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片解说词:香港佛教大德永惺法师
现年85岁的永惺法师法名演霖,字永惺,得倓虚老和尚传法,为天台宗法脉第四十五世传人。从1948年来香港就读于“东北三老”倓虚、定西和乐果主持的华南学佛院,至今已在香港弘法利生半个多世纪,足迹遍布海内外,是闻名海内外、德高望重的香港高僧,也是现代香港佛教发展的重要见证人和亲历者。永惺长老早年协助定西老法师主持建设香港东林念佛堂,后来他又创办香港菩提学会、西方寺和《菩提》杂志,并参与创办美国德州的玉佛寺、德州佛教会等海内外许多佛教道场与机构,先后担任香港、美国、马来西亚和中国大陆多间寺院的住持和佛学会会长,在香港和大陆创办了数十间安老院、中小学和幼稚园及其他社会服务机构,现任香港佛教联合会副主席、香港菩提学会会长。
一、永惺法师的传奇人生与礼佛经历
释永惺法师1926年出生于辽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兴隆庄乡海岱营子村。他出生的年代,正值中国大地战火连年、灾祸深重的时期,充满悲情的大时代,使他逐渐感悟人生、引证佛道,立下了坚强的道心,为如来家业、奉献终生。其父母亲皆笃信佛教,组织念佛会,每逢初一、十五轮流请僧人或喇嘛在家中领众念佛。永惺法师从小就在浓厚的佛法氛围中成长,12岁被凌源增福寺常修老和尚看中出家剃度。
增福寺是一间以经忏佛事为主的寺庙。经忏兴起于明清时代,有钱的士士夫、贵族、富绅,又要作恶,又想消灾,就花钱请僧人念经拜忏,助长了经忏佛教的发展。由于受民俗的影响,逐渐参杂了不少民间外道的迷信成份在内。经忏法事以超度亡灵、消灾祈福为主要目的。由于经忏法事活动成了以盈利为目的的活动,逐渐演化成了有钱人的专用工具,因此使佛教逐渐脱离了最 基本的群众基础。广大农民和城镇贫民无钱请僧人念经拜忏,也就不上寺院去了。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讲,经忏佛事活动是明清以来使中国佛教衰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永惺法师初入佛门,首要功课就是学习经忏法器,很快便练就一身唱诵念打的好本领。此外,他也接触到了一些佛门基础知识与中国古典教育。可是这位深具慧根的小沙弥,不满足于这里初级阶段的经忏佛事活动,特别是这里的一些出家人没有甚么戒律,吃荤、看戏、听书,做些无聊的事情,使他很失望,因而期待着进入更高层次的佛的境界。
年方16的他,听说七十华里外的大城子清安寺改革为十方丛林,于是不顾一切投奔。
戒律森严的丛林作息,永惺无比踏实。他每天上殿做早晚课、过堂、晚上念佛、听开示。住了一年后,17岁的他前往长春般若寺受戒,圆满了沙弥、比丘、菩萨三坛大戒。增福寺对他念念不忘,给他路费要他回庙,他却再上哈尔滨观音寺佛学院读书去了,深入经藏三年。这是他正式接受佛门教育的开始。
1945年8月日军投降,但东北不久又陷入战乱。这一年,呼兰河洪水泛滥,东西两岸几百里路被水淹没,观音寺也淹在汪洋中。
这地方住不下去了,永惺只好逃难回乡。逃难的长路是人间地狱,生离死别触目惊心。好不容易返回增福寺,他却得了一场严重的伤寒病,度过了危险时期后,随母亲回家休养几个月。战火连天下,幸保残躯,重享天伦温暖。
可惜好景不常。这年十二月初八日,土匪来村抢劫,抢不到钱财就抢牲口,永惺法师的慈母在混乱中受伤死亡。丧亲之痛还未愈,一个月后,国民党中央军一名军人到增福寺拜年,手枪走火,误伤了恩师,一周后,常修老和尚西去了。
祸不单行的沉重打击,令这位20岁的青年学僧痛不欲生。1946年2月永惺法师无奈又要逃难去,这次是南下上海,参礼听经八个月,再到普陀山。战火弥漫中,他脑子里除了求生,就只有求法。
普陀山住了三个月,筹不到路费,再转到杭州灵隐寺,幸好他懂得经忏,担任敲打乐器、配合唱念的“悦众”一职六个月,打了三堂以超度水陆一切亡魂而设的“水陆法会”,勉勉强强凑够船票钱,1947年下旬到达青岛,乱世中,犹幸赶得及在湛山寺佛学院攻读一年半。四十年代末,中国大陆风云剧变,青岛也不再安宁。永惺再度逃难,又跑回上海、杭州,再南下武汉、广州。
1948年1月底,他风闻倓虚老法师将要在香港开办华南学佛院,永惺法师求法心切,直奔由倓虚老法师的同学、已故宝静老法师创立的香港荃湾弘法精舍。
