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民族文化工作情况汇报

栏目:年终总结发布:2011-11-10浏览:2321下载240次收藏

普洱市民族文化工作情况汇报  

   

普洱市民族文化工作在市委政府的领导下,紧紧围绕打造“中国著名、世界闻名、世人瞩目”的普洱国际品牌和“妙曼普洱、养生天堂”城市品牌,建设普洱民族文化强市的战略部署,着力构建云南桥头堡前沿的民族文化长廊,与东南亚、南亚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合作的一线平台,民族文化艺术的展示中心。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全市民族文化工作上了新台阶、有了新突破,取得了显著成绩,汇报如下。  

一、我市民族文化的基本情况  

普洱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辖思茅区,宁洱、墨江、景东、景谷、镇沅、江城、澜沧、西盟、孟连县一区九县,总面积4.5万平方公里,截止2010年,有总人口为25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56万,占总人口的61%。域内居住有25种民族,有哈尼族、彝族、拉祜族、傣族、佤族、布朗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苗族、汉族等14个世居民族。  

长期以来,我市各民族继承和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大量的神话史诗、民间传说、诗歌谚语、服饰绘画、建筑习俗、歌舞音乐、戏剧曲艺等,构成了普洱民族文化的百花园,形成了民族个性突出、地方色彩鲜明、内涵丰富多彩、形态多种多样的民族文化特点。大致可以把它们分为以下9个类型:民族民俗文化、民族纺织与服饰文化、民族节庆文化、民族婚俗文化、民族民居文化、名胜古迹文化、商贸交通文化、民族饮食文化和民族文化艺术。  

全市有各类文物287项,其中:国家二级文物6件(套)、三级36件(套),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6个。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829项,其中:国家级5项、省级25项、市级497项、县级308项,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74,其中:国家级3人、省级51人、市级84人。  

二、我市民族文化保护和开发利用的主要情况  

我市在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是:  

(一)夯实基础,着力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借助实施千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工程、贫困地区两馆一站建设工程、兴边富民工程、云南边疆解五难惠民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扩大内需农村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全力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民族文化保护和开发利用的硬件条件。一是大手笔投资建设了占地360亩、总投资近4亿元的文化标志性建筑--普洱市文化中心,即:普洱民族大剧院、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档案馆、健身馆和民族文化公园。二是扎实推进三馆一站(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站)、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街道社区文化室、村级文化体育活动广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建设,建成市县图书馆10个、文化馆11个、文物管理所8个、博物馆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1个、乡镇文化站105个、专业艺术表演团队8个、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县级中心10个和乡级基层站点24个,农村文艺表演队243个,农家书屋32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11个。  

(二)打造品牌,弘扬和挖掘优秀民族文化精髓  

一是打造节庆品牌。1993年以来,举办了中国普洱茶节11届、普洱民族文化艺术节3届,各县区结合实际,突出特色,成功组织举办中国·墨江北回归线国际双胞胎节暨哈尼太阳节、江城·首届中老越三国丢包节、澜沧葫芦节、西盟木鼓节、孟连神鱼节、宁洱茶马古道节、景谷采花节、景东火把节、镇沅畲葩节等特色鲜明、异彩纷呈的民族节庆系列文化活动。墨江国际双胞胎节暨哈尼太阳节、江城中老越三国丢包节和孟连神鱼节被评为全省十大狂欢节。  

通过举办节庆和赛事,把普洱独特的民族历史文化、普洱茶文化、民族歌舞、影像绘画等推向了全省、全国和世界,提高了普洱知名度,树立了普洱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  

二是实施文化艺术精品工程。拍摄了《佤山游击队》、《茶林孕出普洱》等电视剧、电影9部、创作生产《云海丰碑》《五彩云》《悠悠古道情》《火火的佤山》《拉祜摆舞》等一批优秀民族歌舞书画摄影艺术作品,出版发行《普洱文艺丛书》《普洱茶文化大观》等反映普洱民族文化和茶文化著作30余部,出版发行《挑起黄灰做的药》《普洱酒歌茶歌》《快乐拉祜》《江三木落》《哈尼族民歌》等一批反映和歌颂普洱民族文化的优秀歌曲及原生态民族音乐音像出版物,编纂民族文化艺术集成史志七套46部,积极开展一个民族“一歌一舞一乐”创作和展示活动,不断挖掘和发现民族文化瑰宝,丰富民族文化宝库,展示民族文化魅力,实施民族文化保护。累计创作生产民族文化艺术作品近800个,其中390余个作品获国家和省级各类文化艺术、广电节目赛事、展览奖项和出版发行。  

