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浙江海宁、桐乡等地特色工业园区的考察调研报告
一、浙江海宁、桐乡等地特色工业园区的发展路径探析
当区域特色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带来资源消耗过度、污染严重、低层次恶性竞争等非经济性后果,影响产业集群的健康成长。为了把区域特色产业的长处与开发区建设的优势结合在一起,浙江省于1998年初提出了发展特色工业园区的意见,并相继出台了《关于发展特色工业园区的实施意见》、《浙江省特色工业园区“十五”发展专项规划》等一系列文件。按照这一思路,杭州、温州、嘉兴等地迅速形成了抓产业集聚、促经济发展的热潮,并纷纷建起不同层次配套、产品门类齐全、形式多样的各类特色工业园区。紧临吴江的浙江海宁中国皮都科技工业园、海宁中国经编针织科技工业园和桐乡濮院羊毛衫工业园等均为有代表性的园区。
有言道“十年磨一剑”,从海宁、桐乡等地特色工业园区的发展历程来看,许多园区都经历了十数年的孕育与壮大,而且许多特色工业园是在原有的高新技术和工业集中区基础上开辟并发展起来的。总结浙江各地成功发展特色工业园区的经验,可归纳为三句话:一是超前的建设理念;二是有序的政府引导;三是合理的功能定位。
1、超前的建设理念——将特色工业园区的发展区别于普通工业集中区
(1)内涵不同。特色工业园区,顾名思义,体现的是特色,是具有产业集群的专业化特征。浙江特色工业园内的成员企业包括纵向的上游原材料、机械设备和生产服务等投入供应商;下游的销售商及其网络、客户;横向则延伸到互补产品的制造商,技能与技术培训和行业中介等相关联企业,以及基础设施供应商等。可以看出,浙江特色工业园区是以区域特色经济为基础,适应市场竞争和产业升级的新形势和城市化进程的要求,是以优势企业为主导,适当集中布局,促进现代产业分工协作的专业化产业区,是一种柔性生产综合体,代表了区域核心竞争。而传统意义上的高新技术区或工业集中区,则大多是经国家或当地政府批准,由开发城市兴办,通过特殊政策集中地吸引外资、引进技术、相对独立的经济技术区域。
(2)建设程序不同。浙江特色工业园区是以区域内已形成的特色工业为基础,建设程序是先有入园企业和入园项目,然后再动工建园。因此特色园区一旦立项,可很快建成,形成规模。如浙江海宁中国经编针织科技工业园自1999年破土动工到首期建成仅历时一年,目前已开发面积3.5万平方公里,拥有入园企业160余家,投产企业130余家,成为中国最大的经编制造业基地之一。而普通工业集中区或开发区多是依托区位优势和优惠政策,先筑巢,后引凤,通过招商,实现零的起步和突破。与特色工业园区相比,目前许多工业集中区建设因招商引资困难而进程缓慢,出现“有区少企”甚至是“有区无企”的空壳现象。
(3)建设任务不同。浙江特色工业园区的建设任务主要是促进同类产业的集聚和整合,强调同一产业链条的拉长和变粗,实现行业规模经济和区域规模经济,形成产业整体竞争优势。如桐乡濮院羊毛衫工业园为入园企业设立了相应的准入门槛,即必须是与毛衫或服装生产相关的企业。而普通工业集中区大多以招商引资为基本任务,允许多种互不关联的企业入区。
(4)优势不同。浙江特色工业园区由于产业集中,富有地方特色,园内容易建立起诸如质检中心、技术开发中心、职工培训中心和污染治理等统一的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技术溢出效应,使不同企业分享公共基础设施资源,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形成产业集聚的价格优势。而普通工业集中区则由于产业类别不同,只能通过提高企业污染度进入门槛来保证环境清洁,并主要依靠单个企业自身加强管理来提高产品质量和员工素质。
2、有序的政府引导——使政府成为特色工业园区建设的强力推进者
在浙江大力发展特色工业园区的过程中,各级政府根据《浙江省发展特色工业园区的指导意见》,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基础和本区域块状经济发展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指导意见,要求政府部门有序引导,强力推进特色工业园区建设:一是不越位,即只要市场能办的事,政府决不替代干预;二是不缺位,当园区发展遇到困难时,政府千方百计做好协调沟通工作,有效化解发展中的阻力,支持并加快特色园区的发展。
(1)明思路,以规划设计为先导。海宁与桐乡政府在园区建设之初,把找准特色优势、理清发展思路放在首位,做到思路不明不动工,不搞一哄而起的盲目建设。以规划先行为原则,以特色产业为切入点,认真组织编制特色园区的建设规划,并使其与特色产业发展规划衔接配套,力求“量身定做”,在个性化、专业化方面做深做细,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开放性和前瞻性,从而使特色产业的发展有一个良好载体。如海宁中国经编针织科技工业园区被海宁市现代化中等城市建设规划纳入统一规划控制范围,经编产业也被列入海宁市经济发展“1232”工程。同时,为促进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当地政府以项目为依托,把园区内的工业项目捆绑成一体集中审批,或争取把园区建设纳入到省级重点建设项目之列,加大对园区建设管理和支持力度。
