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实现“三步走”目标 扎实推进“五区一城”发展战略
加快实现“三步走”目标
扎实推进“五区一城”发展战略
(待定稿)
一、双鸭山市市情分析
双鸭山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地处完达山北麓,三江平原腹地。东隔乌苏里江与俄罗斯比金市相望,西与佳木斯等9个市县接壤。距省会哈尔滨430公里,距佳木斯机场70公里。1947年建矿,1956年建市。是满族祖先肃慎和挹娄文化发祥地。因市区东北部有两座形似卧鸭的山峰而得名。市域面积2.2万平方公里,地形地貌为四山、半水、四分田,还有一分是草原,人口151万,辖4个县(集贤、友谊、宝清、饶河)、四个区(尖山、岭东、四方台、宝山),32个乡镇、415个行政村。辖区内有11个国有煤矿,12个国营农场,其中友谊农场是全国最大的国营农场,机械化率达到97%以上,居全国领先水平。
双鸭山市历史悠久、生态良好、资源富集、物产丰富,被誉为“挹娄王城、湿地之都、煤电基地、北国粮仓”。一是矿产资源丰富。煤炭勘探储量117亿吨,占全省总储量的52%,年产原煤2400多万吨。拥有我国东北地区装机容量最大的坑口电站—国电双鸭山电厂,全市电力总装机量251万千瓦,年发电110亿度以上,居全省之首。有全省唯一的大型磁铁矿,储量1.2亿吨,已形成年产200万吨钢铁的生产能力。石灰石、黄金、白钨、石墨、大理石以及石油、天然气等矿产储量也比较丰富。二是农业基础坚实。有耕地1300万亩,人均耕地11.8亩,分别比全省、全国平均水平高34%和78%,年产粮食500多万吨,是黑龙江省重要商品粮基地和欧盟认证的有机食品基地。三是生态环境良好。森林面积86万公顷,林木蓄积量50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9.5%,自然保护区面积72.9万公顷。拥有三江平原最大的河系挠力河水系、总面积48万公顷的湿地自然保护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7个)和生态旅游区,有驰名中外的乌苏里江、珍宝岛和雁窝岛等著名旅游胜地,2009年旅游人数达16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9亿元。四是口岸优势独特。与俄罗斯有128公里边境线,国家一类口岸—饶河口岸是内地通往俄罗斯远东地区的重要门户。年过境和过货能力达50万人次和百万吨,2009年贸易额实现8.99亿美元。五是人文底蕴深厚。双鸭山地区在汉魏时期已成为黑龙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满族祖先肃慎和挹娄文化的发祥地,有汉魏时期的凤林古城等文化遗址,积淀了挹娄文化、抗联文化、煤城文化、垦荒文化和知青文化等历史文化。六是经济社会发展较快。近些年,双鸭山市把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已连续8年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4.8%,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9.5%。200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亿元,同比增长14.1%,增幅居全省第7位;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95.2亿元,同比增长62.2%,增幅居全省第4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2.3亿元,同比增长25.5%,绝对值连续两年居全省第5位;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6亿元,同比增长33.7%,增幅居全省第2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54.1元,同比增长8.6%,绝对值居全省第4位;农民人均纯收入5479元,同比增长12.8%,超过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全市提前1年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综合实力在全省排名由2002年第12位上升到第7位。宝清、集贤两个县在全省66个县(市)综合实力排序中名列第13位和16位。我市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等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二、双鸭山市经济社会现状
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紧紧依靠和带领全市人民,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生态平安和谐富裕双鸭山为目标,抓招商、上项目,扎实推进“五区一城”战略,集中力量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促发展,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综合实力继续向全省第一梯队迈进。
(一)坚持发展为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
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03亿元,比上年增长1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6亿元,增长33.7%;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95.2亿元,增长6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85元,增长11.4%;农民人均纯收入5479元,增长12.8%。
