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栏目:工作报告发布:2011-06-15浏览:2394下载270次收藏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 2011年1月11日 在皋兰县第十六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县  长   宗满德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与《皋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的同志提出意见和建议。  

   

“十一五”期间政府工作的回顾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有效监督和大力支持下,县政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团结带领全县人民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转变职能,抢抓机遇,开拓进取,破解难题,推动发展,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和县十六届五次人民代表大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县域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县域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五年来,全县上下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积极应对挑战,县域经济社会保持了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势头,实现了“六个突破”。“十一五”末,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5亿元,年均增长13.5%;一、二、三产业比例由“十五”末的21.2∶48.8∶30.0调整为16.2∶57.4∶26.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突破45亿元,年均增长25.1%,是“十五”期间的2.2倍,创历史最好水平。地区性财政收入突破2.5亿元,年均增长23.9%,是“十五”末的2.9倍;一般预算收入突破1亿元,年均增长34.2%,是“十五”末的4.4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五年累计突破15亿元,年均增长14.6%,是“十五”期间的1.8倍。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突破40亿元,达到45亿元,是“十五”末的3.7倍。2010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6.05亿元,同比增长15.1%。完成地区性财政收入2.81亿元,同比增长23.7%;完成一般预算收入1.16亿元,同比增长26.6%。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5亿元,同比增长18.2%。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49亿元,同比增长36.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7165元,同比增长11.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732元,同比增长16.4%。城镇人口增加5000人,城镇化率达到38%。  

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增长。不断优化农业产业布局,以什川—西岔为主体,黑石川、水阜川为两翼的百里万亩绿色农业长廊初具规模。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粮经比例由2005年的61︰39调整为2010年的48︰52。按照“政府引导、项目扶持、农户主体、科技带动”的运作机制,设施农业得到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新增设施农业1.2万亩,2010年新增3300亩,累计达到2.4万亩,比“十五”末翻一番。特色优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建成高原夏菜、富硒白兰瓜、旱砂西瓜、红砂洋芋、优质林果等标准化示范基地7.1万亩。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订单农业达到12万亩。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认定无公害基地面积达到25万亩。畜禽规模养殖不断加快,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0%。创建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和农民技术员队伍,多元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为农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西电大型泵站年度更新改造任务。进一步强化农田节水灌溉,维修渠道 447公里 。着力解决设施农业季节性供水瓶颈制约,建成塘坝32座。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投资2521万元,完成中低产田改造3.6万亩。有序推进扶贫开发,投资2094万元,实施整村推进项目村29个,累计达到47个。加快推进农村清洁能源建设,户用沼气达到8760座,服务网点达到58个。加快农村电网改造,新建和改造变电所7个。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累计完成造林面积6.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8.4%。  

工业和第三产业增势强劲。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核心,着力优化工业结构,提升运行质量和效益,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罐装饮料、昌盛植物油等食品企业基本建成,鸿丰、腾达等冶炼企业发展壮大,亿嘉新型铝塑板、绿天源水煤浆等新材料、新能源市场前景良好。筹资3237万元,基本完成国有企业改革。“前进、胜利”两厂组建新公司并顺利运营。“十一五”期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3家,总资产达到23.5亿元,初步形成10亿度电、10万吨硅铁、30万吨饲料、40万吨电石、60万吨钢材、2000万平方米铝塑板年生产能力和以冶炼、饲料、电力、建材等为支柱的工业产业格局。2010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2.1亿元,比“十五”末增长1.1倍;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2亿元,比“十五”末增长1.5倍。完成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1.9亿元,比“十五”末增长2.8倍。万元gdp能耗为5.3吨标准煤,规模工业企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为8.2吨标准煤,分别比“十五”末下降3.5%、0.5%。大力发展什川生态旅游,基础设施、文化设施、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成功举办五届“兰州·什川之春”旅游节。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改造提升农家店116个。积极构筑县城商务框架,武汉商贸城、皋兰购物广场建成运营。城南商业步行街、温州品牌步行街、三川口商贸一条街建设正在实施。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6.9亿元,比“十五”末增长75.6%。  

