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土地流转实现集中规模经营的实践与思考
【正文】
彭水自治县地处武陵山区的腹心地带,幅员面积宽广、农业人口众多,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在近年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进程中,十分重视创新土地流转体制机制、推进土地流转实现集中规模经营。特别是在国发〔2009〕3号文件颁布以来,我县进一步加大了推进土地流转的工作力度,土地流转有了较快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缺乏健全、统一的土地市场以及不合理的现行土地制度,我县土地流转仍然存在流转效益不高、失地农民保障水平低、管理滞后等多种困难和问题。为认真总结土地流转的实践经验,加快土地流转步伐,提速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本文拟从彭水推进土地流转的实例出发,就探索建立新型土地流转制度、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新机制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一、现行土地制度下,彭水土地流转的实践与启示
(一)基本状况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把土地流转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切入点,积极引导,多方发动,全力推进土地流转工作,土地流转成效明显。截止2009年底,全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采取转包、转让、出租、入股等方式,流转耕地14.87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0.9%,涉及农户4万余户。其中:规模流转土地面积13.6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91.5%。在推进土地流转过程中,初步探索出了“四种流转模式”。
1、“大户+农户”或“公司+农户”的租赁模式。一是“公司+农户”的租赁模式。彭水自治县山荷农业有限公司,是靛水乡一个返乡农民工创办的农业企业。2007该公司创建者黄德周利用靛水乡独有的水源条件和稻田资源,租用351亩稻田,创办了荷花山庄,以规范形式签订流转合同245份,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二是“大户+农户”的租赁模式。彭水自治县保家镇老人顶桃花山庄的经营者陈钱海是一个典型的种植大户,自1998来,他在老营顶租地100亩,实施花果共营模式,建成大片桃花观光林,吸引了一大批游客到此游玩,自己每年的旅游观光收入达5万多元,同时也给其他农户带来收益。这种租赁模式,通过引入符合产业发展方向、有市场前景的项目,由公司或经营大户作业主,向农民租赁土地,实施集约规模经营,农民获取稳定的租赁收入,并可在业主租赁的土地上从事务工而获取务工收入,实现业主、农户共赢。
2、“农户+农户”股份合作模式。彭水自治县苗香优质米专业合作社是市级模范专业合作社,为着力打造好“苗妹香香”优质米这一品牌,该社积极探索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模式。2009年,该社遵循“平等协商、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农户土地作价入股方式,盘活土地资源,试行流转土地1500余亩,他们的作法是:社员以入股土地所产原粮与合作社的交易量折算为股份,合作社将年终盈余的60%用于入股分红,以现金方式一次性兑现给稻农。这样,农民以承包地为纽带,自愿联合组建以土地入股的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统一选择产业项目、统一组织生产、统一技术管理、统一市场营销,风险共担、利润共享。这种模式,能够解决没有业主介入的情况下土地如何流转的问题,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增强了农民应对市场风险、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3、“企业+基地+农户”的联合开发模式。2008年,入住彭水的天娇公司,在彭水自治县龙射镇率先建起了全国魔芋示范基地,该公司与105户农户签订了魔芋订单合同,租用农户土地1600亩,走“企业+基地+农户”的路子。2009年,天娇公司与我县19个乡镇65个村签订了种植魔芋的订单,种植面积达3万多亩。这种模式,以龙头企业为牵引,农民出土地、出劳力,企业出技术、出资金等,农户按照要求组织生产,产品全部由企业按约定价格全部回收,农民基本不承担市场风险,企业把生产车间直接放到农村,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既保证了企业的原料供应,又带动了农民增收。
4、“田保姆”模式或委托流转模式。充分发挥村级组织的能动作用,对因外出务工缺乏劳动力而无法耕种、可能撂荒的农田实行代耕、转包、转让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田保姆”模式,推进土地有效流转,进而催生一些种养大户,增加农民收入。在调查中还发现,有的农户把承包地交给村组委托流转的情况,村民委免费帮助农户引进业主租赁经营,农民“坐享其成”。这些模式操作简单、灵活,能有效解决大量外出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是我县土地流转广泛采用的模式之一。
