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我的入党故事演讲稿汇编

栏目:演讲稿发布:2010-10-09浏览:2604下载216次收藏

20世纪60年代——舒心的回忆 
        那年,在铁锤与镰刀组成的旗帜下,我举起右手,庄严宣誓……
  1960年高考前夕,我被保送入军医大学学习,成为中国第一批海军军医专业大学生,担任学员班长。学校实行严格军事管理,上下课,就餐,来回都要列队,一路高歌。我们唱的歌格调高昂,其中最爱唱的是充满军人情怀、意气风发的歌曲,如《我是一个兵》、《解放军进行曲》等。我们昂首高歌“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一步步走近军人世界;我们挺胸高唱“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一步步走进充满激情的烽火岁月。

  兵之歌,让我这个不久前的老百姓———中学生,从心里真正感受到军人天职的崇高,于是为有幸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而无比自豪。

  兵之歌,让我懂得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人民子弟兵,也就不会有“党指挥枪”打出来的天下———新中国,于是对伟大的党充满了崇敬。

  不久,我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决心学习老共产党人吴运铎“把一切献给党”,为党的崇高事业奋斗一生!《把一切献给党》,这是号称中国保尔的吴运铎反映战争年代血与火岁月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她教育、激励着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青年积极向上,建设祖国的雄心壮志,于是“把一切献给党”也就成为当时青年响亮的口号,前进的动力。而身在军队院校、生活在和平年代里的我们,向英雄学习,首先就是要加快缩短学生与兵的差距,努力成为一个真正的兵———革命战士。于我而言,实际做起来特别难。因为步入军校前,我追求的是一种所谓文化人的浪漫,甚至有点儿不拘小节,而军校要求“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一切行动听指挥,雷厉风行,这些与我的个性似乎格格不入。苦和累,我并不怕,因为从小苦惯了,严肃紧张的生活,咬咬牙虽然比别人吃力一点,但绝不会有问题。主要是专业思想,老实说,我的波动不是一点没有。因为我高考前填的志愿是复旦大学和北京大学的中文、新闻等专业,一心想当作家,所以下舰艇体验生活时写了一组诗,回校后寄给新四军老战士、著名诗人芦芒,得到他的肯定,并鼓励我多写,人也就心猿意马了起来。然而,通过思想洗礼和学习吴运铎等老一辈共产党人“把一切献给党”的崇高思想情操,锈铁就被一一熔化了。于是我下决心暂时拒绝缪斯的诱惑,专心致志地学好专业,生活上力争按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下意识拉近与兵的距离……一年后,即1961年11月14日,我如愿以偿地加入了党组织。这叫“军队生活考验了我,立场更坚定”,从此,生命中有了精神支柱,紧张和艰苦也就变成快活和轻松,充满“向前,向前”的太阳色了。

  时代在飞速前进中发展变化,越变越美。我跟着时代前进,也成长成熟,熟透成老人,然而变不了的是42年前我向党宣誓时那令人激动的一幕,它永远成为我人生历程中的一段舒心的回忆。

  20世纪60年代====听听历史的回声

 □洪群

  1969年10月间,我跻身于省级机关首批下放干部的行列,踏上西去的列车,从此开始了在闽西将近十年的下放生涯。往事如烟,甘苦寸心知,不提也罢。倒是在那片红土地上得以叩问历史的若干事值得记取。

  我下放在上杭县古田公社,我们村与古田会议会址毗邻,作为会址的那座“北郭风清”的廖氏宗祠,以及屋后那一排鲜红的“古田会议,永放光芒”八个大字,还有那一片屏风似的古木参天的树林,朝朝暮暮都在指顾之间。会址更以依山傍水环拥纵横阡陌而成形胜。位置不错,我暗自庆幸。

  乍出“牛棚”即下放,顿感天地广阔任鸟飞,从来没有对自由、解放的体悟如此深刻。我们八个下放干部住在大队部,那是红四军司令部所在地,墙上还留有红军标语。有间厢房门口钉着块“朱德住房”的牌子,屋里暗结蛛网,老鼠奔突,打扫一番也成了我们“老下”的寒舍。当时此处并不对外开放,只有毛主席和陈毅住的红四军政治部修葺一新供人参观。

  那时经常有部队到古田来政治拉练,参观者更是纷至沓来络绎不绝,我们也时常抽空到古田会址去看看,去触摸那段关系到我党我军命运的历史。我再次自觉地读了毛主席的《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即古田会议决议,那种为求索而阅读的愉悦,与昔日被迫读《敦促杜聿明投降书》、《南京政府向何处去》的感觉截然不同。也就是这时,我开始对土地革命战争这段历史发生了兴趣,对毛泽东在这个时期的际遇即所谓“走麦城”,有了初步了解。

  听听历史的回声,深感震撼。脑子里顿时闪现出这样一组电影镜头:莽莽群山,马蹄声碎。陈毅跃马扬鞭,与毛泽东并辔前进在铺满阳光的大路上;画外音:1929年12月29日至31日,红四军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在上杭县古田镇召开。大会通过了由毛泽东同志亲自起草的决议案,即《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古田会议的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建军的一座里程碑。

  不久,我被调到县里去,那时县委组织写作小组,七八个人全是下放干部,我也名列其中。写作小组的任务是从事革命历史题材的文艺创作,我们得以有机会深入生活,四处采访,居临江楼而感悟“战地黄花分外香”;走汀江而上溯历史长河,史海钩沉,沙里“淘金”。在短短的一年多,写作小组创作出一批优秀作品。写作小组解散以后,我留在县委宣传部工作,直至1978年年底调回省城。此前,我先是得到平反,继则恢复党籍,这是我自1962年入党以后,几十年来颇多坎坷的一段经历。在庆祝党的82周年华诞之际,这也是我唱给党听的一支山歌。

  20世纪80年代----刻骨铭心的日子

 □吴文安

  所有的日子都值得珍惜,而所有值得珍惜的日子未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我的入党故事演讲稿汇编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