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电子政务工作问题探讨
核心提示:为了更好地推进“十二五”电子政务工作,目前各地都在编制或准备编制电子政务“十二五”发展规划。做好这项工作,需要研究思考的问题很多,笔者认为,一个基本的认识和判断是:出发点应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夯实基础、突破关键,主基调应体现人性化、规范化、集约化、低碳化的科学发展思想,主要任务应围绕解决以下五个方面基础问题展开。
关键词: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信息资源;业务协同;信息安全;可持续发展
摘 要:从电子政务平台与网络建设、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业务协同和应用服务、信息安全保障能力、电子政务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五个方面阐述了对“十二五”电子政务工作的相关思考。
为了更好地推进“十二五”电子政务工作,目前各地都在编制或准备编制电子政务“十二五”发展规划。做好这项工作,需要研究思考的问题很多,笔者认为,一个基本的认识和判断是:出发点应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夯实基础、突破关键,主基调应体现人性化、规范化、集约化、低碳化的科学发展思想,主要任务应围绕解决以下五个方面基础问题展开。
一、电子政务平台与网络建设
《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06〕18号)对电子政务网络给出了明确的界定。按照中央精神,各地在开展电子政务建设中,一方面普遍建设了满足电子政务资源共享、数据交换、业务协同的应用支撑平台,另一方面根据业务和平台性质都强化了相关网络环境建设,平台和网络对电子政务服务的支撑作用不断加强。
由于业务性质和覆盖范围、政务信息资源公开程度和共享方式、业务关联对象和其位置特性等现实情况,以及业务管理纵向主导、上下对口的现行体制,导致部门(行业)纵向网络建设不断得到强化。而随着电子政务业务应用的不断深入和服务层面的逐步拓展,网络自成体系导致电子政务发展格局变得越来越复杂,建设运维成本越来越昂贵,网间协同与共享越来越困难,特别是横向业务逻辑、信息一致性和对称性等问题越来越难以梳理和实现。
作为电子政务的重要基础设施,谋划好“十二五”电子政务平台和网络建设,是更好地保障电子政务安全高效和实现电子政务广泛服务的重要前提。
“十二五”期内,应按中办、国办要求完成电子政务内网建设,以满足各级政务部门内部办公、管理、协调、监督和决策的需要,同时满足副省级以上政务部门的特殊办公需要。对于省级行政区域,应重点建设省市两级电子政务内网平台和县区级内网汇聚节点,原则上不鼓励县区建设电子政务内网平台;县区涉及内网的业务应用可基于市州电子政务内网平台部署。基于内网的业务应用,应本着确有必要和尽量有限的原则部署建设,特别是要防止把机关一般内务应用当内网应用的扩大化倾向,尽可能缩小安全防范边界,最大限度降低安全隐患。
“十二五”期间,应加快完善电子政务外网,提高平台业务承载和资源整合能力,逐步完成中央、省、市、县四级平台支撑下的网络全覆盖建设任务和部门纵向网络整合任务,实现电子政务外网网络服务全覆盖,满足公共服务和非涉密纵向业务共享与协同需要。在具体组织实施上,应解放思想,创新思维,科学规划,积极探索集约化建设新思路:
一是建设中央、省、市、县四级应用支撑平台,完善公安、卫生、食品药品安全、税务、工商、社保、民政、统计等数据量大、社会服务面广的省级应用支撑节点,倡导并逐步整合其他部门网络资源依托应用支持平台开展业务应用,系统化构建统分结合、低碳高效的电子政务外网应用支撑体系。
二是根据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加快推进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工作的通知”(发改高技[2009]988号)精神,参照部分地方的成功经验,鼓励地市、县区两级政务部门及乡镇(街道)依托互联网通过vpn通道接入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并采取加密传输方式实现基层电子政务非涉密应用和服务,低成本、快速完成电子政务外网安全意义上的网络全覆盖。
三是逐步建设和完善各级平台的互联网统一出口,为本级政务部门提供安全、集约的互联网接入服务。以上思路,体现了该保的充分保住、能放的完全放开的思想;具有缩短全覆盖建设周期,灵活方便地突破网络延伸瓶颈,实现到边到角的电子政务应用服务的优点。若能如此,将有利于更好地强化平台功能建设,更有效地节省网络建设运维费用,更直接地体现电子政务对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能力的促进作用。
二、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直接影响着电子政务绩效。可以说,抓住信息流,就等于抓住了电子政务的“牛鼻子”。加强政务信息资源标准化建设和有序共享,保持信息的有用性、关联性和连续性,消除信息孤岛和信息不对称,科学采集、规范管理、保障安全是电子政务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十二五”时期必须高度重视、重点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伴随着电子政务工作逐步开展而随之推进的,并在部分领域取得了成效,特别是典型应用系统主导下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与整合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然而,由应用系统驱动的散点式信息资源建设格局,正在产生越来越多的资源“烟囱”,且系统与系统之间信息共享难;“一数一源”没有明确界定,信息比对程度低,同一信息在不同系统中数据不一致的现象普遍存在;信息资源采集与管理缺乏统一的标准规范和制度支撑,同一主体对象在不同系统中的信息关联度低;信息采集和使用与机构职能和公务员岗位职责脱节,不利于有效监督和行为约束,也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等等。总体来看,应用系统主导(而不是应用主导)下的资源建设管理模式,并没有随着应用系统的增加而对提高电子政务整体效能质的跃升起到正相关作用。
现实工作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同一条信息因不同的网站、应用系统需要发布,导致信息持有者反复地被索取,无形中增加了信息生产者的额外负担,已有演变成干脆不提供或随意应付式提供的倾向,这可能是部分网站、应用系统数据不能及时更新或者数据不一致的重要原因。其实答案很简单,谁都知道信息本来就在那里,但是通过应用系统主导信息资源建设的罗列式工作方法,永远不可能穷尽每一位信息消费者的需求,也不可能有那么多财力来支撑这样的电子政务建设任务。那么,把信息资源建设与应用系统建设分离开来,还信息资源建设以本来面目,是实现信息
十二五电子政务工作问题探讨
本文2011-03-17 13:35:28发表“理论文章”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87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