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乡镇十一五工作总结和十二五初步设想及2011年工作打算

栏目:年终总结发布:2010-11-20浏览:2116下载174次收藏

 “十一五”期间,xx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团结带领全乡人民,把握机遇,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加快发展,全乡呈现出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事业兴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十一五”期间工作回顾及2010年预测分析
 (一)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五年来,全乡上下以“生态立乡、农业稳乡、产业兴乡”为目标,认真贯彻县委提出的“生态立县、农业稳县、工业强县、科教兴县”战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奋进,锐意创新,推进了全乡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十一五”末,预计全乡完成国民生产总值2928万元,年平均递增11.1%,比“十五”末增长69.2%;地方财政收入76万元,比“十五”末增长54.1%;固定资产投资2461万元,比“十五”末增长390.2%;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98元,年递增6%,比“十五”末增长33.1%。实现农民收入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9年度被授予“云南省生态乡镇”荣誉称号。
  (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五年来,认真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三大工作重点,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以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为总抓手,抓住“茶叶、核桃、杉木”三大长效经济作物不动摇,全力抓好烤烟、甘蔗、小米辣短效经济作物,增加农业的产出率和经济效益。
 一是抓住粮食生产不放松。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建设优质粮食生产基地,粮食作物实现了全面丰收。到“十一五”末,预计粮食总产600万公斤,其中包谷418万公斤,比2005年末增783公斤,水稻  170万公斤,比2005年末增29万公斤。
 二是优势产业得到巩固提升。围绕“三长三短、以短养长”的发展思路,强化松树管理,大力培育以茶叶、核桃、杉木、竹子为主的林果业。到“十一五”末,茶树总面积达15711亩,年产干茶250吨,实现茶农收入500万元;核桃总面积达27854亩,年产干核桃38吨,实现产值114万元;杉木总面积6500亩;竹子总面积达13895亩;完成松脂采割650吨,实现产值650万元。
 三是畜牧产业健康发展。五年来,共引进种公猪25头、种母猪98头、种公羊35只,厩舍改造265户5357平方米,发展养殖大户5户。到“十一五”末,生猪存栏26640头,比“十五”末增9%,肥猪出栏18348头,比“十五”末增59%;大牲畜存栏7196头,比“十五”末增5%,出栏1587头,比“十五”末增47%;山绵羊存栏10588只,比“十五”末增18.6% ,出栏 7655只,比“十五”末增88.1%;家禽出栏18.75万只,实现肉蛋奶总产234万公斤,比“十五”末增103.3%,实现畜禽现价总产值3582万元,比“十五”末增149%。
 四是后续产业迅速崛起。改变传统种植模式,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培育烤烟、小米辣、甘蔗、蔬菜等后续产业。到“十一五”末,种植甘蔗768亩,预计实现产值61.4万元;全乡种植烤烟1100亩,预计实现产量9.5万公斤,产值120万元,实现税收243万元;种植小米辣800亩,预计实现产量520吨,实现产值260万元。后续产业有力带动农民增收,促进财政增长。
 五是农村劳务输出成效明显。把发展“外向型”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撑点,广泛获取劳务信息,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乡内外、向第三产业转移和分流。到“十一五”末,全乡县内外劳务输出3000余人,预计实现劳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
     (三)工业经济运行良好
 立足资源优势,把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和个私经济发展作为推进器和生命线来抓,树立“你发财,我发展”的观念,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思想,不断强化“个私活乡”的意识,以小水电、特色优势农产品、矿产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抓好优惠政策的落实,建立健全招商引资制度,营造全民动员、共同参与、广泛招商的良好氛围。
 一是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引进深圳市聚泉商贸有限公司,开发花桥河一、二级电站和丫口一、二级电站,现已建成花桥河一、二级电站;引进新平龙泉茶厂,组建库独木分厂;引进云南黄金有限责任公司,组建新平库独木分公司,开发库独木金矿。
 二是企业经济运行质量良好。围绕企业质量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抓好企业管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到“十一五”末,全乡预计完成乡镇企业营业收入1450万元,工业总产值550万元,其中工业增加值78万元,比“十五”末增56.8%。
 三是工业储备项目库存充足。丫口一级电站前期工作已就绪准备年初开工,曼干电站、猴进水库出水口电站前期工作开始筹划,完成竹筷、脱水蔬菜等项目储备3个。加快矿产资源探矿工作,梭山铜矿探矿已上报省国土资源厅挂牌登记出让。
     (四)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道路设施明显改善。加快推进在建项目建设,投资2064万元全面启动51.59公里乡村道路通畅工程;投资1753万元,配合完成马平线水泥路面建设;投资225万元,完成xx至梭山14.38公里路基扩改建工程;投资102万元,新建村组公路21公里和瓦寺河桥梁一座;推进公路养护体制改革,明确136人管养乡村、村组公路325.4公里。
 水利建设稳步推进。投资296.3万元,完成人畜饮水工程61件,解决6120人、4703头大小牲畜饮水问题。投资72万元,完成联合大沟、曼干大沟、丫口大沟和富民大沟水毁修复,新建设小水窖164口,保证农业生产用水。
 新农村建设亮点凸显。投资723万元,完成丫口、柏枝等34个小组整村推进及新农村项目建设;投资67万元,实施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投资247.5万元,完成地质灾害搬迁15个点165户,民居地震安全建房458户,投资114.7万元;投资180万元,完成瓦寺、库独木、富库、梭山、xx等五个村村级活动场所建设;投资13.9万元,完成4个“万村千乡”农家店建设;投资280万元,完成四个村和机关农网改造;投资16万元,完成14个村民小组“村村通工程”建设;投资70万元,完成库独木、曼干、富库村级卫生所及卫生院修缮建设。
 集镇设施趋于完善。投资121万元,完成集镇水泥路面硬化和柏油路面修复工程;投资27万元,完成1140米街道亮光工程;投资65万元,完成xx客运站建设;投资8.5万元,完成集镇供排水工程;投资85万元,完成xx卫生院和信用社业务用房修缮;投资355万元,启动xx敬老院、计生服务所、涉农站所综合楼和职工廉租房建设; 投资25万元,完成坝塘街牲畜市场和曼干农贸市场改造,集镇供水体制改革顺利实现,集镇设施趋于完善,品位明显提升。
 (五)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是全面落实科教兴乡战略。强化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教育投入,多方筹集资金175万元,完成xx中学教师宿舍、联合小学学生宿舍楼、曼干小学学生宿舍、丫口小学教师廉租房建设工程;投资225万元,完成柏枝小学、富库小学教学、教师宿舍、学生宿舍建设,全面实现校舍楼房化,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学校内部管理得到了加强,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小学升初中和中考成绩连续几年名列全县前茅。
