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浅谈解放战争中毛泽东的用人之道

栏目:党会党课发布:2011-03-05浏览:2954下载276次收藏

浅谈解放战争中毛泽东的用人之道  

   

本文纯属个人观念,杂有推测假设,有些内容值得推敲考究,敬请批评指正。   

1945年秋,当毛泽东接连收到蒋介石三份急电,硬着头皮飞到重庆进行谈判时,大概做梦也没有想到四年后就解放了全中国。当时的情形,别说分江而治,能在全国占有一隅之地毛就很满足了。在重庆那段苦闷烦躁的日子里,毛泽东翻出成年旧词《沁园春.雪》来贺柳亚子,并公之于众。以毛当时的处境和心思,如果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暗喻自己,或指广大人民群众,都不太令人信服。究竟用意何在,不好推测,大概只有主席自己清楚。抗战结束后,国民党的中心仍在长江中下游区域,兵力部署也是向北逐次递进,意图从东北到中原形成南北夹击之势。抗战时共产党八路军的主力多在山东、华北地区,所以刘少奇代理中央主席时(刘在一个半月的代理时间内,表现出了卓越的组织领导能力和战略眼光,足以让人刮目相看),主持提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军事战略,旨在全面控制热、察,力争控制东北,从南向北收缩防线。要想粉碎国民党的南北夹击,在全国占稳一隅之地,具有复杂历史背景、又有苏联红军强大军事支持和一定群众基础的东北地区,就成了首要夺取目标,华北、华中地区也是夺争之地,其它地区应在其次。  

抗战时期东北虽然没有共产党正规部队,但抗战后东北地区的战略地位和事态的迅速发展,我方与苏联红军的成功交涉,以及国民党主力接管东北的迟缓(须打通华中、华北交通线)等诸多因素,使东北成为共产党必须强先争夺的地区,也是较有把握、且必须确保的地区,所以共产党投入兵力最强、抽调干部最多。于是各大战区军事统帅的人选就成了毛泽东必须仔细斟酌的难题。   