由于日军占用而后空置多年的弘法精舍,野草长得比人高,到处都铺上厚尘,很脏。倓老还没有到,永惺等六名同学便开始披荆斩棘,清理精舍。劳务尽管辛劳,但是没有人喊苦,因为他们都在建设家园!只有饱经战乱、历尽颠沛流离的人,才会理解家园的可贵。
那年头,生活实在不容易。董事会只发给十个人的粮食费,却有二十多人吃饭。怎么办?学僧们必须上山打草、种地、种菜,制造肥皂、酱油,后来又搞印刷。学佛院曾经实行工禅制度,学僧半天读书、半天工作,希望能够自给自足,后来经济环境每下愈况,学僧们决定启建水陆法会,以他们专长的正规仪轨唱诵来筹得学佛院经费。
三年后,时年27岁的永惺法师扛起锄头爬上芙蓉山,希望能够找到地方建茅蓬清修。茂蕊老法师慈悲,把他的一片山坡菜地借出来,几位年轻僧人便土法上马的开垦,1952年中,建成了东林净舍。
又一次的好景不常,过不了两个月,一场无情暴雨引发山洪,冲毁简陋的净舍和山坡木屋,僧人顿时变为无地栖身的灾民,依靠政府救济。然而坏事往往变成好事,因为这场天灾引起社会的关注,各方善信参与重建东林,最终盖成了两座石屋,名为东林念佛堂,由永惺法师当监院。
这十八年间,可算是法师毕生以来最安定的时光。从无到有,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把东林念佛堂慢慢发展起来。六十年代末期,更增建老人院,收容百多位老人家。这所老人院吃素念佛,令老人家老有所依。
东林念佛堂的另一衍生组织是临终关怀的“生西助念团”,由永惺法师指导。由于这个团体有许多市区的居士参与,从荃湾到市区交通不便,于是永惺法师开始着手在市区建立新的念佛场所,决定以分期付款的方式买下铜锣湾的一处楼房,并于1964年将首创的“生西助念团”改名为“香港菩提学会”。香港闹市佛光照耀,市民居士与僧人可一在这方净土念佛共修,并进行佛学讲座和佛学研究。1968年3月,佛教刊物《菩提月刊》在这里创办,成为香港佛教界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介。
佛教历史悠久,教理精密,自创立到今天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虽说每一时代与每一区域的文化思想及社会背景的不同,使佛教的教义和形式起了若干变化,但是佛门僧侣以佛陀的慈悲和智慧来启发、引导社会的进步及道德的感化,是没有改变的。而香港是一个充溢着浓郁商业气息的地方,同时,由于历史原因,这里又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区域。作为世界三大教派之一的佛教,就在这尘世的喧嚣中,以一种看似静默却非常执着的方式,向世人传递自己的声音。永惺法师在布道与弘法的事业中总是追求更高更远的目标。他的另一弘法盛举是精心修建西方寺。
西方寺是座落于香港新界荃湾老围三叠潭的佛教道场,由永惺法师于1970年开始修建,背靠大帽山,前临三叠潭,塔楼外观檐篷飞峭、庄严雄伟,庙堂内饰是古朴典雅的壁画。寺庙的整体格调宜古宜今,被称为宗教与艺术结合的精华。永惺长老是西方寺的首任方丈,时至今日,西方寺已成为成为香港重要的净宗道场。中国的佛教宗派属于净土宗,因为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法门,故而得名,净土宗又称莲宗,源于古印度。在古印度,盛行“人生是苦”的基本观念,从而寄希望于脱离现实世界,超越到净土世界。净土宗由于修行方法简便,人人都能做到,有所谓“家家弥陀佛”的说法,所以从中唐开始广泛流行。宋明以后与禅宗相融合,很快普及于一般社会。现在的西方寺每月都会举行弥陀佛七,提倡念佛,推行净土思想,常年定期的诸佛菩萨圣诞法会、水陆法会等等,从不间断,弘法活动之频
电视片解说词:香港佛教大德永惺法师
本文2011-08-25 17:33:54发表“节目游戏”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95061.html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 乡2024年度基层党建工作总结(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