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县供销社五年工作总结及今后工作目标

栏目:年终总结发布:2011-10-29浏览:2481下载154次收藏

     xx县第十六届人民政府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省、市供销社的指导和有关部门的帮助支持下,认真履行了党委、政府赋予供销合作社的工作职能,紧紧围绕省市县党委、政府农业农村工作和《政府工作报告》经济社会重大部署,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0号)加快改革发展总体要求,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三农”为宗旨,克服“5.12”地震困难,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体制改革、创新经营机制、拓展服务领域,抓改革发展壮实力,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供销社“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构建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供销合作事业发展,作为供销社的“核心社务”狠抓落实,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系统经济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2007年——全系统汇总实现购进25426万元,占计划的204.4%,比计划增长154.57%;实现销售29651万元,占计划的172.08%,比计划增长111.40%;上缴税费11万元,占计划的110%。

2008年——全系统企业实现购进总额16879.17万元,占计划的140.66%,实现销售总额20168.87万元,占计划的132.69%;利润5万元,实现上缴纳税10万元的成效。

2009年——全系统实现购进总额13500万元,占年度计划的102.30%;实现销售总额17000万元占年度计划的101.7%,实现利润6万元;缴纳税11万元。

2010年——全系统实现购进总额15049.70万元,超计划3.64%。实现销售总额18405.4万元,比计划增0.07%,实现利润5.2万元,超计划0.2万元;纳税7.39万元。

2007年--2010年实现的购进、销售指标中含有純农业性质和餐饮、资产租赁经营等业务指标。

2011年1-9月,全系统实现商品销售7000万元;其中,组织购储化肥50000吨,供应各品种化肥达45000吨,稳定了全县农资市场需求。

二、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情况

2007年——发展专合组织6个,规范建设合作社25个,专合组织达到236个;全县专合组织实现产值254632万元,入会入社农户人均纯收入达到4130元,比上年增收213元。

2008年——发展专合组织20个,规范建设合作社45个。

全县发展各类专合组织已达254个,加入专合组织的农户总数达81955户(有1户农户加入多个组织),联系带动农户总数达285800户。专合组织实现销售总产值27.85亿元,入社(会)农户人均纯收入达到5150元,比上年增收1020元。

2009年——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0个,指导规范建设合作社30个,在工商注册的有46个,清理名不副实的合作组织20个;全县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已达264个,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的农户83468户,联系带动农户289600户。专合组织实现总产值突破27亿元,农户人均纯收入达5600元,比上年人均纯收入高出500元。

2010年——发展专业合作社23个,规范建设10个,清理了名不副实的合作组织10个,全县专业合作社已达277个,入社入会农户83608户,带动农户292150户,销售总额突破30亿元,合作社社员人均纯收入达6000元,比上年增收700元,比一般农户收入高出500以上。

2011年——新发展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9个、指导帮助规范建设10个、清理注销6个,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总数达300个;作经济组织有社(会)员104009户、带动农户304600户。上半年,组织推销农产品49.3万吨,实现销售总额15.83亿元,比上年同期销售14.64亿元,同比增长8.13%。

三、工作开展与举措

在县第十六届人民政府和“十一.五”期间,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总体要求和市县《政府工作报告》经济社会重大部署,以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更新供销合作社发展理念,围绕新农村建设,制定了“十一.五”工作规划,实施加快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深化供销社体制机制改革上有所突破、新农村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建设有所突破的“一加快、两突破”的

发展目标,明确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构建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供销社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措施。

(一)狠抓农民专合组织发展建设。

2007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国务院《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按照县委、县政府江委发[2003]64号、江委发[2008]20号和江委办[2010]11号支持和推进农民专合组织发展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农业“六大支柱”产业发展,着重抓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条例》的贯彻实施,积极引导发展农民专合组织,推进农业产业经济发展。

1、加强专合组织发展建设领导。按照县委、县政府赋予供销社管理、指导、服务的工作职能,供销社自身改革发展方向和任务,坚持把发展专合组织作为合作事业发展的基础这一 “核心社务”狠抓落实。县联社设立了专业合作社管理服务办公室,落实了1名副职领导和2名干部主抓日常工作开展。