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村经济总收入实现61.8亿元,增长5.2%。粮食产量达194.2万吨,增长11.5%,创历史新高。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到68家,增长6.3%。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7%。新建奶牛、肉牛、生猪规模养殖小区10个,畜牧业产值达到36亿元,增长12.5%。渔业无公害养殖面积5.2万亩。全年培训农村劳动力7.2万人,转移13.3万人,实现收入6亿元,分别增长12.5%、2.2%和8%。
工业经济逆势上扬。及时出台了《双鸭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工业经济保增长、调结构、促发展的实施意见》,列支2000万元支持重点企业发展,工业经济在危机之年实现了新跨越,预计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2亿元,增长25.5%;利税32亿元,增长13%。煤炭、钢铁和电力三大主导产业作用突出,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0%以上,钢铁产量全省第一,煤炭产量全省第二。建龙无缝钢管填补全省大口径钢管的空白,黑龙双锅新型锅炉技术为国内首创,新时代公司水泥产品科技含量进入全省行业前列,东方墙材公司装饰砖成为国家重点推广产品。
第三产业稳中有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56.5亿元,增长18.5%。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基本全覆盖,家电和汽车下乡销售1.4亿元,拉动消费增长2个百分点。以“神奇北大荒、挹娄古王城”等为主题,着力打造“一江两岛一城”旅游核心品牌,推动旅游产业提档升级,实现总收入3.8亿元,增长31%。物流、保险、信息、中介等现代服务业健康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9.7%。
财税金融贡献突出。全市财政总收入35.2亿元,增长30.6%,收支平衡;争取政策性资金45.3亿元,增长35.2%;国税、地税收入分别为21.4亿元和12亿元,增长20.4%和31.2%,增幅均居全省第二位。进一步规范部门预算编制,扩大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范围,节支2010万元,节支率11.4%,居全省之首。全市金融行业存贷余额366亿元和209亿元,当年新增76亿元和67亿元,分别增长26%和47.2%,现金净投放39亿元,增长16.2%,创历史之最。证券交易和保费收入分别实现172亿元和6.3亿元,均创历史新高。
区域经济实力攀升。四县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长14.9%;四县四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65.8%和101.2%,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增长34.9%和29.9%。双矿集团、红兴隆管局、国电公司、大唐热电、双鸭山林业局等中省直企业发展明显加快,工商、质检、药监等部门监管作用得到较好发挥。土地出让金收益2亿元,矿管双鸭山模式在全国推广。通信、石油、烟草、邮政、电业等企业效益明显增加。
(二)坚持重点突破,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项目开发成效显著。全年招商引资230项,到位资金224.3亿元,同比增长69.9%。当年共开复工千万元以上项目150项,竣工投产92项,开发储备60项。建龙无缝钢管一期、钢渣水泥、华丰煤化工、友谊生物质发电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投产;鲁能宝清煤电化一期、龙煤航天甲醇、东荣一矿、亚泰煤业三矿、中铁焦电、龙源蝙蝠山和大顶山风电、华东橡胶炭黑等一批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
园区建设步伐加快。投入2.8亿元,完成了市经济开发区征地、控详规划和“五通一平”,龙煤航天30万吨甲醇项目入驻并开工建设。县区专业园区累计投入1.5亿元,实施了基础设施建设。
瓶颈问题有所突破。着力谋划和解决我市发展的资源、公路、铁路、航空、水电等瓶颈问题。已获域内煤炭资源探矿权3宗、委托探矿权8宗、转让矿权1宗;“引松入双”工程列入全省重点项目;同三公路双佳段、饶建公路建成通车;同三公路集同段、富密公路宝清段、饶虎公路、饶抚公路进展顺利;依饶公路桦双段开工建设;佳木斯机场搬迁扩建项目列入国家部委督办事项;哈佳客运专线双鸭山延伸段列入部省协议;宝清至沈阳北1000千伏特高压输变电工程正在推进;成立了国网双鸭山电业局,供电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三)坚持建管并重,城乡环境明显改观
“创森”工作全面启动,生态环境有效改善。率先提出在高寒地区和煤炭城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目标,投资8000多万元造林16.3万亩,是前三年造林的总和,城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9.1%,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2平方米,均接近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争取专项资金7000余万元,对双鸭山主峰、通达广场山体进行地质恢复治理。强化专项整治,污染源得到有效控制,预计单位gdp综合能耗下降5.8%,城市大气质量达标天数达到325天。
