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建立健全科学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思考

栏目:理论文章发布:2011-04-23浏览:3013下载256次收藏

建立健全科学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 
摘 要:腐败的本质是权钱交易,加强对公共权力的制约监督,防止权力越界和失控,是反腐败的核心问题。遏制腐败的治本之策是科学配置权力。通过适当分解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使决策职能、执行职能、监督职能由不同部门相对独立行使,形成既相互制约、相互把关,又分工负责、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才能使决策更加科学,执行更加高效,监督更加有力,从而保证权力依法运行,最大限度地防止权力滥用现象的发生。建立健全科学的权力结构,离不开运行机制的保证。完善权力的运行机制,一是要“切实把防治腐败的要求落实到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的各个环节,最大程度地减少权力‘寻租’的机会”;二是要用覆盖全过程的责任制度来保证;三是要“以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监督为重点,推进权力运行程序化和公开透明”。
  关键词:反腐败;治本之策;权力结构;运行机制   

  腐败的本质是权钱交易,加强对公共权力的制约监督,防止权力越界和失控,成为谋取部门和个人利益的工具,是反腐败的核心问题。如何打造科学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又是其中首要的、基础性问题。我想就此谈几点认识。   

  一、党内分权制衡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发展   

  新世纪以来,我们党一直高度重视权力制约监督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要求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以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要求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党的十七大报告则将“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明确概括为“权力结构”,提出要建立健全“三权”相互制约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

 

  有人说,这是把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原则搬到我们党内来,这个观点是不对的。“三权分立”只讲权力的独立和制约,是与西方的多党制政治和政党轮替执政制度相匹配的。我们则既讲权力的相互制约,也讲权力的相互协调,这是与我们党内和人民内部根本利益一致相统一的,目的是要保证党员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不被滥用。列宁很早就提出了把党内决策、执行和监督职能适当分开的设想,也进行了使权力相互制约协调的实践探索。他多次谈到苏俄党政机关是“带有官僚主义弊病的工人国家”,“在每一个共产党员面前都有三大敌人:一是共产党员的狂妄自大,二是文盲,三是贪污受贿。”因此,十月革命胜利后,他高度重视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问题。在他的推动下,党代表大会每年都要召开。列宁认为,这对于党代表参与全党决策是绝对必要的。俄共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都由党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并向代表大会报告工作。监察委员会的监督重点是同级党委,既要查处贪污腐败案件,也要监督检查是否贯彻执行党代会决议和党的方针政策。监委和党委成员互不兼职,如双方发生分歧,提交党代会讨论,并服从党代会决议。当然,这只是对党内权力制衡的初步探索,需要在以后的执政实践中不断完善。可惜的是,斯大林上台后没有沿着这一正确方向走下去。斯大林不喜欢中央监察委员会的“中央”两字,将其改名为党的监察委员会,任务也变成“同党内各种派别和宗派倾向进行坚决的斗争”,并“将思想上的异化分子、危害分子和堕落分子清除出党”。不仅监督党的领导权力的功能取消了,甚至连监督者的党员权利也没有保证。例如监察委员会主席卢祖塔克,是1905年入党的老布尔什维克。他在1937年“大清洗”中被捕,审讯时请求允许自己向中央和斯大林同志申诉,但20分钟就被判处并执行死刑,17年后才平反昭雪。还有,列宁时期,中央委员会和政治局、书记处是在党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授权下工作。而斯大林则把这种权力授受关系倒过来,最后集所有权力于自身。列宁逝世前曾提出把27人的中央委员会扩大到50至100人、加强党的集体领导的建议。但因为党代会的决策权和监察委员会的监督权,缺乏必要的程序保证,这件事的具体操作者又是斯大林领导的书记处和组织局,党代会和监察委员会的决策权和监督权实际被架空,反而给了他把大批拥护自己的人塞进中央委员会、从而取得对反对派绝对优势的机会。党内力量平衡的严重打破,使列宁本意是防止个人专断的措施,反而起了相反的作用。

 

  此外,列宁作为全党公认的领袖和人民委员会主席,在干部问题上从不搞个人说了算,而是自觉服从党的代表大会决议。他曾谈到,由于不够了解,自己是反对斯维尔德洛夫当中央委员的。但是,在党代会上,“下面的人纠正了我们,并且他们显然是完全正确的。”对这个曾被自己反对、而由其他党代表推选上来的人,列宁没有任何芥蒂,很快委以重任。1919年3月,斯维尔德洛夫不幸病逝,列宁悲痛万分,说他“就其知识来说,是独一无二的党的工作的组织者”。而从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的历届苏共领导人,尽管都在讲话中谈到干部任用制度的弊病,但又都把任命制作为自己手中的王牌使用。他们认为,集体决策的要求也好,监督部门的监督也好,都不是最重要的。只要抓住了决定干部命运大权力,就掌握了全部权力。一些地方领导也上行下效。应该说,权力对于有雄心的人是有吸引力的,不受制约的个人化的公共权力更有吸引力。致使一些干部为追逐权力变为人格扭曲的“两面人”,也使看人“走眼”,成为苏共各级领导者共同的致命伤。斯大林从没认为赫鲁晓夫多能干,最欣赏他农民式的憨厚及对自己无保留的热爱,后者曾创造在20分钟发言中歌颂斯大林32次的纪录。但斯大林作梦也不会想到,死后把他拉出列宁墓的也是赫鲁晓夫。而赫鲁晓夫在回答法国社会党领导人谁是他最信任的人时,以非常欣赏的口吻说,第一是勃列日涅夫——忠诚;第二是柯西金——才华;第三是波德戈尔内——顺从。特别是勃列日涅夫,在为赫鲁晓夫庆祝70岁寿辰时,宣读了苏共全体领导人集体签名的贺信,说赫鲁晓夫刚度过了自己的前半生,至少还能再活70岁,而且活得像前70年一样光辉和富有成果。半年后这三人果然都脱颖而出,成为苏共新的“三驾马车”,不过是在他们通过密谋逼迫赫鲁晓夫以健康原因辞职之后。在最后申辩时,赫鲁晓夫含着泪说:“同志们,你们说了我这么多错误,可是在讨论时,你们谁也没有反对,谁也没有向我指出过啊。”但在“宫廷政变”前,党内同样没有能够监督制约他的力量,谁会斗胆和第一书记在会上争论呢。权力个人化又导致权力商品化,到勃列日涅夫时期,有的加盟共和国买官卖官现象已相当严重,阿塞拜疆一个区委第一书记“标价”20万卢布,第二书记是10万卢布。显然,苏共最后的垮台和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权力高度集中、缺乏制约监督的领导体制有很大关系。

&nb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建立健全科学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思考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