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在2011年全市卫生工作上的讲话

栏目:工作报告发布:2011-03-23浏览:2099下载294次收藏

各位领导,同志们:  

这次全市卫生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以及全国、全省卫生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10年卫生工作和“十一五”卫生发展成就,明确“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目标,部署2011年卫生工作任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卫生工作,市委常委、副市长、宣传部长汤涌、副市长黄晖以及市人大、市政协、市纪委、市委宣传部领导亲临会议指导,汤市长还将作重要讲话。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三个方面问题。
    一、2010年及“十一五”卫生工作回顾
    2010年是地级亳州市建市10周年,也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基层医改全面启动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卫生系统认真贯彻“确保快速发展、力求争先进位”的总要求,全面实施基层医改,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统筹做好各项卫生工作,卫生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稳步推进
    2009年11月,谯城区启动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并获成功。2010年8月,改革在三县全面实施。目前,改革任务基本完成。我市基层医改工作受到省政府领导和省卫生厅的充分肯定,人民日报等多家中央媒体进行了采访报道。
    一是建立公益性的管理体制。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纳入政府编制管理和财政保障,公益性管理体制已经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向辖区居民提供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免费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二是建立全员聘用的用人制度。全市核定编制4871个,竞聘上岗3618人,实行全员聘用、合同管理,分流安置 2361人。改革后,医药卫生类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达到93%,具有执业医师或助理医师资格的人员比例比改革前提高10%,初级以上职称的人员比例提高了24%。基层医务人员队伍素质和专业结构明显优化。
    三是建立绩效考核分配制度。在核定任务的基础上,制定了以服务数量、质量、效果和居民满意度为核心的绩效考核评价细则,建立了“两级考核、两个挂钩”的绩效考核分配制度。各县区开展了绩效考核,兑现绩效工资,调动基层卫生人员工作积极性。
    四是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以省为单位统一招标采购、统一配送,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药品价格较医改前平均下降30%。通过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有效遏制了开大处方、滥用药的不良现象,群众医药费负担明显下降。
    五是初步建立财政补偿机制。通过破除“以药养医”,建立政府补助和业务收入相结合的补偿机制。各县区成立国库支付中心,建立国库收付系统,基层医疗机构所有收支纳入国库支付中心管理,初步实现了保障的规范化、制度化。通过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回归公益性,基本实现了人民群众得实惠、医务人员待遇有保障、机构管理规范化的目标。
   (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六项重点工作顺利开展
    一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康运行。2010年全市新农合参合人口462.07万人,参合率91.36%,全年累计受益471.56万人次,总受益率102.1%,基金累计支出6.27亿元,占当年应筹资总额的90.58%,农民住院实际补偿比47%。全部乡镇卫生院和1126个村卫生室实行了门诊统筹。完善了三级新农合管理和服务网络,与省级平台全面对接,各级定点医疗机构实现数据共享、实时监控、网上审核、即时报结。蒙城县、涡阳县、利辛县启动新农合就诊 “ic卡”,方便了农民报销补偿。
    二是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取得新进展。全市政府举办的97个乡镇卫生院、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931个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按规定选用补充药品。全市基层医疗机构次均住院药品费用同比下降14.1%,药品实时结报率95%,全年让利患者1272万元。
    三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民生工程4个乡镇卫生院和598个村卫生室的业务用房建设任务提前完成;80个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任务,实际完成93个,完成率116.25%;18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任务全部完成;931个村卫生室实行了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全市80%以上乡镇卫生院达到了标准化建设要求。组织实施中央财政补助的农村卫生人员培训项目,全市共培训农村卫生人员1674人。
    四是促进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项目顺利实施。九项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序推进。2010年全市共建立居民健康档案143.15万份,其中城市30.58万份,农村112.57万份;健康教育发放宣传资料553万份,全市一类疫苗接种187.65万剂次、65岁以上老人健康体检19.55万人次、慢性病管理19.84万人、重型精神疾病管理1.56万人;孕产妇基本保健服务23.03万人次; 0-36个月儿童基本保健服务32.61万人次。农村妇女增补叶酸项目发放叶酸20.6万瓶。完成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37.61万剂次,乙肝疫苗补种19.11万剂次,接种率均为95%以上。全市共免费婚检51517对,婚检率85.09%。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医疗补助,计划补助51160例,实际补助57984人,完成任务率113.34%。认真实施农村改厕项目,7300座改厕项目任务提前完成。完成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1535例。
    五是积极探索公立医院改革。组织学习省政府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指导意见和公立医院改革政策。全市10家公立医院开展院级临床路径业务知识培训,市人民医院10个科室启动临床路径管理试点。积极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不断加强基础护理服务,取得明显成效。