2、积极宣传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条例》,引导农民专合组织健康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出台后,我们采取广播、电视、宣传车、标语、板报、“百村党建富民行动”、《行风热线》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发展与建设的政策法规,并将省政府文件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编入《文件法规汇编》印发到各乡镇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县专合办还积极组织参与“科技、知识、文化三下乡活动”和“科技赶场”。通过广泛宣传讲解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发展与建设的政策法规、基础理论和科技文化知识,使各级干部和广大农民对发展与建设专业合作社的认识不断提高,观念得到增强。

3、着力整顿规范,提高办社质量。在宣传贯彻法和条例中,本着“发展、巩固、提高质量”的要求,着力开展了整顿规范,提高办社质量工作。针对前些年专合组织发展缺乏规范性要求,实行先建设后规范的办法,导致专合组织多数是由县科协、乡镇科协登记,而不具备法人地位的情况,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条例》的规定要求,结合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对全县已建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进行了全面清理整顿,将那些名不副实、图有虚名的专合组织依法进行注销或予以撤销,清理注销名不副实的专合组织46个。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总数达300个;其中,在工商登记注册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108个、社区服务社12个,专业合作社组建的公司5个,在民政、科协登记注册的协会型合作经济组织175个。

4、围绕产业大力发展合作社,推进特色产业发展。我们紧紧围绕特色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目标,把粮食、生猪、蚕桑、中药村、小家禽和优质水果等种养项目作为发展专业合作社的重点,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规定和要求,本着“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积极引导扶持有带动力和影响力的业主、经纪人领办和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了我县以种养殖为主涵盖了粮油、食用菌、蔬菜、水果、中药材种植,生猪、小畜禽、水产、蚕桑养殖、观光农业、农副产品加工、营销、信息、农机技术服务以及土地流转等多领域的优势特色产业。全县有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组织33个,小家禽畜专业合作组织等46个,食用菌、蔬菜专业合作组织76个,水果专业合作组织36个,药材专合组织12个,手工挂面专业合作组织5个,竹草编制品专业合作组织

8个,蚕业专业合作组织16个,农机、植保服务专业合作组织4个,社区综合服务社12个,观光农业、农副产品加工、营销以及土地流转等51个。通过农民专合组织发展产业,社(会)员农户达104009户,同时,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农户达304600户。

5、积极创新专合组织发展模式,加强专合组织建设。通过不断探索和努力创新发展模式,我县专合组织建设与发展,由过去单一的技术服务型发展为“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基地+农户”、“支部+协会+农户”、“农村能人+协会+农户”、“专合组织+种植(养殖)专业户+农户”等多种运作模式,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型”、“专业大户带动型”、“经纪人带动型”、“股份合作型”、“技术服务型”、“支部+合作社(协会)型”等多种组织形式特点。如xx县天府鹰山水果专业合作社以社员中的7名党员组成,经县委组织部批准成立了隶属于县供销社党委管理的“xx县天府鹰山水果专业合作社党支部”, 加强了合作社组织发展建设。同时,以基层供销社办社区综合服务社的模式,与农民合作建立村级社区综合服务社9个,创新了合作组织发展模式。