(2)定政策,以产业发展为根本。为顺应特色工业园区的建设,浙江各地政府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要求园区建设必须紧紧围绕要素集聚和产业升级这一核心,着眼于调整优化产品和产业结构,不以行政手段搞企业易地搬迁式的简单“复制”。由于在新一轮园区发展建设中规避了 “低、小、散”的传统模式,因而大大改善了园区建设发展环境,吸引了特色主导产业向园区集成,从而促进了产业集聚发展和园区功能提升。经归纳,具体政策有括:
——园区布局:要求园区内特色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土地使用比例不少于三分之二,重点地块必须体现园区特色和形象,其他产业入园企业统一集中布局,且必须是高新技术企业和规模以上企业。
——土地利用:对列入省重点建设项目的特色工业园区项目,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留用地范围内的建设用地,所需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由省单列解决;园区内企业发展需要征用土地,土地出让金一次性缴纳有困难的,经当地政府批准可分期缴款。
——财政投入:省政府每年安排1000万元,重点支持特色工业园区在技术创新、出口创汇、产品质量检测、新产品开发、环境治理等方面的建设,市、县各级财政也予以相应配套投入。对于财政返还的土地出让金,实行封闭管理,专款用于基础设施和发展项目开发建设。
——规费减免: 符合园区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的工业企业,自企业实际上缴税收起,按其当年上缴增值税、所得税地方财政实得部分的50%予以奖励,连续享受3年。
——择优扶强:优选骨干或龙头企业进入园区,引导和促进中小企业通过兼并、资产重组或异地改造等方式进入园区,并为其提供高效服务。建立并完善企业进退机制,园区外企业新上技术改造项目规模超过现有固定资产的,要求集中到园区内兴建。
——品牌战略:加强对名、优、特、新产品的扶持,鼓励企业创建名牌。对省批特色工业园区积极创造条件,建立统一的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技术开发中心、提升产品档次,增强竞争力。对创名牌取得实效的企业,给予10—100万元不等的政府奖励。
——考核办法:企业跨行政区划设立或举办分部的,以总部归口考核统计,财政税费分成归总部所在乡镇;企业整体搬迁、并跨行政区划发展的,按属地管理原则进行考核统计,财政税费在一定时间内的分成按各50%计划,即原乡镇占50%,搬入乡镇占50%等。通过完善考核办法,推动要素合理聚集。
(3)强服务,以功能建设为核心。在建设和管理特色工业园区过程中,浙江政府实现了从“管企业”到“抓园区”的理念转变,坚持优化园区服务,营造招商引资中的比较优势。凡入园企业需办理有关证照手续,由开发公司实行“一条龙”服务,对涉及市级有关部门职能范围内的工作,限期办理完毕,为企业集聚园区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同时,各类园区管委会按照“先生产、后配套”的原则,相继启动生产区块、技术开发区块、市场区块和生活区块,完善水、电、道路、通讯和环境治理等相关公共设施建设,真正构建了“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的政府管理格局。如海宁政府在致力于经编工业园区特色产业服务功能的深度开掘时,将园区分为行政区、生产区、商贸区等6大专业区,园区功能更细化、更深入、更专业,并形成了信息、配套、物流、融资、人才、市场、核算、人脉通和特色产业发展平台的新“八通一平”,提高了资源和要素的利用效益。
(4)善开发,以多元化投资为主体。在特色产业园的开发过程中,浙江政府创新思路,坚持“市场化开发、公司化营运”的模式,积极倡导多元化投资主体,在设立园区管委会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开发建设公司,以经济手段驱动园区开发建设,实施企业化管理,负责园区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引进,吸引大量的民间资本参与其中,从而达到低成本的运营目标。桐乡濮院羊毛衫工业园2001年仅以700万元的政府资金启动建设,目前已建成园区4.3平方公里,投产企业220余家。2005年,用于园区建设的6.5亿资金中政府仅出资5000万元,其余均通过市场化手
