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村原生态养殖大鲵的调查报告
因地制宜发展产业
——对xx区xx镇东沟口村原生态养殖大鲵的调查
如何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提高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带着这一问题, 我们对中原镇东沟口村进行了实地调研,受到很大启发。
中原镇东沟口村全村202户828人31.59平方公里,海拔950米—1350米,东沟漫山遍野都是板栗。群众依托资源,兴产业建家园,2010年养蚕269张,种魔芋700多亩,栽核桃1000多亩,饲养生猪1000余头,劳务输出102人,农民人均纯收入3680元。
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冷水资源,使东沟口村成为大鲵生长栖息的天然之地。村民回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东沟小河里曾经大鲵很多,女同志在河里洗衣服稍不注意大鲵就会钻到衣兜去,后来建在上游的造纸厂一排污水河里的大鲵只往沟两岸喷,长期直接排放和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水质遭到污染,大鲵种群数量逐渐减少至世纪之初基本绝迹。随着造纸厂的关闭及退耕还林的实施,村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河沟小溪水质得到改善恢复。2000年,村民王凤军从外地购回野生大鲵种鱼进行原生态人工养殖,于2003年首对种鱼配对成功开始繁育鱼苗,由此拉开了该村农民群体化养殖大鲵的序幕,目前该村有88户(其中外来20户)养殖大鲵,有大鲵种鱼338条,已配对成功6户12对,以最低产量(一次可繁殖300—800尾)和市价(每尾400—600元)计算,年产鱼苗3600尾以上,年收入150多万元。
该村大鲵养殖有四个鲜明特点:一是大户带动。大户王凤军近10年来投资50多万元,购买野生种鱼30多尾,现已配对成功6对,2010年产鱼苗和收入均占到全村一半左右,几年来该户出售鱼苗共收入150万元左右。村内其他农户看到生态养殖大鲵成本小、又省劳、效益好,纷纷效仿王凤军,开始从事大鲵养殖,全村大鲵养殖投资已达500多万元。二是原生态。该村所有的养殖户都是沿沟顺溪因地就势建造鱼池,3-5平米不等,投资小,不破坏环境,不改变水质,从河沟中引水放养。所购种鱼是野生的,配对繁殖也是纯自然的。三是群体化。该村68户养殖大鲵,占本村总农户202户的
某村原生态养殖大鲵的调查报告
本文2011-04-27 10:11:37发表“调研报告”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89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