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贫困问题研究
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贫困状况大大缓解。但由于****人口众多,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贫困问题在部分地区仍然十分突出。加快****农村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促使贫困人口尽快脱贫致富,是新世纪****农村反贫困工作面临的迫切任务,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本文根据有关统计调查资料对****36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下简称扶贫重点县)的农村贫困问题进行描述和分析,探讨继续有效地开展农村脱贫的政策措施。
一、贫困的概念
贫困是经济、社会、文化贫困落后现象的总称。但首先是指经济范畴的贫困,即物质生活贫困,可定义为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以接受的最低标准。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贫困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首先,根据贫困的内涵,可以分为广义的贫困和狭义的贫困。狭义的贫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不能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生命的延续受到威胁。广义的贫困则不仅包括不能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还包括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比如文化教育状况、医疗卫生状况、生活环境状况和人口预期寿命。
其次,根据贫困的成因,可以分为普遍性贫困、制度性贫困、区域性贫困和阶层性贫困。普遍性贫困是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低下而形成的贫困。比如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生产活动未能充分展开,食物都十分缺乏,原始人事实上生活在一种普遍贫困的状态之中。制度性贫困是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制度所决定的资源在不同社区、区域、社会群体和个人之间的不平等分配,所造成的某些社区、区域、社会群体、个人处于贫困状态。区域性贫困是由于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社会发展水平低下所出现的一种贫困现象。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分布就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集中分布在自然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阶层性贫困则是指某些个人、家庭或社会群体由于身体素质比较差、文化程度比较低、家庭劳动力少、缺乏生产资料和社会关系等原因而导致的贫困。
再次,贫困既是一个绝对概念,又是一个相对概念,因而可以把贫困区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绝对贫困又叫生存贫困,指缺乏维持生存的最低需求品,不能维持最基本的生存需求。相对贫困也叫相对低收入型贫困,是指虽然解决了温饱问题,但不同社会成员和不同地区之间,可能存在着明显的收入差异,低收入的个人、家庭、地区相对于全社会而言,处于贫困状态。
二、我省农村贫困的总体情况
以2007年全省农村住户调查资料匡算,2007年底****有农村贫困人口255.2万人,比2001年净减少456.2万人,年均减15.9%,农村贫困发生率由10.4%下降为3.7%。其中,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分别为113.1万人、142.1万人,分别占全部农村贫困人口的44.3%、55.7%。
三、对我省扶贫重点县的分析
(一)基本情况
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公布的结果,****列入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有*****等**个,占全国扶贫重点县的6.1%,占全省181个县的19.9%。这36个县2007年年末总人口1559.48万人,占全省17.7%;其中乡村人口1338.69万人,占全省19.4%。地区生产总值888.57亿元,占全省8.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13.01亿元,占36个县生产总值的35.2%,占全省的15.4%;第二产业增加值307.20亿元,占其生产总值的34.6%,占全省6.6%;第三产业增加值268.36亿元,占其生产总值的30.2%,占全省7.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仅24.06亿元,约占全省的2.8%,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则达到了194.55亿元,占全省的11.1%。
(二)生活情况
1、收入水平低。2007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546.69元,其中,扶贫重点县的农民人均收入为2394.98元,比全省人均水平低1151.71元。最低的色达县为1485.98元,比全省人均水平低2060.71元,比全省最高水平低7190.20元。
2、生活消费水平低,生活质量差。2007年全省农民人均生活消费为2857.41元。36个扶贫重点县农民人均生活消费为1867.62元,比全省人均水平低989.79元。其中,最高的小金县为2758.37元;最低的昭觉县为1227.52元。分类看,36个扶贫重点县的人均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医疗保健消费和其他消费支出分别为全省的76.4%、66.2%、50.4%、45.7%、46.4%、49.6%、55.4%、73.7%。
3、恩格尔系数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一个家庭越穷,家庭收入中(或消费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其恩格尔系数也就越高;随着家庭富裕程度的提高,家庭收入中(或消费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则会下降,恩格尔系数也随之走低。2007年,扶贫重点县农民的恩格尔系数为62.9,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0.4个百分点。这说明****扶贫重点县农民的生活还处于较低水平。
4、节余购买力弱。2007年末,扶贫重点县农民人均手存现金为349.07元,存款余额为738.74元,分别比上年减少了8.98元和增加了125.54元,比同期全省平均水平分别少244.67元和1568.74元,节余购买力仅相当于全省的37.5%,主要原因是现金收入水平较低所致。2007年扶贫重点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333.57元,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54.7%。现金收入中,劳动报酬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分别为718.08元和1447.10元,只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48.7%和58.8%。
5、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据调查,2007年末,扶贫重点县农村居民住房中,钢筋混凝土和砖木结构的占45.0%,比2002年提高了8.6个百分点;竹草或土坯结构的占34.9%,比2002年下降了8.1个百分点。从饮用水来源看,2007年末,饮水困难、饮用水源受污染的调查户分别占总数的11.0%、3.6%,比2002年分别下降了8.1个、8.3个百分点。用电户的比例也比2002年提高了4.8个百分点,达到89.1%。
6、贫困地区的农村居民收入分化加剧。据2007年对36个贫困县3420个农户调查表明,收入最高的20%的农民年人均纯收入4963.25元,收入最低的20%的农民年人均收入1146.44元。最高收入组是最低收入组的4.3倍。加快低收入组农民增收步伐成为提高贫困地区农民总体收入水平的关键。
(三)社区环境、文教卫生发展状况
1、社区环境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据统计,2007年贫困地区的9016个行政村中,有85.6%的村通上了电话,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41.9%的村成为自来水受益者,比上年提高1.21个百分点。91.5%的村通电;89.2%的村能接收电视节目。另据调查,贫困地区农户中,以燃气或煤炭为主要生活燃料的农户分别占1.6%、14.9%,比上年略有提高;
2、交通条件大为改善。通公路的村占94.4%,比上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有30.7%的村距最近的车站(码头)不到两公里,但还有31.0%的村距最近的车站(码头)在10公里以上,村民出行较为不便。
3、文教卫生发展迅速。在被调查的村中,有7.3%的村有初中,比上年提高了0.8个百分点。有34.2%的村有小学;有9.9%的村距最近的小学在5公里以上,比上年下降了0.9个百分点。有57.0%的村有卫生室,还有31.6%的村既没有卫生院,也没有乡村医生,甚至连合格的接生员也没有。
(四)农业生产条件状况
1、从农业生产条件看,资源利用率较低。在被调查的342个行政村中,人均占有耕地1.17亩,其中水田和水浇地只有0.28亩,农作物复种指数仅有1.4。虽然人均耕地面积比全省平均水平的0.67亩多0.51亩,但复种指数却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1。
2、生产性固定资产拥有量低。全省人均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为1686.48元,扶贫重点县人均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为1366.53元,比全省人均水平低319.95元。其中最低的万源市、马边县的人均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分别只有432.65元、194.91元,分别仅为全省人均水平的25.7%、11.6%。
(五)劳动力状况
1、劳动力相对过剩。调查结果显示,扶贫重点县农民劳动力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68.9%;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负担耕地面积2.17亩,比平原地区每个农业劳动力少负担耕地0.47亩。贫困地区劳动力从事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79.6%、13.4%和7.1%。在第一产业中从事种植业的比重最高,达87.1
****农村贫困问题研究
本文2011-07-11 11:41:33发表“写作交流”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92866.html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 乡2024年度基层党建工作总结(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