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市审计局“进村入户”工作组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是我国农村卫生改革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也是党的惠农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农合政策落实得好不好,农民对此满意不满意,他们还有哪些诉求,这项利民政策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去完善,又应该采取哪些对策措施去解决?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村入户”工作组同志一方面对市合管办进行了审计调查,对面上的情况有了比较全面地了解,同时,对驻点村——大法寺镇大屋雷村展开了专题调研,真切了解到农民对“新农合”政策一些看法和想法。综合面上和点上的情况,现就我市新农合政策执行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谈一些想法。
我市新农合政策运行现状
这次我们进村入户,接触到的大多是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他们以及一些重症患者,都是新农合政策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最大受益者。他们对新农合政策十分拥护,坚决支持。据调查,大屋雷村参与新农合的人数达到100%。有的农民讲,只要家人平安、健康,每年出上几十百把块钱参加新农合,值得。有了大病等于买了保险;没有大病相当于献了一份爱心。说明这项惠民政策,不但宣传到位,而且农民得到了实惠。
早在2003年7月,*市就作为湖北省首批县(市)进行新农合试点,几年来我市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快了新农合建设步伐,新农合制度已全面实施。从调查情况看,我市新农合参合总人数由2003年34.98万人增加到2010年54.73万人 ,参合率由64.9%提高到99.66%;门诊人次由2003年89 万人次增加到2010年172万人次,住院人次由2003年0.86万人次增加到2010年 3.29万人次。新农合政策受益面不断扩大。
新农合政策运行说到底就是基金的运行。政策落实得好不好,关键看基金运用得好不好。总的来看,我市新农合基金管理运行是好的,也是很有成效的。概括地讲,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有专门机构管理基金。市政府非常重视新农合工作,成立了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设立了专门的办公室,配备了专职人员,乡镇派驻合管员,基本形成了自上而下的新农合工作网络。
二是有专门制度管理基金。根据湖北省政府《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武穴市相继出台了《新农合基金管理实施细则》、《新农合管理办法》、《业务流程管理规定》、《门诊统筹实施办法》等制度规定,使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有制度,管理有章程,用药有目录,就诊、转诊有规定,报销补偿有标准,走上了一条制度化管理轨道。
三是建立了基金管用分离的运行模式。根据国家有关政策,我市2010年新农合人均基金为150元,其中中央补贴60元、省地两级补贴60元、个人负担30元,全市全年筹资总额达8133.16万元。为保证新农合基金的安全,全市建立起“财政专户管理、合管办审批基金支出”封闭运行模式。2010年度基金报销补偿总额8457.34万元。截止该年年底,我市新农合基金当年结余-224.18 万元,累计结余1173.96万元。
新农合政策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新农合政策运行几年来,作用明显,成绩斐然。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待我们去解决。从基金的角度上讲,主要存在下几个问题:
(一)集中时间收缴基金成本过高。目前新农合基金主要是在每年11月底至12月中旬,财政部门会同乡镇政府、卫生院,组织大量人员,集中时间,集中力量,走村入户向农民收缴,收缴成本比较高。对此,我们对我市2个镇2010年新农合筹资成本作了个抽样调查。从调查情况看,筹资成本包括交通费、宣传费、误餐费、人员经费、通讯费、政府奖励等费用,共计27.83万元;两镇参合人数分别为45360人、60959人,共计106319人 ,人均成本为2.61元,占人平上缴30元的8.9%,依此类推,当年全市参合人数54.73万人,收缴新农合资金成本在100万元以上。
(二)新农合经办机构未落实“管办分离”原则。市合管办编制有限,人员不足,没有编制内人员派驻各定点医疗机构审核费用,目前新农合报销审核人员隶属各定点医疗机构,他们既是医院职工,医院为其发放工资;又是合管办工作人员,审核农民就医费用,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由于管理机制不健全不完善,存在职责不清、职能交叉的问题。
(三)村卫生所没有向农民提供质优价廉的药品。目前村卫生所都可以自由采购药品,进货渠道多种多样,药品质量存在安全隐患;同时药品没有实行零差价且加成比例过大,有的村卫生所药品加成比例达50%以上。如规格60粒瓶装的白云山牌丹参片进价3.7元,售价5.8元;规格20包袋装的湖北午时牌板蓝根,进价4元,售价7元,价格过高。而农民70%的门诊行为在村卫生所进行,村卫生所没有向农民提供质优价廉的药品,给农民身心带来损害,也给农民利益造成损失。
