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科技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十一五”以来,全县科技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科技部门的正确指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科学发展,紧紧围绕“自主创新、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按照“绿色富县”、“工业强县”、“科教兴县”、“全民艰苦创业”发展战略目标,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线,以科技成果应用推广为重点,提高了工农业生产的自主创新能力,有效的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工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及产业化发展,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提高到46%。
一、近年来的主要工作成效
(一)完善科技政策法规体系,形成良好的科技工作环境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制定和完善了《**县实施科教兴县战略的意见》、《**县实施“绿色富县”的决定》、《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县人民政府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制度(试行)》、《关于在全县开展“农村万名党员农业科技入户行动”的实施意见》、《**县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县招聘引进人才暂行办法》《**县高原无公害蔬菜产业三年发展规划》等七个产业化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及贯彻落实,加强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有力的推动了全县农、牧、渔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从宏观上为全县科技进步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推进农业“一特两化”进程,培育壮大支柱产业。
坚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综合利用、讲求实效”的方针,着力推进农业“一特两化”进程,进一步调整优化特色产业结构和布局,使全县农业结构进一步合理,农业科技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肉羊产业优势突显。近年来,我县引进了世界著名的无角陶赛特、波德代、白头萨福克、德克赛尔肉用种羊共186只。利用引进的优质纯种无角陶赛特、波德代、白头萨福克、德克赛尔种羊累计繁育达到2036只。**种羊场参与承担的《提高绵、山羊颗粒冷冻精液品质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现代集约化羊肉业主要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承担省科技厅农业成果转化项目1项,获科技资金10万元;承担市列科技项目《绵羊颗粒冻精制作及授精技术试验示范》等2项。在国家、省、市的大力支持下,多渠道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建成**省**肉用种羊省级示范园区。**省农牧厅确定**省**肉用种羊场为省级农区种羊场、**省肉羊新品种选育和优质肉羊产业化开发中心、试验基地。肉用种羊场是**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教学科研试验、示范基地;也是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中的20个综合试验站之一,辐射带动五个县区(**县、**县、**县、**区、**区),主要开展肉羊新品种引进、杂交改良地方羊新技术的示范推广。**肉用种羊场已在专家的指导下建立了科学规范的种羊系谱档案、饲养管理规程和管理措施,按照饲草料配方科学化、种羊生产优良化、选种选配系列化、防疫消毒程序化、饲养管理工厂化等一系列肉用种羊生产管理标准。
近几年,全县肉羊产业以肉用种羊场为依托,德赛羊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为龙头,全县十个乡(镇)为基地,建立了标准化舍饲养殖示范小区14个,标准化舍饲养殖专业村80个,建立种公羊站280个,累计培训养殖户3万人(次),杂交改良地方羊80万只,发展规模养羊户10866户,年饲养量达120万只,年出栏达40万只,养殖户户均增收8000元,肉羊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民致富的优势产业。**县被农业部《全国肉羊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列为全国肉羊优势区域优势县(153个)之一。2009年3月,全省牛羊大县建设工作会上,省委、省政府对我县肉羊产业发展工作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将我县确立为全省10个养羊强县之一。
