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对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栏目:调研报告发布:2011-02-26浏览:2051下载227次收藏
完善保障促和谐  共建共享谱新篇
----对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奋斗目标,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保障工作“三个基础”、“三个重点”、“二个补充”的发展新思路。这些重要论述,突出了社会保障各项工作重点和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明确了改善民生工作的根本途径,为我们做好社会保障工作,构建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动力。现以**县为例,对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进行分析和思考,并提出肤浅的对策和建议,以供参考。
一、重大的现实意义决定了社会保障是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先决条件
社会保障是民生所依。它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推进器”,又是实现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的“平衡器”,更是社会和谐的“稳压器”。社会稳,才能经济兴;人心齐,方能泰山移。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和奉献,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群策和群力。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对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可持续发展、长足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社会保障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社会保障的内容与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和切身利益直接相关,是这些需要在不同群体、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问题。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既能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成果,又是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的根本途径和重要手段,真正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这一本质和核心。
(二)社会保障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剧烈变化、社会格局重新调整、利益矛盾不断增加、收入加速分化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弱势群体对社会风险的承受能力较低,当这些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受到威胁时,就极可能演化为严重的社会矛盾,这一时期也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因此,从改革的角度讲,只有尽快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关体制性障碍才能得到有效解决,才能加快市场化进程。从稳定的角度讲,只有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减轻体制转轨引发的社会震动,为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和发展提供安全网和减震阀,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社会保障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依托。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差别较大,且贫富差距呈阶梯式拉开。尤其是农民养老问题、医疗问题、最低生活保障问题迫切需要得到有效解决。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是核心;减少农民开支是重点;降低农民的风险是关键、是保障。而降低农民风险最根本、最有效的做法就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它既是完善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最佳突破口,又是从根本上破解“三农问题”的制度前提。
(四)社会保障是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现实需要。如果占人口多数的农民长期收入低下,基本物质需要得不到满足和保障,消费市场就难以进一步得到拓展和启动,最终必将制约经济增长的潜力和水平。只有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够改善居民的心理预期,消除人们对年老、失业和生病的后顾之忧,变预期消费为即时消费,从而实现扩大内需、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目标。
二、特殊的区位环境决定了社会保障的根本取向是构建全覆盖的网络体系
**属丘陵欠发达地区,省定贫困县,总人口**万。近年来,该县大力推进社会保障工作管理创新、机制创新,初步形成了以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和失业五大社会保险为基础,以城乡低保、社会优抚和社会救助为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但是,由于受区位条件差,交通条件落后,无大江大河,矿产资源贫乏,离中心城市较远等要素的严重制约,**县经济发展异常薄弱,农民人均收入仅**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财政支出**%靠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全县社会保障工作城乡发展不平衡、人员覆盖面小、领域涵盖面窄的问题十分突出。要加快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必须努力推进社会保障工作重心由城镇为主向城乡统筹转变,由关注重点、特殊群体向人员全覆盖转变,由突出重点领域向实现领域全覆盖转变。
(一)必须立足城乡统筹,实现区域全覆盖。健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内在要求。加强社会保障工作,必须兼顾城乡,牢固树立统筹城乡的大社保、大保障理念。一是要建立完善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切实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实际情况出发,加强城市社会保障服务网络建设,完善城市社会保障服务功能,重点建立城市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保险体系,建立完善城市特殊人群、困难群众帮扶、救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二是要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立足农村实际,加快农村三级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建设,着力完善县、乡、村三级社会保障服务网络,建立完善农村低保、优抚、扶贫扶助制度,在农村重点推行农房保险、农业保险、医疗保险等制度。三要建立非公有制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保障体系。要以非公有制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工作为重点,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综合运用法律的、经济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开展非公有制企业养老、医保、失业三项保险的强制征收。可根据企业发展情况,按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顺序,允许企业、个体从业者自愿选择参加2~3项保险。
(二)必须立足以人为本,实现人员全覆盖。坚持以人为本,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和实际,建立人员全覆盖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工作发展的根本方向。一是必须全面覆盖城镇居民。要以城镇居民和城镇职工为保障对象,重点建立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失业、就业保障服务体系,切实满足广大干部职工和城镇居民对社会保障的基本需求。二是必须全面覆盖广大农民。要以广大农民为保障对象,努力建立完善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特困群众农村低保制度。三是必须全面覆盖弱势群体。要围绕孤寡、残疾、大病、重灾致贫者和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等救助对象,建立以灾害救助、社会优抚、社会救助、社会互助为核心的救助制度。
三、落后的生产生活水平决定了社会保障的当务之急是救助最困难群体
作为**来讲,人均生产生活水平落后,社会弱势群体、困难群众人数众多,各种矛盾问题错综复杂,加强社会保障工作的当务之急是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困难的现实问题。
(一)必须保障困难群众老有所养。据调查统计,目前,**县仍有贫困人口**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其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93元的绝对贫困人口**万人,绝对贫困发生率为**%,比全国平均基数2.3%高*个百分点。一是要对困难群众给予最低保障。要进一步建立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切实做到应保尽保的前提下,制定和完善与“低保”对象维持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用水、用电、住房、疾病医疗和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减免政策。二是要对困难群众给予大力救助。要加快“敬老”工程和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的步伐。要将农村特困群众社会救济资金、五保供养金、救灾预备金和社会捐赠资金整合捆绑使用,充分发挥各项救助资金的作用,全面实施对城乡特困群众的救助。三是要对困难群众给予全力扶助。要全面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深入开展低收入农户生产经营帮扶、下山异地脱贫和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努力提高贫困人口的生产自救能力,实现由“输血”到“造血”功能的转变。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区域协作、结对帮扶和社会参与力度,不断提高农村扶贫开发水平。
(二)必须保障困难群众住有所居。目前,**县有经济困难的无房户**万户,由灾害性天气致使的无房户、危房户**万户,同时,每年由于自然灾害所产生的新增无房户有**万户。切实加大困难群众住房改造建设力度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期盼。一是要大力实施危改工程。加大避险搬迁和农村无房户改造工作力度,努力扩大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覆盖面,稳步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切实加强农房规划建设管理,不断提高农房建设水平和防灾能力。二是要大力实施饮水工程。要加快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努力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和饮水困难问题。三是要大力实施安居工程。努力扩大城镇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对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