(四)农民因病致贫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从走村入户调查情况看,参合农民基本医疗基本得到了保障,但大病重病补偿机制还不够完善,部分群众大病致贫问题无法解决。例如慢性肾功能衰竭、器官移植、白血病、重症心脏病等病例,平均医疗费用都在10万左右,合作医疗4万元的封顶补偿无法解决患者的根本问题。如大屋雷村雷存喜,其妻患有白血病、股骨坏死等病,前不久,到武汉同济医院做了手术,医疗及其它费用共花了12万多元。对一个家徒四壁、一贫如洗的农民来讲,更是雪上加霜。据患者的妹妹讲,在花去的12万元中,按照新农合政策只能报销2万余元,余下的10万元没有着落。大病带来的沉重债务,象一座大山压得这位农民喘不过气来。
(五)乡村医疗机构软硬件不能满足农民需求。我们所说的软件,主要指的是乡村的卫生技术力量。《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规定,乡镇卫生院临床医疗服务人员和卫生技术人员要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执行资格和初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资格。目前我市乡村两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医护人员1367名,其中:取得专业技术资格575名,占总人数的42%;未取得初级专业技术资格的792人,占58%,从我市基层定点医疗机构专业人员数量、结构情况看,乡镇、村级定点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与国家对农村卫生人员素质要求还有相当地差距。我们所说的硬件,是指乡村医疗机构的基础设施、就医环境及诊疗手段,这些与农民日益增长卫生服务需求也不相适应,还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
(六)定点医疗机构不合规诊疗收费比较突出。农民反映,一个普通的感冒,在药店只要几元、十几元就可以治愈,而参合对象到医院去看病,本来不需要住院治疗,往往被诱导住院,一般得开上几十元甚至上百元的液体注射,小病大养、短病长治。滥用检查违规收费现象屡禁不止,有的乡镇医院,当患者进去看病,医生首先问的不是你哪儿不舒服,而是你参加了新农合没有,如果回答参加了,不管病人什么病情,先去做“三常规”检查后再说,做完了接着上b超、胸透。小病大治、滥用检查等一些不合规的诊疗,导致的结果是,既增加了新农合基金的支出,也增加了患者自身的经济负担,以致造成“医院挣了钱,农民不受益”现象,长此以往,导致农民对新农合不信任甚至失去信心。
完善新农合政策的途径及对策
从调查情况看,我们认为,完善新农合政策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着力:
(一)完善新农合政策实施机制,确保政策目标的实现。一是要改变现行的新农合筹资方式,由财政部门委托农村信用社开设常年缴费窗口,年底再集中时间,对尚未缴费的对象在乡镇财政所设立服务窗口进行征收。二是要进一步完善大病救治机制,与民政医疗救助手段相结合,解决农民因大病致贫问题,逐步提高农民重大疾病保障水平,适当调整大病重病补偿标准和比例,提高新农合基金的保障水平。年内对所有参合住院患者采取二次补偿的方式,减轻医疗费用负担,提高受益水平;对本年度没有住院的慢性门诊重症病人,实行定额补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发生。三是要建立科学的新农合内部工作体系,切实加强新农合办事机构建设,按规定落实人员编制,保障工作经费预算,严禁市合管办以任何借口向定点医疗机构违规收费。
(二)强化责任,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一是加强经办机构和服务机构自身建设,增强工作人员责任感,提高执业人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切实抓好新农合常规工作,真正做到廉洁、勤政、高效、便民。二是建立健全各项监管制度。坚持公示制,落实回访制,严格查房制,细化审核制,强化责任追究制,提高群众满意度。把加强定点医疗机构监管、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作为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三是实行医疗机构准入年审制。每年底,对所有参与新农合服务的定点医疗机构实行年度资格确认,动态管理。经考核评审合格的,确定为定点医疗机构,并向社会公布。对严重违反新农合政策、社会评价度低的医疗机构,取消其定点资格。
(三)审计部门应围绕新农合政策的落实开展工作。审计部门要加强对新农合基金的规模、结构、管理、运行及效益情况的审计,揭露和查处新农合基金筹集、管理及支出等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推动新农合制度的完善和健康运行,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农民最大限度受惠新农合。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本文2011-07-15 16:23:55发表“调研报告”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93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