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工业园区产业调整升级的调研报告
老工业区的新生之路――关于xx区xx工业园区产业调整升级的调研报告
党的十七大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关系经济发展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市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定》,文件,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出更加具体的要求。前不久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 “促转变”作为今年发展的重点。宁波成为国家级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更加快了经济发展方式转轨转型的步伐。新陈代谢、新旧更替是自然规律,200年的工业化进程表明,老工业区要不断与时俱进,更新调整,才能走向复兴。
一、xx工业园区现状
xx区xx工业园区形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总面积4.4平方公里,历年引进企业近400家,合同利用外资20多亿美元,总投资30多亿美元,2008年规模以上企业130家,产值150亿元,利润13亿元,企业员工9万人,主要产业有纺织服装、注塑模具、电子、汽配、工艺品、家电家居、健身运动、食品等,代表性企业有申洲、新华昌、宁波麦芽、台晶电子等。xx工业园区是xx区开发较早,成片规模最大的工业园区,它是我市的实力工程区块,是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产值现仍占xx区工业产值20%左右。
二、xx工业园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老工业区是各个历史时期工业发展的产物,受当时条件限制,发展到现在存在布局不合理、经济效益低下、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xx工业园区经过近20年发展,已进入成熟期,逐渐成为一个老工业园区,现在园区内企业出现两极分化现象,申洲集团等企业不断发展状大,企业有进一步扩张的需要,而受制于用地等因素制约,逐渐向外地发展,另外一些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厂房闲置,特别是在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中园区内企业整体上呈现明显的衰退迹象。金融危机最严重时,受影响的企业有150多家,占工业园区内300多家企业的50%,一批企业受到重创,30多家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10多家企业关闭,20多家企业搬迁,而逆势增长的不到10家。2009年全国经济回暖迹象明显,但xx工业园区内企业仍然处于两极分化状态,以申洲集团为代表的一批规模较大的企业积极应对危机,特别是如富邦家俱等一批企业将产品由外销转为内销,逐步走出困境,但一些企业主要是较小企业,未能走出困境,工业园区整体产值同比下降,利润虽有所上升,可那只是申洲集团一枝独秀,剔除申洲集团,2009年1-9月园区内其它企业利润下降达70%,亏损企业达50%以上,一批中小型企业举步维艰,少数大企业也出现较大亏损,如新华昌、住重、麦芽等。投资额同比下降幅度也高达70%,发展后劲严重不足,新华昌等企业已转向投资其它行业,宁波热电xx电厂因节能减排等原因已关闭。直到2009年10月后园区内企业总体上才真正有所回升。从外部因素看,金融危机是加速xx工业园区衰退的催化剂,因为园区内外贸型企业居多,金融危机时外贸定单减少导致企业处境困难,但是园区企业内部存在的自身问题才是衰退的根本原因所在。园区内的企业存在杂、乱、小及技术装备落后、品牌竞争力弱、管理水平差等诸多问题。一是行业众多,没有形成有效的产业链。园区内300多家企业行业多达几十种,涵盖面广,形不成规模,且分布杂乱,不同行业交叉分布,有的甚至一家企业厂房、仓库、宿舍都不在同一地块,导致成本增加。二是企业规模小,抵御风险能力差。大型企业偏少,产值10亿元以上的现在只有申洲集团一家,产值1亿元以上的只有20多家,产值500万以上就算是规模以上企业,这个标准实在有些低,即使这样,规模以上企业也只有50%不到,大部分企业是小企业,近200家企业员工在100人以下,一些企业员工甚至不到10人。三是技术水平偏低。不少企业装备差,有的还是作坊式的,产品科技含量低,高新技术企业只有21家,占园区内规模以上企业15%,产值占园区内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的10%左右,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的很少,有的虽然是高新技术企业,但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四是品牌竞争力弱。名牌产品少,许多企业没有自己品牌,有的大企业都缺少自己品牌,贴牌生产是普遍现象,实际上是外方加工厂。五是缺乏现代管理技术。上市公司寥寥无几,近10万务工人员中科技人才不多,多数企业是劳动密集型。六是高耗能、污染重的企业占有一定比例。虽然与区域内一些特大企业相比,这个问题并不突出,但纺织印染、钢材加工等行业耗能大,同时废物、废水排放多,集装箱、家俱、工艺品等行业有较多废气排放。七是缺乏必要的配套生活设施。园
XX工业园区产业调整升级的调研报告
本文2011-11-07 12:03:28发表“调研报告”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98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