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县区经济发展融资难的思考与建议

栏目:调研报告发布:2011-10-21浏览:2272下载269次收藏

     党的十七大强调指出: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构建良性互动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就xx市而言,县区经济成为了我市经济“木桶”中的短板,是我市进入全省发达地区行列所必须突破的难点和重点,是我市实现全面振兴的薄弱环节。省委省政府今后一段时期的经济发展战略将向辽西北地区转移,这是辽西北地区的一次历史性机遇。实现上述转化,则需要巨额资金的投入,因此,研究县区经济发展中的融资问题便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县区经济融资现状分析

 1、县区财力有限导致投入严重不足。xx的大部分县区仍然是以农业为主,工业不发达,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导致财政收入总量小,财政已成为典型的吃饭财政,财政收支矛盾尖锐,难以调剂出财政资金投入县区经济发展。

 2、县区企业获得的信贷支持偏少。因贷款交易和监控成本高等原因,银行不愿对县区企业放贷。同时,县区企业因资信等级低,缺乏抵押资产,融资成本高等原因,难以得到银行资金支持。据统计,全国300万户县区中小企业获得银行信贷支持的仅占10%左右,乡镇、个体私营、“三资”企业的短期贷款占银行全部短期贷款的比重仅为14.4%。

3、流动负债与长期负债比例不合理。既流动负债所占比例较大,而长期负债则占很少的部分。主要由于银行一般只会为县区的企业提供短期贷款,而由于各种原因一般不会提供长期贷款。特别是对于高科技创业型企业来说,最为缺乏的不是短期贷款而是中长期贷款,但这类资本很难从正式金融体系中获得。

4、在非正式金融活动中寻求资金。县区企业为求得发展,往往通过企业之间互相担保来申请贷款。一旦一家公司因经营不善而蒙受损失,则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若短期内急需资金,县区中小企业之间会互相拆借,或通过内部融资的方式解决。

5、民营企业自有资金相对缺乏。据有关资料介绍,业主资本和内部留存收益分别占我国私营企业资金来源的30%和26%,公司债券和外部股权融资不足1%。

二、县区经济融资难的成因分析

我市县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融资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制约着县区经济持续、稳步、健康的发展。其融资难的成因在于:

1.社会信用缺失问题。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以后,信用制度尚不完善,信用约束软化,在资金借贷领域,部分县区企业存在着骗贷、贿贷、赖贷和恶性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二是随着商业银行风险机制的健全,信贷业务已成为各家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的重点,由于县区企业在发展中具有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理性发展程度低、抵押资产不足额等一系列问题使县区企业在商业银行的贷款对象中也成为重点审查的服务客户,给县区企业的间接融资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三是社会信用担保服务机构对不具规模的县区企业的未来不好把握,无法向金融机构提供信息担保导致中小企业在间接融资市场形成“融资难”、“难融资”的现象。

2.融资渠道不够畅通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县区经济发展融资难的思考与建议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