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院院长勤廉兼优先进事迹材料
为了大地的丰收
采访**农科院院长**,适逢他在海城市开会。那一天,刚好他被评为“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最具影响的劳动模范”,当把这个消息告诉他时,他说自己还不知道,实在是太忙了。此言不虚。“景院长就像一只不知疲倦的鸵鸟,总是在奔跑。”这是**的同事们给他的一个评价,不知道这样的比喻是否恰当,但是,正像大家说的那样,作为一院之长,同时又是省玉米育种的课题主持人,院里的大事小情离不开他,跑省进京申请课题离不开他,到海南实验基地现场离不开他,种子的销售经营离不开他,一年四季,他总是不知疲倦地在为全院的发展而奔波。
在**农科院的大门口除了院名这个牌子外,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国家玉米改良中心**分中心,这是“国家级”的科研机构,在全国仅有8家,用育种界人士的话说,这样的机构省级都不够分,更不用提“辈份不够”的市级了,可是,**农科院却成了全国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市级科研机构。为什么?因为**农科院的科研实力,同时,更离不开它的领头人**不懈的努力争取。
有这样一个不完全的统计,近30年来,**先后主持和参与了30多个玉米新品种和自交系的选育工作,其中作为主要完成人参加的就有20几个,获奖成果1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他主持完成的千万亩丹玉系列玉米新品种推广项目,2007年获**省科技成果转化一等奖。作为全省玉米研究首席专家,他组织全省科研单位共选育玉米新品种142个,覆盖了长江以北的大半个中国,累计种植面积达3.5亿亩,增产粮食175亿公斤,创社会效益175亿元人民币……被誉为“北方的袁隆平”。
然而,成果的取得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始建于1948年的**农科所(**农科院的前身),以玉米、烟草、水旱稻良种培育而远近闻名。可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农科院的发展却陷入了低谷:外债300多万元,职工全年仅能开到10个月的工资,各课题组分散经营,重复劳动,内耗严重。许多科技人员蜗居在低矮潮湿的职工宿舍,20多名大学毕业生先后离开了这里,1982年与**一同分来的沈阳农学院的6名大学同学也只剩下**一人……1998年,时任副院长的**在这种内外交困的危急时刻出任**农科院院长。
现实困难重重,改变现实更是难上加难。**和院领导班子成员一起深入分析原因,认识到经营体制是导致农科院进退维谷、举步维艰的“罪魁祸首”,要扭转现状,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各自为战、分散经营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必然要触动一些部门和人员的利益,改革方案不仅在各课题组、各科室里议论纷纷,就是在领导班子内部也有很大阻力。“没有阻力就不叫改革!”**下决心把改革进行到底,在妥善安置各方人员和债务的前提下,他把科研与开发进行分离,让课题组专门搞科研,科研成果统一由院种子公司负责开发,科研成果和效益直接挂钩。经历了改革阵痛的农科院很快有了转机,2001年全院赚了七八百万元,这,无疑是对改革成败的最好回答。此后,**果敢地推行了变分散经营为统一经营的经营体制,先后进行了3次股份制改造,组建了**丹玉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统一开发科研成果。公司成立后,**出任董事长并制定了公司发展战略,确立“以质量为生命,以科技为核心,以信誉求发展”的经营理念,以玉米种子产业为龙头,同时开展水旱稻、大豆、特种植物等开发项目,有力地促进了科研成果的转化。
科研单位没有科研人员何谈科研?由于待遇偏低,1986年、1995年前后,**农科院一大批优秀科研人员“远走高飞”。公司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开始思考如何
农科院院长勤廉兼优先进事迹材料
本文2011-04-14 07:57:51发表“事迹材料”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88755.html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 乡2024年度基层党建工作总结(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