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X县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报告

栏目:工作计划发布:2010-11-06浏览:2646下载249次收藏

xx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边境地区,临沧市西部,地处南汀河下游与怒江下游之间,总面积2565平方公里, 居住着汉、彝、德昂、傈僳等23种民族。县域东西横距71.9公里,南北纵距70.6公里, 边境线长96.358公里。xx县是云南省与东南亚接壤的最前沿阵地,中缅边境中段位于缅甸与滇西、滇西南三地结合部,西接缅甸果敢县,北连滇西地区,南靠滇西南地区,是云南省通向东南亚地区的重要通道之一,是云南省对外开放建设桥头堡的前沿阵地,也是云南省千里边疆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9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28000万元,增长11%,财政总收入11630万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489万元 ,增长15.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0144万元,增长35.14%,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210万元,增长29.21%,外贸进出口总额18087万元,增长32.4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70元,增长10.22%,农民人均纯收入2360元,增长18.41%,纯增367元;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41‰,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81%。
一、xx县“十一五”旅游业发展概况
   “十一五”时期是xx县旅游业起步的时期。在县委、县政府、市旅游局的领导下,克服了种种困难,特别是顺利实现了“县城南迁”,旅游业开始呈现柳暗花明、稳中发展的态势。随着云南旅游二次创业,以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旅游经济强省战略的实施,xx立足资源优势,编制发展规划,加快产品开发,改善基础设施,推进旅游业的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根据近几年的发展情况,十一五规划制定的各项预期指标均初步完成。
    —旅游业已初步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十一五”时期,全县旅游业总收入15299.12万元,同比增长32%,全县接待国内旅游者19.65万人次,同比增长30%,旅游外汇总收入825.01万美元,同比增长30.5%,全县旅游增加值实现6120万元,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2%,旅游产业支柱地位已初步显现。
    —旅游业的社会贡献不断增强。全县旅游业直接从业人数已由2006年的600人增加到2010年的2100人。乡村民族风情旅游已经逐渐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旅游业的产业基础得到改善。包括“民族特色旅游村”“公主观景台”“南伞河畔公园”“南伞国门广场”等在内的一批旅游项目和设施建设完善,原有旅游区(点)的规模和档次也在稳步提升中。宾馆饭店和旅行社建设也取得了新的成绩。
    —旅游开发逐步走上科学化轨道。编制完成了《xx县旅游发展规划》和《xx县南伞跨国溶洞旅游区总体规划》。旅游开发的项目库建设日趋完善,为xx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一)xx县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
xx县是全市旅游业发展起步最晚的区域之一。xx县旅游局直到2000年才成立,全县唯一的一个旅行社—康华旅行社则是在2002年成立的。经过短短几年的努力,旅游产业的初步框架已经基本形成。全县目前已有近10个旅游区(点)对游客开放。星级宾馆70家,客房1000余间,床位1800余张。出入境游客接待量高于其他县,xx县的主要旅游经济指标均位居全市第4位。
(二)xx县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旅游交通滞后。由于地理和经济的原因,xx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旅游经济干线和景区公路等级较低,旅游环线路网不畅。从区内与周边通达性看,缺乏与周边保山、永德、耿马、沧源、缅甸果敢县的旅游环线;从景区内部通达性看,旅游景区景点分散,旅游线路过长,景区之间缺乏合理的公路环线连接,此外,边境口岸出入境不够便利、顺畅。交通滞后是制约xx旅游业发展的“瓶颈”。
二是旅游投入不足。xx是全省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地区,集老、少、边、穷为一体的贫困县,地方财政对旅游投入支持能力极弱,旅游开发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少、数量少、不稳定;旅游宣传经费不足,宣传手段单一,仍停留在区域旅游形象推广的初级阶段,旅游市场促销的力度明显不足。此外,xx旅游企业总体实力不强,投融资能力弱,旅游投入与需求的矛盾十分突出,虽有厚重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但因投入严重不足,产品开发严重滞后,旅游景点数量少,规模小,开发建设粗放,层次低,配套差,文化特色不浓,文化底蕴不深,缺乏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精品景点和主打产品。
