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白居易《长恨歌》中的感伤情怀

栏目:理论文章发布:2011-04-05浏览:2584下载218次收藏

2.作者所处的政治背景,传说的具体素材。  

唐宪宗元和二年,三十五岁的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登第授(今陕西周至县)尉,在这里结识了陈鸿与王质夫,这年的冬天,三人同游仙游寺,话及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妃旧事,白居易写下了这篇千古传颂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一篇《长恨》有风情”仅仅是作者的自我看我肯定,也道出了众多读者的心声!据《新唐书》史料记载,杨贵妃原为玄宗第十八子李冒的妃子,被玄宗看中后,为遮人耳目先渡为女道士,号太真。以后接入宫中封为贵妃,从此“三千宠爱在一身”。从《旧唐书》杨贵妃本记载,“宫中供贵妃院织棉刺绣之工,凡七百人,其雕刻镕铸,又数百人。”奢靡挥霍之态可见一般,帝王妃子之间本无爱情可言,不堪入耳的宫廷秽史更令世人唾骂。然而,李、杨二人遭际由于安史之乱的影响,毕竟有其特殊得一面。诗人巧妙地抓住了这一人们熟知的题材,有意将其“情”的因素加以放大,剪去一些不必要的又可能破坏全诗主旨的枝蔓,用含蓄精练的笔法描述二人从到分离的生活。  

《长恨歌》从首句外,后面多次以汉事代以唐事,如“未央”“昭阳”是以汉代宫殿争名借代唐宫殿,反复用汉影唐,并非是诗人的避讳,而是诗人的一种艺术追求,她有意将发生于不同时代的同类故事若即若离的结合起来,在迷离恍惚中求的诗歌的情韵之美,以加强诗歌的感染力,更还深刻的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伤情怀!  

   

3.“借”“写”的艺术结构及其中心主旨  

“事物奇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利于咏叹者。”《长恨歌》以“情”为中心的主旋律始终激荡于全诗之中,诗人将史诗、想象与联想融汇在一起,交错芬呈、神奇瑰丽。在感伤哀怨的意绪中完成了李、杨二人,同时也是诗人自己感伤、兴亡“情”的宣泄!读者掩卷之余,甚至会忽略造成这一爱情悲剧的根源,而完全将审美意识集中于李、杨之间缠绵悱恻、难舍难分的感情宣泄中,生离死别的悲痛,绵绵长恨的情思、婉转动人的传说,虚无缥缈的仙境完全将读者带入令一个纯情的透明的世界,它没有尘世间的喧嚣与龌龊,其中凝聚着诗人的理念,也层层积淀着历代读者的理想,一种对真情向往的共鸣使这首长诗获得了永恒的魅力!  

它的艺术风貌不仅体现在完整的故事情节(结合-惊变-思念-寻觅-致辞)卓越的叙事艺术(以李、杨的爱情为主线,剪裁得当),还体现在细致传神的人物描写,营造了非常浓郁的抒情氛围,穿插其中的还有与叙事、抒情相连的景物描写。  

如果按内容的层次来分科将全诗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所表现的是安史之乱之前李、杨二人的宫廷生活以及杨妃一家鸡犬升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白居易《长恨歌》中的感伤情怀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