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实践与探索
鼓励全民创业 统筹城乡发展
——我县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实践与探索
xx县山多、沟深、坡徒、地少,自然条件恶劣,统筹城乡发展面临 “钱从那里来、人往那里去、土地怎么办”三大难题。县委、县政府注重把外地经验与县情实际有机结合,鼓励全民创业,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村,实现工农互动融合;流转山地资源,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农业集约经营;建设生态社区,引导农民进城镇社区,实现优化人口布局。初步走出了一条以“三个集中推进、三种模式创业、三个城乡覆盖、三种机制保证”为基本架构的统筹城乡发展之路。
一、推进“三个集中”
按照以农业产业化为基础、以农村社区化为核心、以新型工业化为支撑的总体思路,集约配置各种资源要素,大力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人口向城镇社区集中、企业向园区和创业点集中”。“三个集中”成为我县城乡统筹发展的现实路径。
(一)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全县29万亩土地,零星分布在25万个小地块上,人均只有1.1亩挂牌地。只有将有限的土地资源集中到能人大户手中,才能彻底改变久耕久穷、久穷久耕的周而复始现状。县委、县政府坚持用工业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及时制定出台优惠政策,鼓励返乡能人大户、工商企业回乡规模流转土地。截止目前,全县共规范流转农村土地、林扒5万多亩,其中50多名外出务工能人、工商企业法人回乡整组流转农村土地2万多亩,投资5000多万元,建立农业产业基地,做大山地田林文章。兴达公司负责人刘和兴,回到仓上镇天宝村一次流转山地6000亩,不仅发展规模特色效益农业,而且投资新建农村新型社区。从山西煤矿返乡的茅坪镇响应村务工老板胡成兴、胡成明兄弟,回村整组流转山地4000亩,分散安置17户群众,创办立体农业示范园。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搭建起了工商资本下乡与农村居民进城双向城乡一体化的桥梁。
(二)人口向城镇社区集中。“人”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针对县城、乡镇、村组人口流动趋势,县委、县政府制定出 “16830”工程规划,即打造1个宜居县城、6个重点集镇、8个一般集镇、30个生态社区,力争通过5至8年努力,县城人口达到8万人、集镇6万人、社区4万人,基本形成县城、集镇和生态社区“三位一体”的人口布局框架。目前,全县正在扩容建设的生态社区26个,4100户1.5万名群众已从高山搬迁到社区城镇定居,“山地危居”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原有的村组人口逐渐减少,村级管理体制正在改变,农村生产关系和生活方式悄然发生变化。
(三)企业向园区和创业点集中。按照“资源统筹、园区承载、龙头引领、集群推进、循环利用”的思路,着眼于十天高速公路建成后融入安康、十堰“1小时经济圈”和西安、武汉“半日经济圈”的区位优势,立足于白河特色资源、良好生态,瞄准鄂西北等重点区域,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将两河工业园区、创业点规划到高速公路沿线。面对企业用地紧缺实际,先后开山整地移土填沟18处,腾出2400余亩立体空间。其中在两河工业园区建设中,截湾取直300亩土地,引进十堰“力神”商用车暨零配件生产、陕西金龙120万吨水泥粉磨站、强山新型建材及金瑞编织袋项目落户园区。围绕黄姜、木瓜等绿色产业“舞”动龙头,一个产业建立一个龙头企业,不断深化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链接机制,推动产业发展、龙头壮大、工业提速、农民增收。
二、探索“三种模式”
欠发达山区统筹城乡发展,既要发挥政府“有形之手”,更要用活市场“无形之手”,最大限度激活民间资本,有效破解资金瓶颈制约。在实践中,我们探索出了“工商企业下乡创业、外出老板返乡创业、村组干部带头创业”的统筹城乡发展三种运行模式。
(一)工商企业下乡
我县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实践与探索
本文2011-04-25 08:34:01发表“理论文章”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89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