当区域特色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带来资源消耗过度、污染严重、低层次恶性竞争等非经济性后果,影响产业集群的健康成长。为了把区域特色产业的长处与开发区建设的优势结合在一起,浙江省于1998年初提出了发展特色工业园区的意见,并相继出台了《关于发展特色工业园区的实施意见》、《浙江省特色工业园区“十五”发展专项规划》等一系列文件。按照这一思路,杭州、温州、嘉兴等地迅速形成了抓产业集聚、促经济发展的热潮,并纷纷建起不同层次配套、产品门类齐全、形式多样的各类特色工业园区。紧临吴江的浙江海宁中国皮都科技工业园、海宁中国经编针织科技工业园和桐乡濮院羊毛衫工业园等均为有代表性的园区。
有言道“十年磨一剑”,从海宁、桐乡等地特色工业园区的发展历程来看,许多园区都经历了十数年的孕育与壮大,而且许多特色工业园是在原有的高新技术和工业集中区基础上开辟并发展起来的。总结浙江各地成功发展特色工业园区的经验,可归纳为三句话:一是超前的建设理念;二是有序的政府引导;三是合理的功能定位。
1、超前的建设理念——将特色工业园区的发展区别于普通工业集中区
(1)内涵不同。特色工业园区,顾名思义,体现的是特色,是具有产业集群的专业化特征。浙江特色工业园内的成员企业包括纵向的上游原材料、机械设备和生产服务等投入供应商;下游的销售商及其网络、客户;横向则延伸到互补产品的制造商,技能与技术培训和行业中介等相关联企业,以及基础设施供应商等。可以看出,浙江特色工业园区是以区域特色经济为基础,适应市场竞争和产业升级的新形势和城市化进程的要求,是以优势企业为主导,适当集中布局,促进现代产业分工协作的专业化产业区,是一种柔性生产综合体,代表了区域核心竞争。而传统意义上的高新技术区或工业集中区,则大多是经国家或当地政府批准,由开发城市兴办,通过特殊政策集中地吸引外资、引进技术、相对独立的经济技术区域。
(2)建设程序不同。浙江特色工业园区是以区域内已形成的特色工业为基础,建设程序是先有入园企业和入园项目,然后再动工建园。因此特色园区一旦立项,可很快建成,形成规模。如浙江海宁中国经编针织科技工业园自1999年破土动工到首期建成仅历时一年,目前已开发面积3.5万平方公里,拥有入园企业160余家,投产企业130余家,成为中国最大的经编制造业基地之一。而普通工业集中区或开发区多是依托区位优势和优惠政策,先筑巢,后引凤,通过招商,实现零的起步和突破。与特色工业园区相比,目前许多工业集中区建设因招商引资困难而进程缓慢,出现“有区少企”甚至是“有区无企”的空壳现象。
(3)建设任务不同。浙江特色工业园区的建设任务主要是促进同类产业的集聚和整合,强调同一产业链条的拉长和变粗,实现行业规模经济和区域规模经济,形成产业整体竞争优势。如桐乡濮院羊毛衫工业园为入园企业设立了相应的准入门槛,即必须是与毛衫或服装生产相关的企业。而普通工业集中区大多以招商引资为基本任务,允许多种互不关联的企业入区。
(4)优势不同。浙江特色工业园区由于产业集中,富有地方特色,园内容易建立起诸如质检中心、技术开发中心、职工培训中心和污染治理等统一的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技术溢出效应,使不同企业分享公共基础设施资源,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形成产业集聚的价格优势。而普通工业集中区则由于产业类别不同,只能通过提高企业污染度进入门槛来保证环境清洁,并主要依靠单个企业自身加强管理来提高产品质量和员工素质。
2、有序的政府引导——使政府成为特色工业园区建设的强力推进者
在浙江大力发展特色工业园区的过程中,各级政府根据《浙江省发展特色工业园区的指导意见》,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基础和本区域块状经济发展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指导意见,要求政府部门有序引导,强力推进特色工业园区建设:一是不越位,即只要市场能办的事,政府决不替代干预;二是不缺位,当园区发展遇到困难时,政府千方百计做好协调沟通工作,有效化解发展中的阻力,支持并加快特色园区的发展。
(1)明思路,以规划设计为先导。海宁与桐乡政府在园区建设之初,把找准特色优势、理清发展思路放在首位,做到思路不明不动工,不搞一哄而起的盲目建设。以规划先行为原则,以特色产业为切入点,认真组织编制特色园区的建设规划,并使其与特色产业发展规划衔接配套,力求“量身定做”,在个性化、专业化方面做深做细,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开放性和前瞻性,从而使特色产业的发展有一个良好载体。如海宁中国经编针织科技工业园区被海宁市现代化中等城市建设规划纳入统一规划控制范围,经编产业也被列入海宁市经济发展“1232”工程。同时,为促进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当地政府以项目为依托,把园区内的工业项目捆绑成一体集中审批,或争取把园区建设纳入到省级重点建设项目之列,加大对园区建设管理和支持力度。