(二)主要特征
1、流转规模扩大化。从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开始到第一轮土地承包期结束,我县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开始萌芽,但流转的规模小、数量少、范围窄。实行第二轮土地承包之后,随着土地承包30年不变政策的全面落实以及农村经济迅猛发展,农村土地流转步伐明显加快。2005、2006、2007、2008、2009年全县农村耕地流转面积分别为0.84、1.11、3.1、12.81、14.87万亩,土地流转规模呈逐步扩大化的态势。(见表1)
表1 2005-2008年度全县农村耕地流转情况统计表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流转总量(万亩)
0.84
1.11
3.1
12.81
14.87
百分比(%)
1.18
1.63
4.57
18.02
20.9
2、流转区域层次化。我县土地流转多集中于渝湘高速路、“ 319” 国道、彭务公路等交通沿线和县城周边的一些乡镇,其他生产条件差的乡镇土地流转的面积不多、规模较小,呈现出明显的层次化。例如:生产条件较好、外出农民工较多的平安乡、靛水乡、新田乡等乡镇均不同程度地发生了较大面积的土地流转;而生产条件差、交通闭塞的双龙、石盘等乡的土地规模流转发生情况却比较有限。
3、流转主体多元化。随着土地流转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工商企业、农业产业化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已成为租赁农村土地使用权、投资经营农业的一股强劲的新生力量,农村土地流转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据调查,2009年全县耕地流入种养大户的有3.93万亩,占流转总量的26.5%;流入专业合作组织的有3.04万亩,占流转总量的20.4%;流入农业企业的有1.65万亩,占流转总量的11.1%;农户间流转的有5.43万亩,占流转总量的36.5%;其他的有0.82万亩,占流转总量的5.5%。
4、流转形式多样化。近年来,我县土地流转结束了以转包和互换为主要形式的单一发展阶段,进入了多种流转形式并存的发展阶段,土地转包、出租、互换、入股等有利于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的流转形式大量涌现。(见表2)
表2 2008年全市农村耕地主要流转形式的流转情况
流转方式
农村耕地流转总量(万亩)
占承包面积比例(%)
转 包
5.39
36.2
出 租
3.97
26.7
转 让
1.81
12.2
互 换
2.25
15.1
入 股
0.95
3.4
其他
0.5
3.4
(三)实践启示
1、土地流转能够破解产业分散、农产品商品率不高的难题,是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发动机”。近年来,通过推进土地流转,我县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水平明显提升,全县初步形成了粮油、烤烟、魔芋、蔬菜等农业骨干产业。2009年,流转土地用于粮油种植4.77万亩,占流转总量的32.1%;蔬菜种植4.25万亩,占流转总量的28.6%;果类种植1.82万亩,占流转总量的12.2%;菜叶种植1.71万亩,占流转总量的4.8%;其他3.32万亩,占流转总量的22.3%。
2、土地流转能够破解农业投入不足、资金短缺的难题,是吸引社会资本流向农业领域的“引水渠”。通过推进土地流转,吸引了大量的城市、社会资本融入农村,农村专业大户、城市工商企业参与农业规模经营,投资农业开发,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既促进了农业向二、三产业渗透,又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益,形成了土地流转的良性循环;既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又缓解了国家、集体对农业的投入不足。近年来我县通过土地流转吸纳的社会投资累计达5亿元左右。
3、土地流转能够破解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途径单一、后顾有忧的难题,是稳步推进劳务产业发展的“调速器”。一方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改变了部分农户“亦农亦商”、“亦工亦农”的兼业化状况,摆脱了土地的束缚,解除了外出农民的后顾之忧,有力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另一方面,大批农业企业和经营大户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使不少农民在就近实现就业转移,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由过去的“为自己种田”转变为“为他人耕地”,既避免了长年在外务工的奔波辛苦,又增加了家庭收入,还兼顾了照料亲人。农
关于推进土地流转实现集中规模经营的实践与思考
本文2010-10-30 11:39:02发表“调研报告”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79676.html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