 二是强势推进计划生育工作。严格落实人口目标责任制,抓好晚婚晚育、流动人口、优生优育三大工作重点,在全县和全市计划生育考核当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全乡计划生育率98.4%;流动人口违法生育控制在0人以内;人口出生率8.02‰,人口自然增长率3.2‰。
 三是坚定不移地抓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农村养老保险工作。解决好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全乡新农合参合率达98%;全乡完成新农保参保10200人,完成任务数8646人的118%。
 四是加快有线电视和通讯网络的推广普及。各项辅助设施正在建设当中,电话装机容量明显提高,广播覆盖率100%,有线电视覆盖率达到了35%,通讯网络覆盖率达100%。
 五是做好民政优抚和劳动保障工作,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增强就业和再就业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
 六是抓好社会稳定,加快平安xx建设。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关注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重视来信来访工作,解决群众热点难点问题;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完成 “五五”普法;推进三项重点工作;认真开展专项整治和严打斗争,严厉打击了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及时化解和消除各种不安定因素。
 七是推进三个文明建设。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全乡实施了争创文明乡镇、文明村、文明组、文明户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群众性的娱乐宣传活动,通过评选好媳妇、好婆婆、好公民,群众的遵纪守法意识和文明意识进一步增强,促进了文明、卫生、平安xx建设。
 认真总结“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来看,还存在以下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农业产业化水平还不高,农民收入增长不快。特别是优质农产品和龙头企业较少,加工能力不强,市场流通不畅,从一定程度是制约了农业效益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二是财政调控能力弱,地方财力紧张。在确保工资发放的情况下,没有宽裕的资金用于社会事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
 三是经济发展的制约性因素较多,城镇化发展水平还不高,聚集和承载能力还不强,投资和融资机制还不活,二、三产业发展还不快,制约了经济发展速度的进一步加快。
 四是工业经济发展后劲不足,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和潜力还没有充分地挖掘出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待于进一步加强,质量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意识不强,个体私营企业和外向型经济发展缓慢,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
 五是经济总量偏小,经济结构还不够合理。高技术含量、高附加、高市场占有率的企业和产品没有,市场竞争力不强,产业形不成规模,个别企业质量运行不够高。
 二、“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初步设想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党中央、省、市关于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云南“桥头堡”战略和县委、县政府争当云南省民族自治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排头兵的重大决策部署,以打造边远山区少数民族生态乡为目标,坚持“生态立乡、农业稳乡、产业兴乡”战略,坚持“三棵树”的发展理念不动摇,走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产业发展之路,以稳定、和谐为基础,以实现又快又好发展为主题,以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效益为主线,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为重点,以新农村建设为突破口,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为保证,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团结奋进,努力开创全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局面。
 发展目标:到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4716万元,年均递增10%;财政收入112万元,年均递增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3962万元,年均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957元,年均递增7%,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要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四项工作:
 (一)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从xx实际出发,科学规划,确立“多项资金整合,培植产业带动,试点带动全局”的新农村建设思路,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继续落实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严守耕地红线,有效降低种粮成本,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确保粮食自给自足;积极争取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加强基本农田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力争2015年每亩产粮430公斤。以市场为导向,按照“三长三短、以短养长”的发展思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按照无公害、绿色食品的标准,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抓好养殖业,提升茶叶、核桃、杉木“三大”长效经济作物的管理,着力培植烤烟、甘蔗、小米辣“三大”短效经济作物,带动思茅松、竹子等林产业发展,形成“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特色产业格局。到2015年,目标产业建设力争达到:烤烟面积达到3000亩,产量24万公斤,实现烟农收入360万元,税收72万元;思茅松6000亩(新植)、茶叶18000亩,年产干茶400吨以上,实现茶农收入800万元以上,茶叶总产值1500万元以上,年出栏生猪2万头、核桃30000亩、杉木30000亩,在热谷地带积极稳步发展甘蔗产业,打造云新公司甘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乡镇十一五工作总结和十二五初步设想及2011年工作打算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