“十大工程”扎实推进,城市功能得到提升。五马路跨河桥、人工湖等安邦河治理工程开工建设;棚户区改造拆迁1.2万户、开工建设住宅57.8万平方米,竣工住宅18.2万平方米;楼房平改坡及穿衣戴帽工程完成212栋;建龙专家接待中心、博物馆主体工程已完工;客运中心、社会福利中心、市民服务中心即将投入使用。新农村建设“三项重点工程”强力推进,投入13.2亿元,改造泥草房15341户、硬化农村公路798公里、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32处,在全省率先实现了通村公路硬化和自来水村村通。投入8100万元,完成道路改造升级、公园和广场建设等市政工程141项。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狠抓“五乱”治理,实施亮化工程,城市环境明显好转,受到群众好评。
(四)坚持协调推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科技事业扎实推进。高新技术产值实现56亿元,增长16.5%;实施市级科技重点项目20项,列入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15项;3个项目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黑龙双锅等5户企业被评为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和省级创新型企业。
教育卫生事业健康发展。“两基”教育成果得到巩固,小学和初中辍学率均低于省定目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75.3%,提高6.3个百分点;投入6000万元,完成了53所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4个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和市特殊教育中心建设。完成47个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23所乡镇医院配备了医疗设备,城乡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形成;着力推进甲型流感和重大疾病防控工作,有效防控了疫情传播。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完成省定指标。
文化体育事业日趋繁荣。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等系列文艺汇演活动60余场;建成农家书屋208个;开展了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发现遗址2100处,央视《探索发现》栏目为我市拍摄凤林古城、炮台山遗址专题片。组织迎国庆60周年乒乓球比赛等大型体育活动,参加了全省田径、游泳等比赛,取得金牌25枚,竞技体育水平全面提高。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民族、宗教、档案、市志等工作均有较大发展和明显进步。
(五)坚持民生为本,和谐氛围更加浓厚
利民行动深入开展。投入近20亿元,实施26项利民行动,一批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妥善解决。构建龙唐、双矿两大国企供热特许经营新格局,城市供热安全稳定;开展“物业管理百日会战”,对61个小区和市区供水、供热、供气老旧管线进行维修改造,物业管理和服务质量明显提升,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社保体系不断完善。争取再就业资金1.3亿元,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5万人,安置“4050”人员再就业5500多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放小额担保贷款2885万元,扶持自主创业970人,超额完成省定指标;基本医疗参保56.3万人;投入1600多万元,为1万名群众实施大病救助;新农合覆盖率100%,农民医药费报销比率提高5%;争取企业基本养老保险专项补助资金3.86亿元,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提高到每月970元,1.3万名“五七工”、“家属工”和1470名被征地农民纳入养老保险;发放城乡社会救助资金2.2亿元,保障了近13万名城乡低保基本生活;为5000多户低收入家庭发放廉租房补贴965万元;投入资金200多万元,城乡重点优抚对象全部纳入医疗保险,为3000多名90岁以上老人发放特殊优待金90万元。
社会局面和谐稳定。在全省率先创建煤矿安全网络化管理系统,安全生产百日攻坚战等活动成效显著,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38.5%和29.7%,连续20年无重特大森林火灾。大力实施打防控一体化,全面提高预防和打击犯罪能力,命案破案率100%,刑事案件破案率92.6%,提高3.1%,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进一步增强。开展解决信访问题攻坚年活动,受理信访案件同比下降17.4%,接访人次同比下降14%,案件办结率达98.4%,解决了一批疑难信访案件,取得了“国庆60周年”等重大活动期间进京到省非正常访“零登记、零通报”的好成绩。加强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六)坚持提升效能,自身建设得到加强