(三)加强保护,不断丰富和提升民族文化内涵。  

扎实推进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新发现文物287项,积极开展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工作,景东文庙、整董傣族乡土建筑群、糯福基督教堂、思茅茶马古道、宁洱茶马古道、迁糯佛寺、芒岛佛寺、勐卧佛寺双塔8个项目通过省级专家评审,并报国家文物局审批晋升国家级保护单位。扎实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后组织对10县区90余个乡镇、430余个自然村、3100多人的进行普查工作,整理项目1400多个。通过遴选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829项经审批命名,列入各级保护名录,其中:澜沧民间文学拉祜族史诗《牡帕密帕》、民间舞蹈《拉祜族芦笙舞》,西盟民间文学《司岗里》,墨江民间文学《洛奇洛耶与扎斯扎依》,宁洱《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五项为国家级保护名录,澜沧民间文学拉祜族史诗《亘古》,孟连傣族《孔雀舞》,镇沅《黑陶制作技艺》、景东《彝族打歌》等25项为省级保护名录。174人命名为各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其中:澜沧李扎戈、李扎倮等3人为国家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西盟民间舞蹈艺人娜焕、澜沧舞蹈师李曾保、孟连民间音乐师龙三笼、景东民间音乐师罗景旺、墨江美术艺人罗维宽等51人为省级传承人。建成拉祜族、佤族、傣族、哈尼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承基地11个。整理编纂了《普洱市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名录》。  

(四)发挥优势,积极开展特色民族文化交流合作  

精心组织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开展普洱茶文化、民族文化宣传推介活动。精心组织举办普洱民族文化艺术节,承办第二届云南民族服装服饰文化节,云南省民族服装服饰设计创新大赛、民族服装服饰展示、民族服装服饰展演、第十二届滇中南民族艺术节等大型系列文化活动。组织市歌舞团10余次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参加系列文化艺术活动,出访老挝、缅甸等国家参加国际艺术节和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组织市县(区)专业和业余文艺团队、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参加在省内外举办的文艺赛事,组织中国著名作家写思茅、写景东,中国版画家无量山采风,西方艺术家和大学生到普洱学习绝版木刻等活动和“中国茶城杯”全国书法比赛等活动,有力宣传展示了普洱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和谐进步的良好形象,扩大了外界对普洱的认识和了解,提升了普洱的影响力。  

   

(五)加大投入,抢救、保护民族文化  

落实保护经费并纳入财政预算。  

   

是发展文化产业,保护和开发利用民族历史文化。伴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市文化市场发展迅速,民族工艺品制作生产、演出演艺、歌舞娱乐、游艺娱乐、互联网上网服务、出版物、广播电视电影等文化产业行业机构不断增加,据2010年末统计,现有机构1575个,“十一五”末营业总收入10.3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175亿元的5.89%。澜沧雅厄艺术团、镇沅黑古陶、景谷木雕等民族传统技艺产品、民族文化艺术展演交流营销等,在打开市外省外国外市场,向市场获取民族艺术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中取得了可喜的佳绩,也为弘扬民族历史文化,树立普洱良好形象起到了重要的宣传作用。  

四、普洱民族文化保护和开发利用的主要做法  

普洱市民族历史文化工作,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工作方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点面结合、讲求实效工作原则,总体上看,普查工作全面,整理工作扎实,申报工作积极,保护工作有力,其主要做法可归纳为:  

(一)领导重视,机构健全。市委政府把民族文化工作纳入了工作议事日程,自2003年先后成立了不同名称,工作指向一致的专家小组、专家委员会、领导小组,组建了专项工作机构。澜沧路走前头,率先成立了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业机构,制定了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保护条例,整体工作比较突出。  

(二)措施落实,经费保障。结合实际,制定完善民族文化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办法措施,落实保护经费并纳入财政预算。  

(三)扎实普查,积极申保。从1998年开展文化遗产普查以来,对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了全面摸底调查,调查乡镇累计400余个、村寨3000余个,调查16000余人,参与调查人员6000人,组织整理图文材料7400多份、近千万字,申报保护项目1200个。  

(四)重视研究,合理开发。重视加强民族历史文化研究工作,先后收集整理了一大批珍贵资料,并以此为素材,编辑出版了《普洱丛书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民族文化工作情况汇报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