(2)定政策,以产业发展为根本。为顺应特色工业园区的建设,浙江各地政府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要求园区建设必须紧紧围绕要素集聚和产业升级这一核心,着眼于调整优化产品和产业结构,不以行政手段搞企业易地搬迁式的简单“复制”。由于在新一轮园区发展建设中规避了 “低、小、散”的传统模式,因而大大改善了园区建设发展环境,吸引了特色主导产业向园区集成,从而促进了产业集聚发展和园区功能提升。经归纳,具体政策有括:
——园区布局:要求园区内特色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土地使用比例不少于三分之二,重点地块必须体现园区特色和形象,其他产业入园企业统一集中布局,且必须是高新技术企业和规模以上企业。
——土地利用:对列入省重点建设项目的特色工业园区项目,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留用地范围内的建设用地,所需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由省单列解决;园区内企业发展需要征用土地,土地出让金一次性缴纳有困难的,经当地政府批准可分期缴款。
——财政投入:省政府每年安排1000万元,重点支持特色工业园区在技术创新、出口创汇、产品质量检测、新产品开发、环境治理等方面的建设,市、县各级财政也予以相应配套投入。对于财政返还的土地出让金,实行封闭管理,专款用于基础设施和发展项目开发建设。
——规费减免: 符合园区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的工业企业,自企业实际上缴税收起,按其当年上缴增值税、所得税地方财政实得部分的50%予以奖励,连续享受3年。
——择优扶强:优选骨干或龙头企业进入园区,引导和促进中小企业通过兼并、资产重组或异地改造等方式进入园区,并为其提供高效服务。建立并完善企业进退机制,园区外企业新上技术改造项目规模超过现有固定资产的,要求集中到园区内兴建。
——品牌战略:加强对名、优、特、新产品的扶持,鼓励企业创建名牌。对省批特色工业园区积极创造条件,建立统一的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技术开发中心、提升产品档次,增强竞争力。对创名牌取得实效的企业,给予10—100万元不等的政府奖励。
——考核办法:企业跨行政区划设立或举办分部的,以总部归口考核统计,财政税费分成归总部所在乡镇;企业整体搬迁、并跨行政区划发展的,按属地管理原则进行考核统计,财政税费在一定时间内的分成按各50%计划,即原乡镇占50%,搬入乡镇占50%等。通过完善考核办法,推动要素合理聚集。
(3)强服务,以功能建设为核心。在建设和管理特色工业园区过程中,浙江政府实现了从“管企业”到“抓园区”的理念转变,坚持优化园区服务,营造招商引资中的比较优势。凡入园企业需办理有关证照手续,由开发公司实行“一条龙”服务,对涉及市级有关部门职能范围内的工作,限期办理完毕,为企业集聚园区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同时,各类园区管委会按照“先生产、后配套”的原则,相继启动生产区块、技术开发区块、市场区块和生活区块,完善水、电、道路、通讯和环境治理等相关公共设施建设,真正构建了“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的政府管理格局。如海宁政府在致力于经编工业园区特色产业服务功能的深度开掘时,将园区分为行政区、生产区、商贸区等6大专业区,园区功能更细化、更深入、更专业,并形成了信息、配套、物流、融资、人才、市场、核算、人脉通和特色产业发展平台的新“八通一平”,提高了资源和要素的利用效益。
(4)善开发,以多元化投资为主体。在特色产业园的开发过程中,浙江政府创新思路,坚持“市场化开发、公司化营运”的模式,积极倡导多元化投资主体,在设立园区管委会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开发建设公司,以经济手段驱动园区开发建设,实施企业化管理,负责园区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引进,吸引大量的民间资本参与其中,从而达到低成本的运营目标。桐乡濮院羊毛衫工业园2001年仅以700万元的政府资金启动建设,目前已建成园区4.3平方公里,投产企业220余家。2005年,用于园区建设的6.5亿资金中政府仅出资5000万元,其余均通过市场化手
对浙江海宁、桐乡等地特色工业园区的考察调研报告
点击下载
本文2010-10-11 14:01:44发表“调研报告”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78103.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