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共办理人大议案、意见和建议58件,政协提案111件,办复率达到100%。清理和审核政府规范性文件253件;受理行政复议案件356件。出台《行政效能投诉办理暂行办法》,受理投诉150件,并全部办结;制定《双鸭山市公务员九条禁令》,查处通报违纪案件9起;开展创建“标准化服务窗口”活动,完成各类行政审批服务1.8万件;加大工作督查力度,完善督查考评机制,推进了政府工作高效落实;加强审计监督,查处行政事业单位“小金库”违规资金170万元。
三、双鸭山市“三步走”的目标和“五区一城”发展战略
2008年,双鸭山市提出了加快“三化一城”建设步伐,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产业升级带动战略、园区带动战略和区域一体带动战略,2009年开展了“大项目推进落实年”活动,实施了“抓好抓实一产,做强做大二产,创新发展三产”的具体举措,随后,又明晰了“扩大总量、提升质量、优化结构、延伸产业、加快转型、改善民生”的发展路径,今年,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建设“八大经济区”、推进“十大工程”的战略部署,在对市情进行深入审视分析及科学研判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今后一个时期的总体工作思路及发展路径。即:坚持生态平安和谐富裕双鸭山发展理念不动摇,以推进“四转”、实现“三型”发展为核心(“四转”:资源转换、产业转优、体制转轨、城市转型;“三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低碳发展型),以实施“五区一城”发展战略为支撑(打造全省煤电化基地核心区、钢铁产业重点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对俄绿色食品加工贸易区、北大荒风光旅游区和建设山水生态城),以“八个重点抓”为抓手(发展抓项目、工业抓园区、农业抓示范、三产抓市场、城建抓功能、安全抓防范、干部抓作风、社会抓和谐),大力推进全市经济社会跨越晋位。按照这一总体思路,在市委九届九次全会确定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12年,使全市综合经济实力进入全省第一梯队,即综合实力列第6位;第二步,到“十二五”末,确保煤炭、钢铁、电力、煤化工和农畜产品加工规模实现进入全省前列的产业建设目标(煤炭产能5000万吨、电力装机500万千瓦、煤化工产能 560万吨、钢铁综合产能500万吨、农畜产品加工能力800万吨),实现经济总量超千亿(“十二五”规划目标是:力争达到1000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0亿、城乡居民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000元)、资源大市向经济强市的跨越;第三步,到2020年,基本实现生态平安和谐富裕双鸭山建设的总体目标,使全市经济实力更强、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更高、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生态环境更加优美。
在整个发展思路中,“五区一城”发展战略非常显眼,是双鸭山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双鸭山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的重要基础和组成部分。实施“五大特色经济区”发展战略,是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经过积极调研、精心谋划和深思熟虑后,立足实际、着眼未来,做出的又一重大科学决策。可以说,“五大特色经济区”,是与我省“八大经济区”建设的有机结合和对接;是对我市经济发展轨迹的科学总结和凝练;是构筑新一轮跨越发展新格局的强力支撑和牵引;是向第一梯队迈进的特色展示和创新举措;是打造经济强市的结合点、突破口和增长源。因此,要抢抓机遇,全力实施“五大特色经济区”发展战略,推动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和跨越发展。
第一,“五大特色经济区”发展战略是推进全市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实践证明,没有科学的区域发展规划,必然导致同一区域内各地之间各自为战,产业发展不协调、项目建设低水平重复、产业结构低级化趋同,难以形成产业高度关联、相互促动、互为辐射的有效机制。为此,制定科学的区域发展战略,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要求,是各级党委政府调控经济、推动发展的首要任务。“五大特色经济区”发展战略的提出,能有效发挥区域内各经济主体的比较优势,从根本上解决互争资源和市场,难以把区域比较优势变为整体竞争优势,制约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最终实现“三次产业”和各县区之间相得益彰,统筹发展,协调推进,共同繁荣。
&nb
加快实现“三步走”目标 扎实推进“五区一城”发展战略
本文2010-11-12 08:55:32发表“调研报告”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80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