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的教育研究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由此“留守儿童”出现了。这些“留守儿童”缺乏正常的亲情关爱,思想行为存在一定的缺陷,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面临诸多的成长问题。怎样保护和教育好留守儿童,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已成为刻不容缓的社会问题。近10年来我国研究者已对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品质问题、学习状况、心理健康问题、安全问题、监护者类型及有效度、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等六个方面展开研究。但是,研究方法和研究主体必须要多元化。
关健词:农村 留守儿童 教育研究问题 对策与建议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研究的背景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我国涌现了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即农民工,掀起新一轮人口大迁移。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9900万农民工[1]。他们外出务工,为城市创造了财富,为农村增加了收入,为统筹城乡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新农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这些外出到城市打工的农民工身后,是数千万留守农村的未成年的子女—“留守儿童”,他们已经构成一个日渐增多的特殊群体和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所谓“留守”儿童”,是指其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照顾,年龄在十六岁以下的儿童,在当地农村上学的农村流动人口,又称之为“留守子女”、“留守儿”、“留守学生”等。
由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及教育条件相对落后,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教育的和谐发展,成为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一个“不和谐音符”。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及教育等各项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意义重大。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
总体来説,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基本上是有保障的,但是,与一般儿童相比,留守儿童在生活、行为、学习及心理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
1、生活上缺少照顾。父母外出打工后,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吃的花样单一,只求填饱肚子,不讲营养搭配。二是部分留守儿童更加省吃俭用、节衣缩食。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在生理与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消极情绪一直困扰着孩子,使他们变得自卑、沉默、悲观、孤僻,或表现出任性、暴躁、极端的性格。那些寄养在祖辈家中的留守儿童,由于监护人的观念落后,能力有限,无力承担起教育的责任,甚至有些还放任一些不良行为。
2、行为上缺少监管。父母外出打工后,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由于监护能力不足导致监护质量下降,往往严少“惯”多,管少哄多,“理”少钱多,管吃管住不管教,使孩子放任自流,难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学习上缺少辅导。监护人一般只对留守儿童的吃住和安全负责,关注学习情况的甚少,留守儿童在课后缺乏督促辅导,学习上出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导致成绩下降。危姗姗[2]指出,留守儿童中一部分成绩优秀且不受父母外出的影响,但这部分孩子比例较小,绝大部分孩子成绩有所下降,有些还大幅度下降,甚至发生厌学、辍学、逃学等现象。由此可见,没有了父母的监督和指导,缺乏与父母的交流与沟通, 大部分孩子便会对自我失去控制能力,主要表现为学习不认真,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听课效率低、不能及时地完成家庭作业,或是马虎应付等。
4、心理上缺少疏导。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内心有说不出的苦闷,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李宝峰[1]调查研究显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较高,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在scl-90量表中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上的分值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
5、安全上缺少保护。由于留守儿童处于社会化的初始阶段,对社会现象和本质的认识都是肤浅的,再加上儿童处于青春发育期,体格没有健全,这样使得儿童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没有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的对策与思考
所以我国研究者已对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品质问题、学习状况、心理健康问题、安全问题、监护者类型及有效度、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等六个方面展开研究。
1、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品质问题研究。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加之又容易受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导致他们的道德品质下降,有的甚至走向违法乱纪的道路。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农村留守儿童的的道德情感缺失。他们只单向地接受爱,不去施爱,更想不到如何感恩回报,整天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对他人缺乏诚信,片面强调个人利益。依赖性强,对家庭、朋友、邻居、社会冷漠少情,缺少社会责任感。这样一来,他们的教育问题给学校德育工作增加了难度。由于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和农村社会教育的弱化,农村学校德育工作难以正常开展,这势必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甚至导致少数留守儿童走向不法之路,这给学校德育管理工作带来相当的难度。
2、农村“留守儿童” 的学习状况研究。有人“按照保守的估计”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形成的由母亲一人抚养的“单亲家庭”和由祖父母或亲戚代为抚养的孩子,在各地农村不会少于14万[2]。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孩子的学习缺乏家庭辅导,那么他们的学习状况又如何呢?学习较差是他们的普遍现象,由于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这些老人年龄普遍偏大,身体不好,文盲的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近50岁,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如;我班上就有一个“留守孩子”存在着学习问题,他在父母外出之前的学习成绩是班里前十名左右的,但今年由于各方面因素,他的父母不得不外出打工,托付给爷爷照管,老人家在学习上无法给他帮助,他渐渐地产生了厌学情绪,开始结交一些社会上的不良人士,上课无心听讲,成绩一落千丈。我便到他家了解情况,才发现是因为父母外出了,很少关心他,他心里觉得父母眼里只是看重钱,心里没有他这个儿子的地位,所以他开始放任自己,结交一些不良朋友,上网、抽烟、喝酒等。于是我联系到他的家长,和他的父母一起教育他,让他认识到父母的外出并不是不要他,不管他,而是生活所迫。在学校我经常和他谈心,在学习上给他帮助,让他重拾信心,并适时地表扬他,让他觉得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慢慢地他不再任性,而是主动爱学习了,成绩也回到正轨了。看到自己学生有了这样的变化,我觉得完成一个教师的使命不仅是授好课,还要教育好自己的学生如何做人,如何拥有一种健全的思想,如何成为一个各方面发展的好孩子。