食用菌产业迅猛发展。食用菌产业作为我县沿山冷凉灌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县委、县政府将食用菌产业列入县财政资金投入发展的重点产业扶持。2004年起,与**省农科院蔬菜所实施了四期《食用菌生产技术合作协议》,以农科院蔬菜所任爱民主首的6名专家常年驻点,技术服务我县食用菌产业。县政府及时采纳省农科院专家提出的“设施简易化、生产规模化”建议,建造双孢蘑菇栽培专用设施,极大的降低了建造成本,同等面积的蘑菇棚造价是日光温室造价的1/2,缓解了农民建棚成本压力,栽培面积从2004年的5万平米扩大到目前的 100万平方米,呈现迅猛发展的势态。在工作中采取典型示范、整体推进的措施,并制定了生产相适应的无公害食用菌生产技术规程及生产标准,推广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截止目前,引进新品种42种、新农药21种、新技术36种,培训种植户4万多人(次),编写培训教材11本,印发30万册。全县食用菌种植菌棚达到7049座、栽培面积达到100万平方米、产量达到1万吨,产值约8000万元,户均增收约1万元。从2005年起,先后参加实施了**省科技厅星火计划项目和重大科技专项计划,提升了食用菌栽培种植技术水平。全县食用菌不仅种植规模有了较大发展,而且加工、流通等相关产业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全县建成菌种繁育、产品加工、营销龙头企业,蘑菇产品远销国内市场,产业链条得以延伸,“科研单位+地方政府+公司+基地+农户”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有力地推进了产业的发展。我县食用菌栽培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省第一,已发展成为全县具有优势的“阳关产业”和“戈壁产业”。
2008年7月底我县承办了**市人民政府、**省农业科学院、**省食用菌协会主办的“2008年**河西冷凉区双孢蘑菇产业发展研讨暨基地观摩会”,来自省内外的食用菌专家和天水、武威、张掖、酒泉等地的农业科技人员现场观摩**食用菌产业基地,研讨河西冷凉地区双孢菇产业发展、标准化生产、贮运加工、产品销售等问题。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张金霞、昆明市食用菌研究所研究员高观世、四川省农科院土肥所研究员王波、甘农大食品科学院教授余群力等国内知名食用菌专家应邀参加了研讨会。会议的成功举办强有力的影响和宣传了我县食用菌产业,也将促进我县食用菌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啤酒大麦产业稳定发展。**县是全国啤酒大麦集约化生产基地之一,啤酒大麦农业标准化生产被国家质监总局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啤酒大麦标准化生产示范县。近年来,不断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大力发展优质啤酒大麦标准化生产,共引进新技术19项、新品种14个、新农药11种、啤酒大麦专用肥5种,种植面积稳定在35万亩左右,年总产量达18万吨以上,年产值约3.6亿元。实施《垄作沟灌节水栽培技术》等科技项目为产业注入新的活力。不断加强科技培训,利用科技之春(冬),大力开展科技培训,培训种植户约6万人(次),编印资料约30万份。以标准化生产为主的啤酒原料产业按照国家级啤酒大麦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的建设要求,健全技术规程体系,全县形成了以铧尖滩为主的清河区,以东寨为主的东河区,以红山窑乡姚家寨、夹河为主的西河区三大标准化生产基地。啤酒大麦的大量生产也带动了我县麦芽加工企业的快速发展,至今己建设并投产的万吨以上麦芽加工企业有9家,年加工生产能力达28万吨以上,工业增收值达到2亿元以上,麦芽生产工艺和技术设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加工的麦芽优级率高,产品畅销省内外。
高原无公害蔬菜产业成效显著。我县境内气候冷凉,病虫害少,有机肥源充足,祁连山雪水浇灌,是生产优质无公害蔬菜最理想的区域之一。2001年,**省把我县列为全省高标准优质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示范县;2002年,我县生产的胡萝卜、西芹、花椰菜三个露地蔬菜产品,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a级绿色认证,成为全省首批办理了绿色证书的露地蔬菜产品;2003年取得10万亩蔬菜面积的产地认定;2006年又注册了“**胡萝卜”商标。截止目前,全县种植以胡萝卜等为主的高原优质无公害蔬菜面积稳定在10万亩左右,日光温室种植面积达到5600亩,蔬菜总产量达35万吨,蔬菜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30%,蔬菜产品的80%以上销往国内外大中城市。以科技项目带动,实施省市县科技项目12项。引进新品种80多个、新农药40余种,新技术30余项,培训农民约10万人(次)。今年,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兰州试验站将**设为设施蔬菜、高原夏菜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等引进集成试验点,大宗蔬菜体系研究的最新成果将首先在**试验推广,带动河西走廊国家内陆蔬菜出口基地的壮大发展。