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紧紧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导向,打破常规跑项目,千方百计引资金。“十一五”期间实施各类政策性项目446项,到位资金11.6亿元,比“十五”末分别增长47.2%、363%。2010年实施政策性项目70项,到位资金2.81亿元。牢固树立“为投资者服务就是为我们自己服务、为企业服务就是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工作理念,进一步创新招商方式,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十一五”期间共引进各类项目138个,合同引资92.12亿元,其中投资亿元以上项目21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53个,合同履约率84%,到位资金27.4亿元,建成投产75个。2010年引进项目26个,引资总额35.5亿元,到位资金6.81亿元。特别是成功引进了上市公司福建阳光城集团什川生态旅游综合开发项目,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财政税收实现快速增长。坚持以“保运转、增民生、促发展”为中心,着力培植财源,强化税收征管,优化支出结构。积极推进财政改革,不断提高理财水平,财政保障能力进一步加强。积极争取,将我县列为省财政直管县。多渠道争取资金,全县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津贴全部发放到位。强化监督管理,完成非税收入2.6亿元,是“十五”末的69.9倍。认真研究国家政策,加大资金争取力度,2010年争取各类资金4.38亿元,其中专项资金3.69亿元,是“十五”末的5.4倍,人均超过2000元。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十一五”期间,城乡建设与发展步入快车道,城乡面貌和人居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编制和修订各类规划20项。推进土地开发和市场化运作,出让土地2550亩,出让金预期收入5.9亿元。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融集建设资金1.69亿元。实施县城“西扩南展”战略,投资1.6亿元,全面推进县城南部开发,路网框架基本形成。推进县城房地产开发,投资5.7亿元的天添庭园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累计建成面积达到35万平方米。推进城中村、旧城区改造,建成安庆家园,仿古文化街和东湖度假村正在建设。加大县城配套设施建设力度,投资3780万元,完成城区生活垃圾处理场、三川口供水扩容、城区供暖设施改造等重点工程。投资100万元,建成兰花路两座便民桥。投资580万元,完成名藩大道等主干道路亮化工程。加大城市综合执法力度,集中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健全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城市形象不断提升。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聚集功能不断增强。西岔小城镇完成镇区主干道、行政综合服务中心和商贸一条街等重点项目。忠和、什川小城镇基础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中心乡完成撤乡建镇,黑石川乡启动撤乡建镇和小城镇规划编制工作。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累计整合资金1.5亿元,建成砂岗、阳洼窑等20个新农村。2010年,投资1.3亿元实施县城石洞寺路试点项目和平岘新村庄建设,初步形成了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点线面梯次推进的新农村建设格局。  

民生民利得到较好解决。各项强农惠农惠民政策全面落实,发放粮食、农资、农机、石油、“家电下乡”等各类补贴5678万元。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发放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金8672.9万元。城乡低保覆盖面逐步扩大,发放各类救助资金7576万元。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乡村道路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投资2.4亿元,完成皋什、盐什等140条 941公里 县乡主干道晋等升级和乡村道路拓建改造,提前一年全面实现了“村村通”目标。投资3254.7万元,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8项,有效解决了1.37万户6.27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基本实现了农村安全饮水全覆盖。教育质量明显提高,大中专院校入学率由2005年的48.9%提高到56.1%。投资1.4亿元,完成皋兰四中迁建等128项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改扩建农村寄宿制学校28所,撤并农村学校80所。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投资3600万元,完成县医院门诊综合大楼等13项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投资280万元,建成46个标准化村卫生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顺利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断完善,累计报销医药费用4908万元。着力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建成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314套,完成农村危旧房屋改造7739户。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再就业,开发公益性岗位1060个。公开选拔安置高校毕业生951名,特别是2009年以来,共安置586名。2010年安置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22人,新增城镇就业人员74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48%;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2.97万人,创劳务收入2.75亿元。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推进科技兴县战略,投资584万元实施科技项目43项,是“十五”末的2.8倍。文体事业蓬勃发展,实现“一村一品”群众文化体育精品创建、农民健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和农家书屋建设4个工程全覆盖。投资2000万元建设县文化体育馆。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累计夺得省市运动会金牌43枚。广电事业稳步发展,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面完成,有线电视数字用户累计达到1200户。投资420万元建成县综合福利院。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较好成效,投资540万元,建成县计生服务综合大楼和5个乡镇计生服务站。计划生育各项奖励扶助和优惠政策全面落实。“十一五”期间,城乡计生率达95.5%,人口自增率为5.1‰。  

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积极支持政协和各民主党派、社会团体、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高度重视人大代表建议意见和政协提案办理工作,五年来,共承办631件,办结557件,办结率88%。完成“五五”普法和“三五”依法治县规划任务,公民法律素质不断提高。政务、村务、厂务、校务、院务公开等工作顺利推进,基层民主制度进一步完善。深入开展“严打”、“禁毒”等专项斗争,刑事和治安案件发案率逐年下降。重视群众来信来访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妥善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强化安全生产监管,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全社会安全生产意识明显增强。  

