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山区池塘建设关键技术与实践分析
我县山区池塘建设关键技术与实践分析
我县山多、土薄、水缺。由于地形破碎,土质松散,土壤分布不均,各处土壤含水量存在一定差异,水利设施薄弱,基础建设落后,农村农业农民靠天吃饭的现状仍然没有改变。如何留住天然降雨水,蓄住地表水,节约地下水,使山区农业生产及产业达到稳产、高产,兴建小型蓄水池塘工程建设,是解决山区农业生产抗旱用水的有效途径。
--池塘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县池塘建设主要分为两个时期,一是五、六十年代“大跃进”时期,在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运动中修建的池塘。二是1998年至2001年修建的群塘工程。全县累计修建蓄水池塘1864口,为农村农民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有效的服务。但受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池塘蓄水能力下降,服务“三农”效益减弱,具体表现:一是池塘修建早,建造工艺粗糙,渗水、漏水现象严重。大跃进时期修建的池塘多数在地头、山间低洼处修建露天池塘,也有在池塘周围垒砌挡土干砌石堤岸,或者是粘土夹心坝组成的池塘,还有的是半成品或者是半拉子工程,由于修建年代久,也未用混凝土打池底以及用水泥砂浆抹面,受自然山体移动或地震的影响,加上蚂蚁筑巢打洞的破坏,无法正常蓄水,有的在汛期也不敢蓄水,蓄水造成安全隐患。因此,该时期修建的池塘,后遗症严重,蓄水安全没有保障。二是池塘修建时资金投入不足,产权不清,缺乏正常的维护与管理。以上两个时期修建的池塘,多数是使用农村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建勤工,上面投资不足,投入的资金是以奖代补的形式进行兑付,仅够火工材料和水泥等建材的开支,主体工程建成后,由于交通不便,水泥等建材二次导运困难,行洪槽、拦沙岸堤,沉沙过滤谷坊等附属设施不够完善,有的甚至是直接开挖的土塘,渗水漏水严重,无法正常发挥其应有的效益。三是水利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技术服务不及时。在池塘建设过程中,个别地方为图完成任务,因陋就简的不尊重科学施工,在水利技术人员未到工程现场时,擅自做主,盲目施工,结果等水利技术人员到现场纠正时,要求返工,已经来不及了,往往留下工程隐患,甚至蓄不起来水,也不敢蓄水的情况。
--池塘建设的关键技术环节
科学选址。池塘工程建设地址选择必须遵循有雨水可集,蓄的住水,是否安全,是否经济,能否发挥效益的科学原则,这是池塘选址的必然要求。山区池塘地点选择要避开滑坡、滑塌和泥石流地段,在山间小沟或者季节性沟道地质坚硬的u型半沟中最为理想,要利用上沟壑及两侧山体周围作为天然池壁,仅在硬质见底的沟道下方修筑弧形拦水坝,根据地形拟定池塘容量,设计拦水坝宽度和高度。
我县山区池塘建设关键技术与实践分析
本文2011-08-23 16:03:13发表“农林鱼水论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94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