三是市场主体弱小。xx旅游市场培育相对滞后,资源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现已开发的旅游产品种类少、包装简陋,尚未形成供游客体验的成熟景点,缺乏核心产品;以德昂民族文化、边地文化为主的多元民族文化资源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转化与拓展,缺乏特色的专项旅游产品;与吃、住、行、游、购、娱相关联的旅行社、饭店、餐饮、娱乐等设施数量少,档次不够高、配套程度低,市场运作能力差,全县旅游景区、旅游线路、旅游商品、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等均未形成规模和龙头,市场占有率和竞争乏力。
四是旅游人才匮乏。xx旅游企业总体上处于“少、小、弱、差”的状况,整体上缺乏活力和竞争力,管理队伍总体上不适应现代旅游规划、管理、营销的需要,旅游教育培训力度不足,从业人员尚未完全接受专业技能知识培训,缺乏合格导游人才。旅游人才培养和保障机制不健全,对旅游人才的吸引能力相对较弱,人才结构不合理,专业人才缺乏,特别是旅游行政管理人才和企业专业人才匮乏。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数量偏少,队伍不稳定,旅游服务质量、旅游管理水平和接待水平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五是体制机制不顺。政府、企业与市场之间的关系还不完全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行业管理职能尚未理顺,部门之间协调配合还需进一步加强,旅游部门工作上存在着上下沟通难、横向联系难、产业扩张难等实际问题,旅游行业管理职能与产业发展不对称,旅游开发缺乏市场主体,资金整合难、融资难、招商难,旅游市场化水平低等问题的大量存在。
六是创新不足。加快旅游发展的观念不够新,办法不够多,推进旅游改革创新只是停留在思想认识上,还没有落实到行动上,发展旅游的认识需进一步统一,对外合作和市场开拓创新不够,对外招商引资手段不多,旅游产业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在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方面的创新不够,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投资旅游、兴办旅游的鼓励措施不具体,效果不明显。
七是边境口岸不活。南伞是我省通往缅甸国家的重要口岸之一,由于口岸开放力度不够,有边不活,导致旅游亮点不突出,边境口岸繁荣昌盛的景象不突现,我县的秘境边关特色亮点不显现,体制机制不活,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不畅。
    (三)xx县旅游业发展的机遇和条件
    一是从旅游发展趋势看,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从国内看,旅游业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十二五”将继续得到宏观政策的支持。二是从旅游消费需求看,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持续稳步增长,老百姓对旅游消费的意愿进一步增强。旅游需求的个性化、理性化也将有力地推进旅游业的发展。三是独特而丰厚的民俗旅游和喀斯特地貌资源优势是我县旅游业发展的坚实的物质基础。四是邻近缅甸北金三角果敢地区,与其形成合作区域具有良好的基础和条件。五是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为我县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组织、法律、政策等方面的有力保障。
   (四)xx县旅游业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一)机遇与挑战
一是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指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在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发展等方面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提升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产业振兴提供了机遇和挑战。
二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继续实施,云南旅游“二次创业”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建设旅游经济强省和把云南建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战略等重大政策的施行,与发展旅游业密切关联。xx是云南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前沿阵地,与云南建设“桥头堡”的战略目标关系密切,是该目标实施过程中受益较大的区域之一,这为xx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空前的历史机遇,也给xx旅游发展在产品内容、质量及服务水平提高等方面带来了新的挑战。
