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努力推动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新突破

栏目:致辞贺词发布:2010-11-19浏览:2943下载221次收藏

深化认识  加快发展   

努力推动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新突破  

——全省领导干部农业产业化专题培训班讲话提纲  

副省长   某某某  

( 2010年9月8日 )  

   

同志们:  

在“十一五”计划即将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即将编制实施和加快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时刻,根据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省委组织部以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八局九次全面精神、认真学习和深入了解农业产业化相关知识、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城乡统筹步伐为主题举办专题培训班,对于我们增强农业农村工作领导能力和水平,紧紧围绕“两强一堡”的战略目标,坚持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教育现代化四轮驱动,把云南建成我国优势突出、特点明显的外向型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借此机会,我讲三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的过程,既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过程,也是农业产业链条拉长、加宽、增厚的过程,更是工作思路不断完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政策设施不断加大、工作成效不断显现的过程。尤其是2003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现代农业发展,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点工作来抓,以产业化的生产技术武装农业,以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发展农业,以产业化的组织形式经营农业,以企业化的运行机制管理农业,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农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从2002年的738亿元和470亿元增加到了2009年的1706亿元和1067亿元,增幅分别达131%、117%,预计到今年年底总产值和增加值将分别突破1800亿元、1100亿元。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路引领和工作推动下,这些年成为全省农村农业结构调整最猛、农业龙头企业发展速度最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最大、农民群众收入增加最多、农村面貌改变和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最为显著的时期。  

(一)农村农业化推动粮食生产取得突破,实现了由总量偏少、供应紧缺、长期需省外调入到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重大转变。在坚持比较优势、注重资金整合、发挥聚集效应的过程中,总产量由2002年的1424万吨增加到2009年的1634万吨、增长14.7%,居全国第14位;亩产由 228公斤 提高到 250公斤 、增长9%,排全国第24位;在全省7年间增加330万人口的基础上,农民人均生产粮食达到 430公斤 。  

(二)农业产业化推动结构调整和优势产业培植取得突破,实现了由零星分散、有啥种啥到发挥优势、规模发展、标准化推进的重大转变。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由2002年的2479万亩增加到2009年的3986万亩、增60%;特色经济林面积由2430万亩增加到3500万亩、增44%。肉类总产量由235万吨增加到458万吨、增长94%,排位居全国第12位;人均占有量由 54公斤 增加到 100公斤 ,增84%。其中生猪出栏由2259万头增加到4334万头、排位由全国第11位提前至第9位。除烟草外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从248亿元增加到712亿元,增187%。农产品直接出口额由2.4亿美元增加到10亿美元、增317%,已连续10多年位居西部第一。目前烟叶、茶叶、花卉、咖啡、核桃、膏桐6个产业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一,其中烟叶、鲜切花、咖啡、核桃4个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一;蔬菜成为全国重要的“南菜北运”基地和出口基地,销往20多个国家和地区;茶叶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鲜切花出口35个国家和地区;食用菌出口22个国家和地区;咖啡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云南绿色特色产业的迅猛发展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农业产业化促农增收取得突破,农民生活水平实现了由解决温饱到增收致富并向小康社会迈进的重大转变。农业龙头企业带动种植基地3804万亩、牲畜养殖量1126万头、禽类养殖量6717万只,带动农户1115万户次,原料采购值达到170亿元。农户从事产业化经营增加收入156亿元,比2002年增加12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2年的1609元增加至2009年的3369元、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9.7%、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龙头企业已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重要渠道,促进全省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780万人,占农村富余劳动力总数的87%,按人均劳务收入5000元计算,农民务工收入总额达390亿元。如:陆良县大力发展玉米、烤烟套种秋马铃薯,2009年全省种植达到12万多亩、总产量18万吨、产值3亿多元,产区17万农民人均来自秋马铃薯收入1835元;蒙自发展石榴12万多亩、产量17万吨、产值4亿元,出口6万吨、2亿元,12万农民人均增收2400元;洱源县种植大蒜4万多亩,尽管遇上特大旱灾,但按今年的市场价格测算,平均亩产值1万多元,可实现大蒜总产值5.17亿元,蒜农人均收入2925元。  

(四)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实现了由落后薄弱到加快建设、大为改善的重大转变,为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了有力支撑。7年来累计建成247座大中小型水库,全省水库总数达到5514座,新增库容14. 2亿立方米 、达到108亿立方米,新增年供水能力18亿立方米,解决了74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人均供水能力由 359立方米 提高到了 378立方米 ,改造中低产田地867万亩,高产稳长农田达3367万亩,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打下了坚实基础。  

(五)林业生态建设实现了由忽视保护、先污后治到生态立省、环境优先的重大转变,为特色林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相继启动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护林建设、退牧还草、石漠化治理等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重大工程,2003年至2009年累计完成公益林建设任务1656万亩、退耕还林1208万亩。全省林地面积从3.6亿亩增加到3.7亿亩,活立木畜积量从15. 5亿立方米 增加到17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从49.9%提高到52.9%。林业产值从174亿元增加到450亿元,增长164%。其中,核桃等特色产业已成为促农增收的优势骨干产业。例如,漾濞县核桃种植面积达80万亩,核桃产量达2.7万吨,产值超过5亿元,该县光明村每年核桃收入10万元以上的农户超过20%。  

(六)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取得突破,实现了由劳动密集型为主向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并重发展的重大转变。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总数由1557个增加到4557个,其中农业龙头企业由926户增加到2012户。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有925户、1亿元以上的有88户,同比分别增610户和60户。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额364亿元、增加22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563亿元、增418亿元。经营农产品出口的企业达404户、增加36户,户均出口达240万美元,出口额超过1000万美元的企业达19家,经营农产品出口的各级龙头企业达到39家。  