首先看东北战区我军事统帅的人选。 东北战区是根据当时急剧发展的态势而紧急组成的。我觉得当时东北军事统帅人选应该具备以下条件:资历战功出众、组织领导较强,还要是毛信得过的人。当时林彪条件最突出、陈毅次之,二人同是井岗山时毛的亲信。陈毅皖南事变后一直担任新四军代军长,表现了出色的组织能力和一定的军事素养,新四军发展壮大,战绩显著,陈功不可没。但1943年11月“黄花塘事件”后陈被召回延安,参加整风并出席党的七大,直到抗战胜利,只是远在后方协助刘少奇指导华中地区新四军工作。据说刘少奇当时推荐陈毅到东北,毛也有考虑,因为陈毅和饶漱石之间矛盾激化,似乎也不宜再回华中。但陈的军事水平,能否担负起东北战区的军事重任,毛是放心不下的。再看其他优秀将领人选:徐向前,鄂豫皖红军的头号军事家,但不是毛的嫡系,而且抗战中期就过早离开山东战区到后方延安,边养病边赋闲,难以进入毛的首选行列。刘伯承也是如此,虽是我军公认的军事理论家、战术家,但红军时期毛对他就不太信任,他的军事观点(游击战术)和毛也时有抵触,抗战时期出任129师师长,是毛要分化红四方面军,让他取代徐向前,且他一直战斗在晋冀鲁豫地区,目前局势下也不宜调换战区,应该不在毛的考虑范围。彭德怀,抗战时期八路军的前敌总指挥,战功卓著,威名显赫,但他太过用力,与毛泽东抗战时期的军事战略思想有出入(尤其是百团大战让毛始终耿耿于怀),解放战争初期彭作为毛的军事副统帅兼总参谋长,也不宜到战区挂帅。再看林彪:以红军时期的威名和平型关大捷的影响,使他享有“常胜将军”的美誉,抗战胜利后复出,被任命为山东军区司令员,去统帅旧部。当时中央对东北的宏大构想,吸引了许多军事将领的雄心壮志,都想到东北大地一展宏图(山东的许世友甚至要开小差去东北)。林彪更在其中,林在苏联的一段经历和感情,以及红军、八路军主力将领的身份也起到了一定作用,这点陈毅出于劣势,就连准备开赴东北的新四军3师也是林彪115师的主力,还有最关键的一点是毛的宠信。林彪、肖劲光等在飞往山东任职途中接中央急电改道赶赴东北,山东军区的八路军主力也奉命出关。是因战局急速变化的需要,冀热辽李运昌部已先期进入东北。毛泽东也最后下了决断,可谓“天时、地利、人和”,成就了 “东北王” 林彪。当林彪10月底抵达沈阳时,东北军区兵力已达20万人。 再看其时关内六大军区的情形: 晋察冀军区(野战兵力7万人)。抗战时期,晋察冀八路军、游击队是我军最积极、最活跃的革命武装之一,八路军前敌指挥部也设在此,加上和国民党第二战区卫立惶较为融洽的关系,华北自然成为共产党抗日的中心地区,群众基础较好,即便抽调部分主力出关后,华北还有一定的主力部队,力量较强。聂荣臻抗战以来一直主政于此,战绩赫赫,出任晋察冀军区军事统帅顺理成章。解放战争时期,晋察冀军区,相对于东北、山东的战略地位,压力较轻,属承启性、辅助性、缓冲性战区,主要策应支持东北,向南呼应晋冀鲁豫,西接晋绥,东临齐鲁,对国民党北进之敌构成战略防御。这一块用聂荣臻,当时情况下是合适的,没有争议的,况且以聂帅抗战时的表现,还看不出后来他运兵之捉襟见肘的。战争爆发后,张家口过早的丢失,使华北我军一直处于被动。后来随着东北战局的急剧发展,晋察冀我军的作战行动主要是以配合东北作战为目的,牵制华北敌军。直到1948年10月林彪发动秋季攻势,东北敌军告急,蒋介石从华北急调5个整编师增援,华北我军在敌兵力空虚的情况下打出了清风店那样的经典战役(这在华北我军的战史上是极少见的),趁势扭转了被动局面。晋绥军区(野战兵力3万人)。一直是贺龙的部队,兵力较少,作用其次,主要构成陕北中央的外围防御体系,且与内卫陕甘宁联防军呼应,并协同晋察冀军区进行防御作战,不大可能向西发展,去担负更大的战略任务的。晋绥军区统帅除了贺老总,还能选谁呢?但毕竟贺龙只是军阀老总式的人物,军事方面少有建树,毛大帅(贺这么称毛)对他非常清楚,不过此公智商甚高。等到胡宗南兵犯延安,彭德怀临危受命兼任陕甘宁西北野战兵团司令员后,战局吃紧,毛不断从贺部抽调主力统归彭德怀指挥,打到外线去。贺老总差不多快成光杆司令了,又回头担任联防军司令员,统管粮草。但毛是不会亏待他的,建国后让他出任西南大区司令员,1955年元帅授衔位次也不低。彭帅统领西北弱旅,虽不尽兴,但作为军事将领能重新带兵打战也是快事。且能以弱克强,戏耍胡宗南,真是宝刀不老!晋冀鲁豫军区(野战兵力7万人)。处于向南防御的战略前沿,地位和作用都非常重要,防御压力很大。况且中原大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即使尚不具备有利的条件,也要放手一搏。刘伯承的军事素养和用兵之道在我军数一数二,抗战以来一直活动于此,战果丰硕,刘邓并称仿佛当年朱毛。这一块更没有争议。战争爆发后,刘率先屡创奇迹,使得晋冀鲁豫成为解放战争防御阶段战绩仅次于华东我军的战区,挺进大别山前还打出了鲁西南那样的辉煌战役。挺进中原后为了不折不扣地贯彻毛的战略意图,牺牲很大,难能可贵,后面还要说到,暂不提。徐向前留在军区内线后即在解放战争中后期,指挥少数主力一举解放山西全境,将华北连成一片。徐帅的两个半经典战例(太原战役后半因病改由彭德怀指挥)也着实让人耳目一新、赞不绝口!中原军区(野战兵力3万人)。相对较小的军区(甚至没有来得及组成野战军),也是悲剧性结局的军区。这里要说到徐向前,毛战争初期曾考虑徐到中原军区,中原军区大部分主力是红四方面军的人马(359旅例外),李先念也不是军事见长,且中原环境恶劣,兵力薄弱。但徐终没去成中原,只是在晋冀鲁豫军区挂了个副职,身体原因是一个方面,大概后来中原形势的恶变,也让毛打消了临阵换帅的念头。实事求是的讲,中原军队的部队是失败了,它失败的显著性标志就是一个成立不到10个月的军区番号的撤消,这在解放军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所谓牵制了一部分敌人主力、完成了军委战略意图的言词是苍白无力的。但不能否认中原突围成功的重要意义,它表现出了我军英勇无畏的精神风貌,保存下了一批主力队伍和优秀的基层干部(王震359旅主力回到延安,皮1旅到达华中)。但排除客观原因,当时国民党首先重点进攻目标就是我中原部队,且边谈判边围追,撕毁停战协议前就对其完成的包围。但中原我军在极端困难复杂局势下,表现出的机动应变不足,战略运用颇有失当(也有配合谈判的因素),最后被迫进行突围,这也是不可否认的。不妨设想一下,以徐向前红军时期“反六路围攻”那样高超的军事指挥水平,毛真要派他到去中原,结局是否会好一些?后来毛在军事上再没使用过李先念,李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浅谈解放战争中毛泽东的用人之道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