三是县委、县政府强有力的领导,国家扩大内需等一系列宏观政策的实施,国民休闲计划和休假制度的进一步推行都将给我县旅游产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加之xx新家园行动计划的落实以及南伞二级路建设,必将带来旅游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产业地位的不断稳固,大大拓展了xx旅游产业发展的空间。xx“优化软环境,增强软实力”的软环境建设,为开展“和谐旅游”、“平安旅游”和“文明旅游”提供了基础,必将为旅游招商引资、搭建投融资平台带来机遇,创造条件。
四是旅游已成为大众消费热点,发展势头更加强劲。未来几年,随着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旅游需求增长起到重要支撑。专家预测,2010年我国人均gdp将达4000美元,2015年将达10000美元。经济社会将进入“大众消费”阶段,旅游消费会成为大众化消费的重要内容,为旅游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必将成为推动xx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发展优势
1、资源比较优势
xx是多民族聚集地,各少数民族一起屯垦戌边、和睦相处,共同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折射出原始古朴、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xx白岩德昂民族村是全国第二大德昂民族居住地,共有德昂族3152人,占全国德昂族17935人的18%。具有边地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独特性与丰富性的显著特征。xx水电工业、喀斯特地貌、江河、水域旅游资源优势明显。xx境内上千瓦级大型电站的建设,形成了高峡长湖的壮丽水域风光,为xx发展水电工业旅游提供了坚实的资源依托。xx边境旅游资源神秘独特,沿边境拥有国门、界碑、跨境民族、6个边民互市点以及“一洞跨两国”、“一城连两国”、“一脚踏两国”等边境奇观,形成了xx发展边境旅游的独特优势。生态景观优美、田园风光秀丽,被誉为西南“灵秀边城”,具有典型的亚热带雨林风光特征。众多高山、森林、峡谷、生态,景色别致,景观独特,具有开发生态旅游的良好条件。xx旅游资源的丰富性、差异性及独特性,为xx加快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源依托。境内最高海拔为2978米,最低海拔为510米,属典型的亚热带气候,动植物种类繁多。全县属喀斯特地貌,自然风光独特,有连接中缅两国的跨国溶洞、大硝洞、独特的民族风情和神秘的异国风情。境内资源丰富,有河流44条,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30多万千瓦;经勘探表明,矿产资源种类达30多种,目前正在开发的有17种,主要以氧化锌和硫化铅锌矿为主。
2、区位战略优势
xx是连接东南亚国际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金三角”北部相毗邻,国境线长达96.358公里,南伞口岸是国家二级口岸、6个边民互市点。是进入秘境“金三角”之北大门,距缅甸掸邦第一特区果敢县城仅9公里,是昆明沿边通往缅甸最便捷的陆上通道。特殊的区位条件使xx在建设桥头堡战略和大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合作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区位优势。
3、产业后发优势
xx由于受交通、观念、开发水平、开发资金的制约,旅游业起步较晚,许多宝贵旅游资源尤其是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得到了较好保护与传承。在云南旅游成功经验和本地资源开发滞后的条件下,xx旅游可以充分发挥少走弯路、扬长避短,创新发展等后发优势。
二、xx县“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
“十二五”是xx旅游业全面打牢基础、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制定〈xx县“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是一项关系xx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的大事,是加速全县旅游业发展进步、繁荣兴旺的关键。
   《xx县“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县委、政府提出的“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临沧市“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为依据,在对全县的旅游资源优势、招商引资、产业发展基础、客源市场前景、加快发展条件等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二五”时期xx旅游业发展地的结构布局、重点项目、原则措施、目标任务、规划了今后五年xx旅游业发展的蓝图,做到科学性、前瞻性、政策性、指导性、既坚持一切从xx旅游业发展的实际出发,又考虑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平衡性,即体现xx传统民族文化特色,又注重与现代旅游文化相结合,是我县旅游业发展在新世纪第三个五年规划的行动纲领。