6、积极引导创建示范合作社。为促进全县农民专合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在专合组织创新发展模式建设中,积极引导创建示范合作社。选择“登记合法、制度健全、管理严谨、运作规范、品牌意识强、带动作用大、经济效益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荐为省、市、县级“示范社”,给予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并取得明显成效。一大批专业合作社、协会获得国家、省级、市级先进或模范殊荣。xx县天府鹰山水果、欣旺水果、绿白水果、锦洋竹草编制品专业合作社被纳入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千社千品”富农工程专业合作社;xx县天府鹰山水果、玉屏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百梨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富祥中药材专业合作社、龙泉山石垭中药材专业合作社、朝隆生猪专业合作社、祥福肉鸽养殖专业合作社、宝源蚕业专业合作社等8个社被确立为省级示范专业社。8个省级示范专业社有社员4830户,2010年实现产值2.3亿元,社员人均收入8860元,较一般农户增收3260元;xx县锦洋竹草编制品专业合作社、远成兔业专业合作社、觉惠手工挂面专业合作社和鸿发农机专业合作社被确立为市级示范专业社,5个市级示范专业社有社员2506户,2010年实现产值0.54亿元,人均收入8350元,较一般农户增收2750元;县级示范专业社有15个,有社员6478户、产值1.3亿元,人均收入7480元,较一般农户增收1880元。通过示范社的建设,达到以点带面,基本形成了“建一个专合组织,兴一个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的发展模式,促进了粮经作物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7、引导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推进规模化种养。结合近年来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与农业、畜牧、技局等部门紧密配合,大力支持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标准化生产,建立标准化产业生产基地。到目前已在南华、东北、通济、兴隆、永太、南山、仓山、永安等乡镇建立了“优质肉猪标准化生产基地”, 2010年全县出栏达生猪164万余头,名列全国前列;小家畜养殖产业在南华、坭金建立了“绿色优质肉兔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2个,xx县远成兔业专业合作社的肉兔养殖已达年出栏40万只规模,全县出栏小家禽已达3000余万只;在玉兴、兴隆、南山等乡镇建立了“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在龙台、南华、凯江等乡镇形成了蔬菜产业基地,玉兴和新隆镇以食用菌产业发展成为农业支柱产业的大镇;在南华镇建立了“早熟梨出品生产基地”、“天府鹰山红杏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形成了以基地为核心的优质水果产业基地和山地鸡、猪养殖,观光休闲生态园区综合开发;在合兴乡建立了“丹参资源圃”,在石泉乡建立了“优质无公害丹参基地”,荣获“四川省优势特色效益农业丹参基地”称号,在集凤镇建立了“优质无公害白芍基地”,中药材专合组织基地建设形成了集凤、石泉、富兴、合兴等山区为主的丹参、白芍、02号药、03号药、菊花、桔梗等7万亩山区特色经济产业,从而推进了规模化种养和标准化生产,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通过基地项目建设推进了特优经济产业发展。合作社涌现出了一批实力较强、影响力较大、较为规范的“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农民专合组织。年产值(销售)收入在100——500万元的有69个,500——1000万元的有16个,1000——5000万元的有26个,5000万元以上的有10个。2010年实现销售总额近30亿元,实现入社入会农户人均纯收入近6000元,连续五年实现人均年收入500元速度递增。2011年上半年,实现销售总额15.83亿元,比上年同期销售14.64亿元,同比增长8.13%,预计全年实现销售总额可达32亿元。

8、积极推进“农超对接”,创建品牌优势,提升专合组织知名度。通过“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基地+农户”、“支部+协会+农户”、“农村能人+协会+农户”、“专合组织+种植(养殖)专业户+农户”等多种组织发展模式,推进产业基地发展,实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涉农企业、城市超市商场“农超对接”,将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品直接与涉农加工经营企业、城市超市产销对接经营发展,创建品牌优势,提升专合组织知名度。如富兴镇观碑村绿野红薯专业合作社、龙泉山石垭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南华镇天府鹰山水果专业合作社、欣旺水果专业合作社、远成兔业专业合作社在省市都很具影响力,其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我县农民专合组织、涉农企业连续四次参与德阳市农业博览会展示、展销特优农产品获得成功。今年9月末,在德阳第四届国际农博会上,我县17家专合社和8家涉农龙头企业组成的xx展示展销团展示名优特产品86个,展销名优产品280个,23家专合社、涉农龙头企业的的40个产品被评为名优农产品,22个企业的38个产品被评为“消费者喜爱产品”,提高了xx专合组织的社会知名度。

(二)深化供销社体制机制改革。

继供销社2000年全面实施“三减”改制企业重组发展的基础,紧紧抓住农村第二轮经济体制改革为方向,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为工作重点,进一步加大了供销社体制机制改革力度。

1、推进供销社综合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县供销社五年工作总结及今后工作目标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