    六是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涡阳县中医院、利辛县中医院新院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加强中医“三名”工程建设,华佗中医院开设“国药堂、名医堂”及治未病中心,全市开设26家中医诊所和中医坐堂医诊所。组织开展“亳州市首批名中医”评选工作,共评选18名亳州名中医。积极争取并成立2个省级名中医工作室。加强中医专科专病建设,共评选8个市级重点中医专科。成立亳州市肿瘤康复中心,实施中医药“红宝石”治疗计划,已初见成效。加强中医理论学习,组织开展中医护理技能竞赛,成功举办全国百名知名中医院院长论坛暨道家养生文化论坛,收到较好效果。
   (三)各项卫生工作统筹推进
    在实施基层医改,完成各项医改工作任务的同时,全市各级卫生部门统筹兼顾,扎实做好各项卫生工作。
    一是卫生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市医院新院区项目一期工程病房楼已建成16层,门诊楼、医技楼主体完工。市卫生监督所业务综合楼项目已经封顶。利辛县医疗卫生机构项目建设强力推进,其他县区医疗卫生机构项目建设也按序时进度要求稳步进行。
    二是重大传染病防控有力有效。加强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顺利完成35.26万人份甲流疫苗接种任务。突出抓好手足口病防治工作,全市未发生手足口病暴发疫情。及时有效控制蒙城县霍乱疫情,防止了疫情扩散蔓延。切实加强艾滋病、疟疾、结核病防治工作,保障了群众身体健康。2010年民生工程重大传染病医疗救治项目,实际救治艾滋病人833例,救治结核病人582例,超额完成年度目标。积极开展卫生村镇创建活动,谯城区古井镇杨楼村被省爱卫办命名为“安徽省卫生村”,古井镇及所辖减店村被评为省级卫生创建工作先进镇。
    三是医疗服务监管工作切实加强。深入推进“医院管理年”活动,开展医护人员“三基”岗位练兵竞赛活动,提高医护人员“三基”技术水平。积极开展“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管理,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继续推进乡镇卫生院文明卫生创建和标准化建设,定期组织暗访督查,发现问题督促整改,并在利辛县召开现场会,切实加大创建力度。目前全市82家乡镇卫生院文明卫生创建达标,17家卫生院基本达标,创建达标率96%。进一步加强采供血服务能力和规范化建设,全市临床用血100%来自无偿献血,保障了血液质量和安全。2010年我市再次被国家卫生部、中国红十字总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授予“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奖”。
    四是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和卫生执法加大力度。加强食品安全综合协调,组织开展2010年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完成“问题乳粉”清查销毁工作,开展“地沟油”专项检查,保障群众食品安全。进一步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卫监1号行动”,共检查公共场所247家,抽查公共场所从业人员1382人,对110家公共场所提出整改意见,立案处罚50家。“卫监2号行动”,共深入90余家企业摸底排查职业危害情况,帮助企业建立职业健康档案。开展非法牙科诊所专项整治行动和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回头看活动,全市共查处无证行医524户次,立案并依法取缔288户,其中移交公安部门8件,罚款40余万元。
    同时,卫生科教、卫生宣传和党务党建等工作均取得了新进展,顺利完成3000万元招商引资任务。在2010年全省17个市卫生工作综合目标考评中,我市卫生工作获得良好等次第二名,受到通报表扬,同时被省卫生厅授予2010年度“实施卫生民生工程优秀奖”。在“药博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工作和政协提案办理方面分别受到市政府、市政协的表彰。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回顾过去五年,是我市卫生事业夯实基础、加快发展的五年,是改革创新、开拓进取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卫生系统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新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不畏艰难,不辱使命,战胜了2008年手足口病疫情、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2010年霍乱疫情,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立的主要目标任务。五年来,卫生事业发展一年一个台阶,不断迈上新水平。
    一是卫生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市疾控中心、市传染病医院、市紧急救援中心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市人民医院新院一期工程、市卫生监督所综合楼建设全面启动。蒙城县第一人民医院、第二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利辛县人民医院、第二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所,涡阳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所,谯城区华佗中医院都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或通过招商引资,加快新院区建设,改善和提高了综合服务能力。“十一五”期间,全市改扩建44个乡镇卫生院、1143个村卫生室和7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所有乡镇卫生院和90%的村卫生室实现建设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覆盖90%的城市人口,就医环境和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二是新农合保障水平逐年提高。2007年我市启动新农合制度试点,2008年起实现全覆盖,参合人口逐年增加。新农合参合率由2007年的86.6%提高到2010年的91.36%,人均筹资水平提高到2010年的150元,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8万元,参合农民受益水平不断提高,有效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看不起病问题。
    三是医疗服务能力明显提高。2010年全市医疗机构门急诊人次共计684.25万人次,医疗机构收治住院共计42.11万人次,医院病床使用率为86.91%,出院者平均住院日为7.2日,医疗机构诊断符合率为99.37%,各项指标较“十五”期间大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在2011年全市卫生工作上的讲话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