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人才战争与大国崛起

栏目:演讲稿发布:2010-11-12浏览:2216下载191次收藏

人才战争与大国崛起  

      

      

很高兴与大家进行关于人才战争和大国崛起的交流。说起人才的重要性,大家都不会质疑。国家主席胡锦涛讲过,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人才话题是世界各国领导人都在强调的,如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曾讲过这样的话,在这个时代,所有的发达国家为了增强竞争力,都必须依赖外来的移民和人才。如果美国都需要吸引外国人才,那么新加坡就更需要这么做。美国前商务部部长古铁雷斯说过,就像公司招聘最优秀的员工,大学录取最优秀的学生,我们国家将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加强竞争,留住最优秀的人才。  

  

不同类型国家的人才竞争情况  

    

  现在世界上公认的人才观是不仅要培养本国人才,还要竞争世界人才,广纳天下人才为我所用。因此,中国不仅要吸引外国人才,还要努力吸引在海外的本国人才回归。为什么要用人才战争这个提法,有这么严重吗?有必要提到这样的高度或者这么重要的位置吗?我认为这并不是在夸大。  

    

  今年是二战胜利65周年,在目前这个世界格局下,发生新的世界大战已经不太可能。现在朝鲜都有核武器了,如果打世界性的军事战争,这个世界肯定要被毁灭掉。人才战争是在新形势下战争的转型,这种转型从二战以后就开始了。比如美国的氢弹之父、美国的电子计算机之父都来自于欧洲。盟军在诺曼底登陆以后,美国曾经动用一个伞兵师、两个装甲师加上整个第六集团军,组建了一支特殊作战部队——“阿尔索斯突击队”到德国去抢他们认为最有价值的资产,当时前苏联也在德国抢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前苏联忙着搬设备、工厂,而美国抢的是人才,德国研发氢弹、原子弹的科学家都被挖到了美国。当时美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只是德国的1/3,而今天,美国拥有全世界2/3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现在人们常常谈论到很多“战争”,有货币战争、粮食战争、石油战争等,从根本上讲,还是人才的战争。谁拥有了人才,谁就能真正主宰这个世界的命运,所以人才是个很关键的问题。  

    

据教育部统计,改革开放30年来,政府公派的留学生、学校拿奖学金的留学生和我们中国家庭资助出国的留学生总量达到了将近140万,而回国的只有39万。前年中国社科院有个报告,中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居世界首位。中国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四万亿的经济拉动。四万亿经济拉动有个很怪的现象,一方面大学生就业成为很大的难题,另一方面又缺乏很多高端人才。我认为中国投资拉动型的经济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没有得到很好的转型,还是“铁公基”——铁路、公路、基建在拉动经济,但这些并不能给大学生提供多少岗位。人才密集的行业才能给大学生提供更多岗位,比如管理、金融、保险、传媒、教育、咨询等领域,而这些行业的发展还是非常不充分的。我国服务行业才占gdp的 40%,而发达国家是70%-80%。我们应该利用四万亿推动人才密集领域的发展。“铁公基”发展的是大量低成本的中国制造,或者是蓝领等技术较为低端的职业,当然它对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还是很有作用的。  

  

  实际上,很重要的是许多领域里缺少创意人才,缺少为第三产业的领军人才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我举个例子,比如1999年底怀抱“科技改变人们生活”梦想的李彦宏回国创办了百度,百度今天能创造五千个就业机会,产业上下游加起来带动了一万个甚至几万个人的就业,这些从业者都是大中专以上的毕业生,像李彦宏这种人才的回流是非常重要的。现在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缺乏人才,这听起来有点自相矛盾,但实际上是很重要的现象。我们现在应该从投资拉动型经济转型到人才型经济,因为现在缺乏的是高端人才、创意人才,这是中华民族在未来三十年能不能成为世界强国的关键。  

    

  下面我具体讲讲这方面的竞争情况。首先是国际人才竞争的现状。整体而言,全球人才目前基本上是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这就是穷者更穷、富者更富的两极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不过这种恶性循环也是可以打破的,这里包括了很多方面的因素,像经济、待遇、生活环境等。另外还有一些根本性的因素,像制度、政策、创业环境、文化土壤、人才机制等软件基础。现在中国很多地方已经非常漂亮了,我们的硬件可以说是世界一流的,但我们运行的程序和软件怎么样?我们的机制和体制怎么样?这是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而且这里很重要的是:我们的人才是不是到位?是不是充分发挥了作用?  

    

  发达国家人才方面的情况怎么样呢?根据联合国秘书长的报告,2005年前世界大约有三十个国家制定了方便高技能人才出入境的政策和计划,其中十七个都是发达国家。从这一点就能看出发达国家对人才的重视程度。发达国家不是说不欢迎移民,只是他们欢迎的是人才移民,在这方面实际上他们比发展中国家还开放。比如说1990—2000年这十年间,美国一共接收了415万高等教育的移民人才。同样是这十年,欧盟也吸纳了200多万,而当时欧盟只有15个国家。  

    

  所以,说到今天的国际人才竞争,美国是最大的赢家。整个美国大约有1/3的科学家、工程师都来自国外,美国只培养了40%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而全世界70%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都在美国工作。美国对人才非常重视,像欧洲、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很多人才也流失到美国。不过这些国家都有补救措施,比如加拿大每一名人才流到美国,它就会从其他国家引进四个人才作为补充。  

    