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动员各方面的力量,有效实施规划,加快xx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一)战略目标
通过五年努力,实现我县旅游特色区域和精品名牌建设的重大突破,旅游行业整体素质全面提高,xx旅游对外整体形象全面提升,旅游业成为全县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2015年旅游业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全县接待海外旅游者12.195万人次,实现旅游外汇收入1.62亿美元,接待国内旅游者50.89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旅游总收入4.8亿元。年均增长20%。
   (二)xx县旅游业发展的机遇和条件
一是从旅游发展趋势看,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从国内看,旅游业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十二五”将继续得到宏观政策的支持。二是从旅游消费需求看,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持续稳步增长,老百姓对旅游消费的意愿进一步增强。旅游需求的个性化、理性化也将有力地推进旅游业的发展。三是独特而丰厚的民俗旅游和喀斯特地貌资源优势是我县旅游业发展的坚实的物质基础。四是邻近缅甸北金三角果敢地区,与其形成合作区域具有良好的基础和条件。五是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为我县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组织、法律、政策等方面的有力保障。
三、“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建设项目
    ( 一)是“跨国溶洞”旅游区建设项目
    项目背景
    南伞跨国溶洞位于国家级口岸南伞镇东南3千米的国境线上,属石花瓶溶洞群中的一个主体溶洞,因该洞底跨两国而得名跨国溶洞。溶洞全长2千米,从中国境内入内,洞内景观奇特,可观赏性强,从洞内游览约2千米即到缅甸掸邦第一特区果敢县出口。在国境线上有溶洞贯穿二国,这种旅游资源在世界上极为罕见,且溶洞旁有独特、传统的民族村寨,因而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较强的观赏性使得南伞镇的跨国溶洞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
   开发主题
    一国二洞,神秘踪旅
   开发思路
    以神秘的溶洞为主线索,将跨国溶洞开发为一过境的特殊人行通道,并带动洞内景点及洞外其他景点的开发,使之成为全省的旅游精品项目。
  开发内容和措施
    ⒈旅游功能分区
    ⑴溶洞游览区,观赏溶洞的优美景观。
    ⑵溶洞休闲区,设置休息设施,进行歌舞表演,开展参与性活动。
    ⑶溶洞商品区,在溶洞休闲区附近开设商品区,提供具有溶洞特色的商品,使游客在休闲娱乐的同时,体验购物的乐趣。
    ⑷传统民族村寨体验区。
    ⒉与缅甸方协调,联合开发该溶洞
    ⒊建立溶洞景区道路系统,修建南伞镇到溶洞洞口的旅游公路;规划溶洞游览路线,并建设溶洞灯光系统。
    ⒋在洞口建一国门,并设立必要的边境管理机构。
    ⒌建立溶洞景区解译系统,设置溶洞导游图、路标,配备导游人员等。
    ⒍建立溶洞环保系统,在适当的位置修建旅游厕所,放置垃圾箱等。
    ⒎培养当地居民的“树立 旅游形象”的旅游服务意识,鼓励其制作具有当地特色的工艺品出售给游客。
    ⒏制作溶洞景点图片或影碟,在媒体上宣传;联合周边旅行社,推销跨国溶洞旅游产品。
    ⒐开发该溶洞下方的德昂族传统村寨为民族文化观光、体验点,以增强跨国溶洞的文化内涵和游览内容。
    (二)是勐堆澡塘坝温泉开发建设项目
   开发背景
    临沧市xx县勐堆澡塘坝温泉属钾质型水质,地热水水温在34—102℃之间,并且在如此高的温度下,周边的植物不受高温影响,还能生长得很好。地热水中含有的多中矿物质医疗价值较高,经温泉洗浴后,具有美容、减肥、祛风除痛等功效,并且对人体的运动、神经、皮肤、消化、心血管、呼吸等系统的疾病均有疗效。
每年农历二月初八前后,成千上万中缅两国边民前来薰蒸洗澡。交通便利,距县城南伞33公里,位于勐堆乡东南。
  项目建设地点
    临沧市xx县勐堆乡茶叶林村
建设年限:3年
 建设规模:
    建设一座集商务、培训、健身、疗养、休闲度假、餐饮为一体、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综合农业性森林温泉,计划投资5000万元,占地面积为50亩,分为三期投资完成。建设内容有:水疗中心(二层仿古建筑物)、三座庙宇(山神庙、药王庙、龙王庙)、千人打歌场、中高档宾馆(墅式宾馆)、温泉源取水及调温池塘、药蒸及药泡池塘、地面纵横人造流水沟渠及数座小桥、餐饮中心、公共服务中心、商务中心、娱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X县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报告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