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提出并落实“规范有序、务实创新”的工作要求,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行政效能建设年等活动,创新体制机制,政府职能不断转变,行政效能明显提高。建立健全行政决策机制,严格执行政府工作规则、政府议事规则、政府科学民主决策暂行办法,实行重大事项集体研究,科学民主决策水平不断提高。建立和落实以“岗位责任制、绩效考核制”等10项刚性制度为主的制度体系。制定重点工作实施方案,实行月度重点工作推进制度,各项工作有效落实。牢固树立“选择基层就是选择服务”的工作理念,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扎实开展“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社会公众”活动,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完成政府机构、集体林权制度、国库集中支付等改革。坚持依法行政,聘请政府常年法律顾问,依法解决企业改制、征地拆迁、劳动争议等突出问题,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强化政务公开,开通县政府门户网站,政府工作透明度不断增强。加大纠风治乱和反腐败工作力度,行风建设和廉政建设不断加强。完成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经济普查、农业普查、人口普查等国情国力调查。县十六届五次人代会确定的十件实事全面完成和实施。  

审计、监察、统计、质监、药监、武装、工商、金融、气象、人防、地震、民族宗教、法制、档案、残联、烟草、保险、邮政、通讯等方面的工作,也取得了新的成绩。  

各位代表,“十一五”期间,是抢抓机遇,迎难而上,负重拼搏,取得丰硕成果的五年;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方位推进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力推进县域经济社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五年;更是经济增长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县委正确领导和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有效监督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各级各部门同心同德、团结奋斗的结果,更是全县广大干部群众顽强拼搏、锐意进取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为皋兰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历届领导班子致以崇高的敬意!向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干部群众致以诚挚的谢意!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所有关心支持皋兰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十二五”期间政府工作的奋斗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进开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展望皋兰经济社会发展前景,困难和希望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  

从面对的困难和挑战来看,一是经济总量仍然偏小,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民增收渠道单一;工业结构性矛盾突出,耗能型、资源型、初级加工型产业仍占主导地位;服务业发展较慢,城乡市场体系尚不完善。二是城乡基础设施落后,社会服务功能不健全,还不能充分发挥兰白核心经济区节点城市的吸纳和带动作用。三是城乡融合度较低,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过高,农村非农产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比重较低。“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城市化率低。四是人力资源严重不足,高素质人才严重匮乏。这些都是皋兰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从发展的优势和机遇来看,一是皋兰地处兰州、白银和兰州新区三角辐射中心地带,是兰白核心经济区发展中不可替代的关联带和兰州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兰州1小时经济圈的重要节点,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二是境内铁路、公路纵横交织,座中四联,具有“一河五线”的交通关联优势。三是与兰州、兰州新区接壤的区域内有50多万亩可开发利用的土地,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优势,开发愿景良好。同时,水、电资源优势也相对明显。四是国办《意见》部署兰白核心经济区和兰州新区建设,国家进一步加大西部大开发力度,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新的机遇孕育新的希望,新的形势催人奋进。我们必须进一步扬长避短,抢抓机遇,攻坚克难,顺势而上,团结和带领全县人民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以新的作为再创新的业绩。根据县委统一部署,县政府研究确定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奋斗目标及主要任务。  

总体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进城乡一体化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力实施“对接两市、承建新区、拓展空间、跨越发展”的区域发展战略,按照“一带、三组团、一节点城市”的发展布局,强力推进通道经济、都市农业、城乡一体化,努力建设都市农产品生产加工配送基地、新型工业基地和承南接北的节点城市,不断推动县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奋斗目标:按照“经济提速、总量扩大、实力进位、社会和谐、跨越发展”的原则,力争实现“四个翻番、三个增长、两个下降、一个高于”的目标。  

四个翻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2%,达到39亿元,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地区性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6%,达到5.9亿元,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6%,达到2.4亿元,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达到29亿元,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  

三个增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达到1263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达到7510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7%,达到9亿元。  

两个下降:人口出生率年均下降0.1‰,万元gdp能耗年均下降2%。  

一个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为实现以上目标,“十二五”期间的主要任务是:  

以融入新区为依托,着力提高开放开发水平。按照“主动融入、积极参与、无缝对接、借力发展”的思路,以思想观念对接为先导、基础设施对接为支撑、产业优势对接为核心、体制机制对接为保障,全面实施区域对接,积极承接吸纳辐射,培育县域经济新的增长带。以兰州新区建设为契机,按照“政府主导、整体规划、市场主体、集中联片、分段开发”的原则,与新区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发展,大力实施县城、兰州新区核心区以及周边区域移山造地和土地开发储备,着力拓展发展空间。紧紧抓住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增容扩区的有利时机,重点实施九合、忠和、什川与城区接壤区域的土地连片开发,配套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接受城市辐射,承接产业转移。抢抓机遇,占据主动,将忠和南部地区和什川、九合整体纳入兰州四版规划,努力打造开放程度高、发展活力强的前沿阵地。认真研究国家宏观政策,在项目和资金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