  新兴国家和地区也是一样的重视人才。像“亚洲四小龙”,也都抓住了产业转型的机会实施国际人才竞争战略。这些国家有个特点,不仅促使本国人才回归,还促使外籍人才到他们国家去。比如新加坡就吸引了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在他们国家工作,2000年的时候新加坡人口还只有300万左右,现在新加坡人口已接近400万。从数量上看,像中国或者印度、巴西等新兴发展中国家,目前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人才流失国。但由于经济的增长,这些国家的人才状况也会从原来的“流失”转为“回归”。  

    

  发展中国家为什么会人才流失呢?国际上也有学者早就做过分析,一般有两个因素,一方面本国教育体制、人才培养体制、国内一些环境把很多人才推出去;另一方面是国外的拉拢,比如提供奖学金,放宽移民签证,放宽绿卡等。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这些国家原来对留学生移民不是直接鼓励的,而现在你刚到那儿上学就鼓励你移民,并给你提供就业机会,毕业就可以获得实习签证。另外,还有一些国家开始承认双重国籍,比如巴西、印度、墨西哥、越南等。  

    

  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是在人才战争中输得最惨的国家,比如安哥拉、塞拉利昂、毛里求斯等。在美国芝加哥,来自塞拉利昂的医生,比现在整个塞拉利昂的医生还多。  

    

  有学者计算,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一年得到的人才移民就可以节约8.83亿美元的教育经费,而同一年发展中国家却会损失32亿美元的教育经费。还有人计算过,发展中国家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这三十年时间里,流失人才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了700亿到1400亿美元,间接损失则无法计算。大家想想看,这个数字将是多么惊人。  

     

国际人才竞争的现象和趋势  

    

  根据联合国统计,目前全世界有接近两亿人是在出生国以外的国家工作。跨国工作包括外流、环流、回流三种趋势,同时也产生了人才流失、滞流、共享等概念。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很多学者就讲到人才外流问题。上世纪九十年代有些国家开始起飞,这些国家人才回流就叫人才环流,这是2000年美国加州一个大学的教授提出的观点。他在研究中发现,大量的人才比如中国和印度的人才在硅谷成功以后又回到了各自的祖国,比如由硅谷成功创业归来的邓峰联合其他创业家共同创办了一家专注于中国市场的投资公司——北极光创投,现在他们把企业又再推到美国去,这种方式也是人才环流。  

    

  人才的外流和流失的趋势基本上是欧盟、日本、加拿大等较发达国家向最发达的美国流失人才,亚非拉的发展中国家人才大量流失到发达国家和地区。包括澳大利亚、独联体、东欧国家也有大量人才流到美国等西方国家,最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人才也向高速增长或者能够提供高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流失,这也是个趋势。  

      

关于人才回流和回归的情况。在过去半个世纪,人才回流主要发生在日本、爱尔兰、“亚洲四小龙”这些新兴发达地区,印度、中国等新兴发展中国家也有大量人才在回归。有研究认为,人才回流是个经济学现象,当一个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000美元以上,而且产业技术资本密集程度达到60%以上,第三产业贡献率达到64%以上时,海外的人才将大幅度回归。据此判断,现在中国已经处在这么一个临界点: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了3000美元,在向4000美元迈进。我们第三产业的贡献率在40%左右,虽然这方面还有些距离,但现在我国已处于人才可能大规模回流的前夕。当然也有个别研究认为,一个国家的教育经费如果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5%以上,研究开发经费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9%以上,科学家工程师人均开发经费每年达到6万美元以上,回国人才也会大幅度增加。  

    

关于人才环流。在两个国家之间、两个经济结构之间的人才环流实际上是一种共赢。在全球化时代,我们很难说某个人才永远属于某个地方,人才的环流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现在我国留学生回来的比例不是很高,只有28%,但我估计,中间至少有10%是属于环流型人才。前几年有个流行语叫“海归”,后来又叫“海待”,我还有一个新的概念叫“海鸥”。“海鸥”实际上是来回飞的人,也就是人才环流的这批人。  

    

国际人才竞争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政治因素、国家的综合国力、国际地位、文化发展程度、政策因素以及人才的评估、引进、使用、激励机制,留学和侨务的方针,移民、国籍、出入境政策,官员作风、办事效率等。此外,经济因素、工作环境、发展机遇以及薪酬也是很主要的因素。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跟我讲,他花了很多时间去海外招聘教授。去年发出了20个邀请,结果只来了一个人,其他的都去了香港、新加坡、欧洲、美国。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内教育体系、制度、机制和待遇跟国际不接轨。后来我们就打了一个报告给中央领导,建议像这种国际人才应该是全球定价。在这种国际化的时代,这些人才都是流动的,他不属于某个国家,如果你这个地方达不到条件,那人家就会去别的地方。因此,我认为经济因素对于国际人才竞争还是很重要的。  

    

影响国际人才竞争的还有人文因素,比如社会对移民、留学生的认知、接受程度。现在中国对外来人才移民这个概念接受不接受,我看媒体上没有讨论。比如大山要入中国籍,我们欢不欢迎?白求恩如果活到今天,想成为一个中国人,他要到哪个部门去申请?外国人要入籍怎么个入法?我们的社会能不能接受外国人成为中国人?这些在香港都没有问题了。香港有很多外国人拿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区的护照,所以在香港就不再是56个民族,可能有100多个民族,关于这一点,我们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既然世界上那么多国家在这方面都是开放的,为什么我们不可以?  

    

影响国际人才竞争的还有生活因素和学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人才战争与大国崛起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