(七)农业产业化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取得突破,部分特色产业实现了由数量型到质量型和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重大转变。花卉自主研发新品种占全国花卉新品种的85%以上,在全国70多个大中城市的市场占有率超过70%,远销35个国家和地区,花卉行业总产值已突破200亿元。蔬菜产业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南菜北运”基地和出口基地,已占重庆、香港当地市场的1/3,2009年出口近3亿美元、同比增83%。茶叶产业在调整中整合产业、打造品牌、企业重组、资本重构,几百家没有市场影响的企业停产或注销,“大益”、“龙润”、“昌泰”、“七彩云南”、“滇红”、“帝泊尔”等规模化、现代化的大集团、大品牌在调整中崛起,普洱茶从传统的“砖、饼、沱”向袋泡、茶粉、茶膏、茶精、茶饮料、茶礼品等拓展。咖啡2009年出口2.7万吨,创汇6400万美元,我省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咖啡主产区和出口创汇基地。  

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显著成绩,但还存在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偏小、技术研发创新能力较弱、龙头辐射带动作用不大、基地建设较为滞后、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较低、品牌知名度不广、营销网络不健全、财政扶持引导性资金难以形成合力、投入总量仍显不足、社会资本进入不多、投融资机制不完善、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应引起各级各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全面客观把握我省农业产业化面临的有利形势和发展机遇  

(一)农产品生态、绿色、营养、安全优势明显成为我省农业产业化的核心竞争力。我省气候环境优越,大部分区域环境洁净、植被良好、空气清新、水源清洁,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无公害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更加崇尚自然、绿色、营养、健全和安全,城乡居民对食品消费结构逐步升级,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即使云南的“绿色”成为国内外食品、花卉等行业注目的焦点、货源的支点和投资的热点,又对云南的优势农业资源开发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产生了强劲推动。  

(二)主要农产品生产加工开始梯度转移和区域产业格局调整使我省农业产业化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目前全国主要农产品的生产正在经历由东向西的梯度转移,东西部、产供销等方面正处于新一轮产业格局调整,云南特有的资源环境条件正成为东部种植业、畜牧业等产业向西部转移的重点承接地区,国内外不少企业纷纷投资我省的优势农产品加工。我省完全可以在坚持数量和质量并举的基础上,借机“洗牌”,主动“发牌”,充分发挥优势农产品良好发展基础、发展潜力和承接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着力打造一批新型战略性农业产业,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和农业产业发展层次,努力扩大我省农业开放领域和农产品市场占有份额,加快构筑农业产业化发展新优势,从而获得持久的市场份额收益,例如,我省在东桑西移中积极承接蚕桑产业,2009年全省桑园面积为127万亩、比2002年增89万亩,已成为全国五大主产茧省区之一;产鲜茧3.5万吨、同比增2.5万吨,农民卖茧收入7.6亿元、同比增6.36亿元。  

(三)云南多年的探索和积累的丰富经验为加快农业产业化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省从自身资源优势出发,坚持以工业理谋划农业发展,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原料基地保障、致力规模化经营、做强做大龙头企业、大力打造农业品牌、努力开拓国际市场,成功培育了一批产权明晰、机制灵活、主导产品突出、规模优势明显、竞争实力和带动能力强的企业集团,形成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的格局,走出了一条具有云南特色的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同时,广大农民群众、基层干部和众多龙头企业在产业化经营中增长了知识、得到了锻炼。经受了考验,极大地提高了尊重自然规律和抗御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的能力,为产业化发展准备了可靠的群众基础、干部基础和企业基础。目前烤烟种植500多万亩、马铃薯900多万亩、蔬菜1000多万亩、核桃2500多万亩、橡胶600多万亩、水果450多万亩、茶叶520万亩,建成了一批跨区域的产业带和优势特色产业原料基地。例如,宣威市积极探索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马铃薯产业发展,种植面积从2002年的49万亩展到2009年的近100万亩,播种面积翻了1个倍,农民人均马铃薯收入由170元提高到730元、增长了4倍多。  

(四)倾力打造的一批优质农产品品牌为农业产业化树立了形象。2009年,全省有778个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632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163个产品获得有机食品认证,先后获得3个中国驰名商标,云南著名商标达到500个。云南白药、云南烟草、文山三七、德宏咖啡、版纳橡胶、红河灯盏花、宣威火腿、斗南花卉、陆良丝绸、蒙自石榴、漾濞核桃和大益普洱茶、凤庆滇红、下关沱茶等我省优势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迅速提升,同时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例如,元谋县着力打造“元谋蔬菜”品牌,已被农业部列为全国无公害蔬菜出口示范基地县,2009年全县蔬菜面积达13.8万亩、产量27万吨、实现总产值7亿元,菜农人均收入4330元。曲靖市生猪产业“三百”工程实施两年来,生猪出栏达到1056万头、占全省总量的四分之一,还培育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两个国家级猪种——大河乌猪和滇陆猪,适宜腌制宣威火腿的原料猪种“宣和猪”也在培育之中。  

(五)持之以恒的市场开拓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了健全完善的营销体系。近年来,我省各级政府和广大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在积极主动走出去开拓国内国际农产品市场,据初步了解,仅2009年省级组织参加各类优势农产品推荐展洽谈会的“龙头”企业就有500多家,共成交和签订、达成意向性协议120多亿元。各级有关部门还借各种商品交易会、商介会及各类经济合作,有意识地引导一大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夺全国各地建立营销网络,初步形成了覆盖全省、遍布城乡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农产品市场网络。如:呈贡斗南花卉批发市场周边已带动形成了包装、农资及餐饮等与花卉相关的100余家公司,并通过合股、极大地延伸了花卉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努力推动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新突破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