玉米制种产业不断壮大。从2002年起,我县玉米制种按照“抓重点、强基础、促产业”的总体发展思路,转变观念,强化措施,全县的玉米制种产业以清河两乡镇为主,辐射带动周边农场以及六坝乡,适宜进行玉米杂交制种的耕地面积达20万亩。近年来,我县大力开展玉米制种科技支撑,引进新品种8个,开展新技术9项,培训农民1万余人。目前,全县玉米杂交制种面积达到10万亩,产种量3400万公斤,产值12亿元以上,亩均产值约1400元。有12家省内外知名制种企业,把我县设为制种基地。玉米制种产业走上了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由于我县日照时间长,气温高,昼夜温差大,降雨量小,气候干燥,作物干物质积累多,制种隔离条件好,病虫害轻,有河水和井水互补的灌溉条件,能够保障种子旱涝保收。所生产的玉米杂交种,籽粒饱满,色泽鲜亮,发芽率高,发芽势强,加之种子生产过程中严格的质量管理,使种子的纯度较高,商品性好。我县所生产的种子主要销往陕西、山东、四川、河南等地。玉米制种产业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产、加、销一条龙的玉米对外制种产业化格局,
(三)实施项目带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三年来,共实施各类科技项目183项,其中实施国家、省、市科技项目66项、实施县列科技项目85项,26项科技项目获市科技进步奖。 “优质肉羊集约型舍饲养殖技术示范及产业化”(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和“**县高原无公害夏菜产业化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被国家科技部列项,“**县肉用种羊场科普示范基地”、“城关镇金川东胡萝卜协会”、“**县食用菌科普示范基地”获国家科协列项并表彰奖励。“新农村科技示范镇建设(城关镇)” 等23个项目被、省科技厅列项。
(四)推进科技示范,科技工作取得新进展。
农业标准化稳步推进。省列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通过验收。胡萝卜、西芹、花椰菜、德赛羊肉、河西走廊牌麦芽获国家a级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西瓜、辣椒、蕃茄、甘蓝等6个无公害蔬菜产品和**县10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通过省级认定,胡萝卜、西芹等16项质量标准和栽培技术规程已经省上颁布,作为地方标准开始实施。**县啤酒大麦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已被国家质量总局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项目。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全县已建成啤酒麦芽生产加工、羊肉制品加工、无公害蔬菜保鲜储运加工等三大龙头企业。全县建成万吨以上啤酒麦芽生产企业9家,年加工能力达到28万吨。全县已建成大中型蔬菜恒温库8座,年吞吐周转蔬菜10万吨;已建成春芽公司、新地公司2000吨优质冻干、烘干脱水蔬菜生产线,新地公司被科技部列为科技专家大院模式企业。
(五)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加强院地院企合作,推进创新源头建设。近年来先后与**省农大、**省农科院蔬菜所开展了“国外肉用种羊引进、纯繁与杂交改良”、“**县高原优质无公害蔬菜生产”、 “食用菌产业开发”等15余项技术合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与**省农科院蔬菜所合作实施“**县高原优质无公害蔬菜生产”项目,集成创新出优质、高效蔬菜生产新技术23项,开发出高原夏季无公害蔬菜专家系统,示范推广项目获经济效益7.33亿元,项目区科技贡献率达到78%。与省农科院蔬菜所合作开始实施“食用菌产业开发”项目,以双饱菇为主的食用菌发展到2008年的7049座,100万平方米,产量达1万吨,产值约8000万元,因国际国内大环境的影响,食因菌栽培面积有涨有落。与**省农大合作实施的“国外肉羊引进、纯种繁殖与推广”项目,由**农大教授、博士生导师赵有璋教授牵头,从国外引进肉用种羊无角陶赛特、波德代,依托**肉用种羊场开展科研和推广工作。在赵有璋教授的带领下,有4名博士生、硕士生和学士常驻**开展冷冻精液技术攻关与胚胎移植研究工作,该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年我县又从澳大利亚引进世界著名的肉羊新品种德克赛尔、白萨福克103只。目前**肉用种羊场已初步建成集生产、科研、杂交改良为一体的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和全省最大的优质肉羊生产基地。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带动了全县肉羊产业的发展,已完成地方羊杂交改良80万只,培养了一大批畜牧科技人才,促进了全县现代肉羊业的发展。
在院地科技合作的良好基础上,经多方努力、积极争取,我县四大农业特色产业已纳入国家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建设。肉羊产业:**肉用种羊场被国家现代肉羊产业技术体系列为综合试验站(全国20个),辐射带动五个县区(**县、山丹县、民勤县、金川区、凉州区),主要开展肉羊新品种引进、杂交改良地方羊新技术的示范推广。食用菌产业:国家现代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兰州试验站设在省农科院蔬菜所,**县为示范县,主要承担我省食用菌产业发展技术引进与研发,体系内所有全国专家最新研究的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等技术的示范推广,基层技术人员培训,解决食用菌生产过程中发生的重大技术难题,支撑产业健康持续发展。蔬
某县科技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本文2010-11-29 21:30:52发表“调研报告”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82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