3、农村“留守儿童” 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首先是心理障碍,留守学生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的性格内向,平常不太爱说话,朋友少,有的自尊心相当强,极敏感,情感脆弱。由于正常的心理环境的缺失和农村教育环境的不理想,使得留守儿童形成不良的个性心理特征,集中表现为:任性、冷漠、自卑、敏感、孤独、不安、胆怯、和自我封闭等。
4、农村“留守儿童” 的安全问题研究。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得不到家庭和父母的有得和有效的监管,农村学校又缺少安全教育,所以容易产生安全隐患。农村留守儿童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就成了绝对自由的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水塘里游泳,网吧中沉迷,公路上飞车,吸烟、喝酒等。近几年,留守儿童的身体、精神受到伤害的案件屡屡发生,甚至少数的“留守”的女孩子往往成为犯罪分子的进行性侵害的对象。
5、农村“留守儿童” 的监护者类型及有效度的问题研究。父母外出打工了,孩子“留守”在老家由谁监护?调查结果显示,有38.7%是由祖辈照管,有29.7%是由亲朋友好友照管,有43.2%是由母亲在家照管,还有一部分是由父亲在照管。首先由祖辈照管的孩子会出现隔代代沟。因为老人在学习上无法给孩子有效的帮助和辅导,他们认为让孩子吃饱穿暖就尽力了,至于学习教育那是老师的事;其次是由亲朋友好友照管的孩子会出现抚养人自己也有一个或两个孩子在家,往往会心有余而力不足,监督教育也会大打折扣;再次是由父母一方监护的孩子成了单亲家庭,只有父母一方在家,由于家里农活较多,很少有时间去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单亲”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如父亲外出的孩子表现出胆怯、不像正常家庭孩子那样自信刻苦;母亲外出的孩子表现不细心,不像正常家庭孩子那样善良、有爱心,喜欢学习,有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等。
6、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与建议的研究。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其本身之间的协调合作。首先是亲子之间常沟通。亲子之间的感情、父母对子女的直接教育,对孩子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外出打工时可以通过电话、书信、网络聊天等方式进行联络教育,同时尽可能多回家看看孩子。关心留守孩子,要从“心”开始。父母要走进孩子的“心”去,去了解他们心里想些什么,需要什么,还有他们的道德行为表现如何等等。父母不但要当好父母,还要当好孩子的朋友、知心的好朋友;其次是选好托管对象,由于监护人与留守儿童接触的时间长,影响大,他们的言行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一定要将孩子托付给亲人照管,不仅要考虑孩子的生活问题,更要考虑孩子的教育环境;再次是要为子女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如:不要让孩子做过多的家务、农活,应保证子女充分的学习时间,为子女提供一个较为安静、不容易分心的学习环境;外出前应主动与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委托老师多多管教和关注孩子,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变化。
(1)对社会提的对策与建议。一是加强宣传,引起社会关注。充分认识“留守儿童”教育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发挥媒体的作用,呼吁全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权利进行关注,积极推动全社会都来关心留守孩子。二是让社会不能歧视留守儿童,要深入了解他们的情况,帮助解决其家庭困难,以减轻他们的劳动负担。三是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公共娱乐场所的管理和整治,加大对社会闲散人员的管理、教育和监督。积极开展各类健康有益的活动,共同营造孩子积极向上的良好环境。
(2)对学校提的建议和对策。一是任课老师和班主任要对班的“留守儿童”更多关心、鼓励和帮助。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关注他们的学习完成和变化情绪,多与他们谈话和交流,及时地了解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对他们的教育,应以鼓励为主,常与他们的家长和监护人联系和交流,以能共同及时解决他们存在的问题。二是大力加强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重视学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发展档案,及时发现和诊治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乃至会影响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发展进程。我们期望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各职能部门尤其是群团组织,应有责任、有义务的积极响应,在关心留守儿童尤其是确保心理健康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其实是三农问题的衍生物,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尤其是教育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我们提出的时代要求。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因此要充分协调和发动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共同关注并切实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和发展。
总之,“留守儿童”教育关系你我他,愿社会、学校、家长全员参与“留守儿童”教育,让所有留守孩子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注释:
[1]北京市人口普查办公室:北京市外来流动人口发展趋势及对策,戴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第五全国人口普查国家及课题论文集》中国流动出版社
[2]李陈续《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丞待问题》《光明日报》
参考文献:
[1]李宝峰,关于农村“留守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 教育探索
[2]危姗姗,杨艳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社会观察
[3]郭三玲,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 湖北教育学院报
[4]于慎鸿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 中学周刊
参考论文:
《农村家庭教育的调查分析与对策探讨》 海南大学 吕雁归
留守儿童的教育研究
本文2010-11-05 20:44:58发表“经验信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80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