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
芦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
“十一五”规划,是党的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编制和实施好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不仅对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把我县建设成为“富有江南特色的休闲旅游生态县”的战略目标意义重大,而且对于指导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为此特提出《芦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基本思路》。
一、“十五”计划执行结果预测
“十五”计划开局以来,全县人民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以党的“十五”、“十六大”精神为指针,紧紧围绕加快发展这一主题,按照《芦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制定的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使全县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在“十五”计划期间取得了长足发展。
--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快速增长,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全面提升。预计到2005年末,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可完成174901万元,年均递增13.4%,比“十五”计划提高1.4个百分点。其中:一产业增加值可完成34990万元,年均递增3.4%;二产业增加值可完成97935万元,年均递增17.2%;三产业增加值可完成41976万元,年均递增18.1%。三次产业的比例为20:56:24,三次产业的结构比“十五”计划更为优化。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预计到2005年末,财政总收入可完成17586万元,年均递增20.4%。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可完成12620万元,年均递增19.5%。
--农民增收成效显著,农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预计到2005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可实现2342元,年均递增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预计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可完成15亿元,年均递增56%,五年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亿元,相当于“九五”期间总和的6.5倍,水利、电力、能源、交通、邮电通讯、城市建设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开放型经济较快发展,预计2005年可引进内资14亿元,五年累计引进内资39亿元。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十五”期间,全县经济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多年来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经济总量偏小,传统农业比重大,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城市化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群众生活水平偏低,生活质量偏差,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大等问题突出。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受电力、资金、人才不足的瓶颈制约的影响大。煤炭、烟花鞭炮的安全隐患严重,环境保护问题严峻。这些问题,都必须亟待解决。
二、“十一五”期间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与基本思路
㈠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将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提升全县经济综合实力,是实现芦溪经济和社会跨越式发展,把芦溪建设成为“富有江南特色的休闲旅游生态县”的战略目标的重要时期。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对二十一世纪的展望,全县“十一五”计划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6%;工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18%;财政总收入年均递增20%,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递增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20%;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6%,人口总数控制在29万以内,年平均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实际引进内资年均递增20%,实际引进外资年均递增18%,适龄儿童受教育率99%以上。
㈡总体要求
实现全县“十一五”计划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必须从我县现阶段的实际出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进一步完善思路、硬化目标、优化环境、强化措施、提升水平,突出主攻工业、全力招商引资、释放“三农”潜能、加快城建步伐、开创旅游新篇、完善保障体系,实现城乡经济统筹发展,促进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大力提高全县人民的整体素质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㈢基本思路
1、继续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全面提升国民经济综合实力。
⑴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十五”期间,全县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三农”工作,农业和农村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由于我县农业基础设施差,农村生产方式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农民增收还很缓慢,农民增收问题仍是我县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核心问题。为了切实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十一五”期间,我们要继续以农业综合开发县建设和国家林业建设重点工程为契机,按照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积极探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路子、新办法,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努力提高农业适应市场的能力和综合经济效益,促进农业生产方式更快地由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变,实现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第一,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是一种具有特殊地位的基础性产业,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农业的重要地位。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搞好基本农田建设,规范国土征用、补偿、储备、交易行为,坚决纠正违反规定乱征滥用耕地现象,确保粮食安全。要在确保粮食安全生产线的同时,继续着眼于创特色、出精品、增效益,围绕优质稻、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中药材、山羊工程等农业五大工程大力优化和调整农业产品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在抓流通、抓企业的同时,扩大基地建设规模,逐步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继续做大做强大富乳业公司、一村火腿食品公司、赣西生态园林公司、中华杜仲茶公司、源华食品公司和华林草席厂等主要龙头企业。
