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栏目:心得体会发布:2011-03-25浏览:2678下载126次收藏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一位哲人曾经这样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高尚的信仰——良好的道德。一个人没有知识文化,可以用良好的道德修养来弥补,但是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修养,知识却是无法弥补其人品缺失的。我国四书之一的《大学》中,有一段:“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意思是说,一个人要想成为人们所景仰的心术端正的品行高尚的人,能够成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必须先修其身、正其心、诚其意。把做一个真正人的落脚点最后定位到了“诚”字上。可见,古人非常看重一个人的德性修养,懂得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要成就大业必须从明礼诚信做起。  

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方针。我们即将迎来全国第8个公民道德建设日。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即所谓的五句话、二十个字中,“爱国”、“守法”、“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些规范是最经常用的,唯独“明礼”是一个创新的规范,“明礼诚信”无疑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在以往的文献记载和日常使用中,很少把“明礼”作为正式的道德规范来使用的。  

仔细掂量,“明礼”作为创新的规范提出来,既是很有传统意义的,又具有现实的针对性。《礼记》对“礼”有一个解释:“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礼记·礼器》)说明古人早就把“忠信”视为“礼”的本质。“诚”于内而“礼”于外,不“诚”,则无“礼”;无“礼”,则不“诚”。我们确实应从这样的辩证关系中来把握“明礼”与“诚信”的内在联系。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著称于世。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明礼、诚实、守信的民族。在浩瀚的中国文字记录中,有关的记载和典故不胜枚举。在古代,“贵者敬焉,老者孝焉,长者弟焉,幼者慈焉,贱者惠焉”,“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明礼”见于文字记载的点点滴滴。“童叟无欺”这个商家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