第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继续下大力气改善乡村公路状况,基本实现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标。继续下大力气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水库重点基建项目建设,维护好农村灌溉渠道。继续搞好农村人饮解困、安全饮水、农村沼气、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十一五”期间要重点抓好并积极实施的农业项目有:山口岩水利枢纽工程,城市防洪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东风水库灌区节水灌溉工程,人饮解困及安全饮水工程,电气化县达标工程,县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动植物检疫检测,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草原保护建设,农村沼气建设,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工程,农村水泥公路等。
第三,要统筹安排城乡劳动就业,引导农村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要在加快推进城镇化和武功山旅游开发过程中,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吸引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
⑵以园区经济为依托,突出主攻工业,强力推进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十一五”期间,要实现芦溪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必须继续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优化升级,不断提高工业化水平。
第一,进一步搞好园区建设,着力提高投入产出率。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科学规划,高效整合,避免浪费耕地,着力提高园区建设质量和效益。要创新园区管理体制,尽快由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转变,广泛吸纳国内外资本参与园区的开发经营,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以骨干企业、名牌产品为龙头。加快形成集中度高、关联度大、竞争力强的支柱产业群。适应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协作要求,强化相同产业的空间整合,使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聚集,发挥园区经济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具体来讲,就是要多方筹措资金,加快11万伏变电站建设和自来水管网建设;要着力推进园区管理体制创新,筹办工业园发展有限公司,建立“封闭式管理,开放式运行,市场化运作,自主式开发”的管理体制,搞好“软环境”建设,培植骨干企业和主导产业;要加强行业宏观调控,充分利用电瓷、煤炭、矿泉水等行业协会的作用,规范行业竞争行为,发挥行业优势,开展交流与合作,引导企业不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促进企业整体素质提高。
第二,加快创新步伐,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创新是动力,有创新才有发展。一是品牌要创新。要突出特色、精心培育新品牌。二是管理要创新。要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三是技术要创新。要通过引进优秀人才,聘请技术顾问,买断专利技术,建立科研机构等措施,提升改造电瓷、水泥等传统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十一五”期间,全县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一是产品结构的调整,鼓励发展现有的食品、蓄电池、纺织、塑料制品,引进市场需求旺盛或市场潜力巨大,对支持和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作用的高新技术产品;主要围绕增加品种、改进质量、提高效益、防治污染、扩大出口等目标,通过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来改造提高电瓷、水泥、机械、化工等产品,以适应更加个性化、多样化和高层次的市场需求;限制那些市场已经饱和并趋于萎缩,生产能力严重过剩且技术落后,没有市场前景的产品;淘汰那些技术工艺落后,高能耗、高物耗,或是对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严重、超过了国家有关规定的产品。二是技术结构的调整:经过对各行业技术结构现状的调研及对技术发展前景的论证,提出一批对全县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集中力量进行重点攻关或推广应用。主要包括:①农副产品保鲜、加工技术、环保(无氟、除尘、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废气处理)技术等。②零部件的可靠性、耐用性技术;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节水、节油技术;信息网络应用技术。③精细化工技术、塑料、造纸、纺织专用助剂、添加剂技术;聚合复合材料技术、有机硅合成技术;化工生产“三废”治理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等。三是产业组织结构的调整:要引导龙头企业和大企业集团,主动承担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结构调整的重点项目,培育和发展一批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依托企业,使结构的优化升级成为它们的内在追求;并通过这些企业自主地实施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产品创新和企业信息化,带动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提升。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实行抓大放小和抓大扶小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活跃城乡经济、吸纳就业、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等方面的作用。要加快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重点扶持建立区域性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积极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信息咨询、管理咨询、技术指导、人才培训以及融资担保等多种服务,进一步提高产业的竞争活力和发展水平。
第三,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一是营造鼓励、支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浓厚氛围。二是运用灵活的市场机制,创造民营经济发展的优良环境。通过金融、财政等经济手段,对宏观经济运行实施间接调控。切实搞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工作。充分发挥行
*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
本文2005-06-03 11:27:00发表“工作计划”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9553.html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 乡2024年度基层党建工作总结(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