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耕葵粉蚧的发生和防治技术
许素丽
(河北省鹿泉市植物保护检疫站,河北 鹿泉 050200)
摘要:通过2007-2010年对玉米耕葵粉蚧的形态特征和发生规律的系统调查,确定了玉米耕葵粉蚧在河北省鹿泉市1年发生3代,第二代对玉米危害最重,归结出第二代的1龄若虫期是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并与其它一系列措施相结合的防治技术。
关键词:玉米耕葵粉蚧;发生为害特点;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43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8-0089-1
0 前言
玉米耕葵粉蚧(trionymus agrostis wang et zhang)近几年在我国玉米种植区发展蔓延迅速,在华北的部分地区呈逐年加重的趋势。随着耕作制度的变化其发生面积越来越大,河北省鹿泉市常年发生面积已达10万亩,7月中旬调查受害田块的一般受害株率10%左右,高者达50%以上,最高达93%。
除为害玉米外,玉米耕葵粉蚧还为害小麦、高粱、谷子和禾本科一些杂草,不寄生双子叶植物。该虫主要以若虫及雌成虫寄生在近地面的叶鞘内及根茎部附着聚集,刺吸寄主植物的汁液,轻者使受害植株的茎叶发黄,下部叶片干枯,生长缓慢,植株矮小细弱,似缺水缺肥状;重者使根茎部变粗畸形,甚至全株萎蔫死亡,不能结实。为了控制其为害,我们于2007-2010年对玉米耕葵粉蚧的形态特征和发生规律进行了细致的跟踪调查,掌握了该虫发生为害的第一手材料,对防治实践中取得的经验进行了分析汇总。
1 形态特征
玉米耕葵粉蚧雌成虫红褐色,披白色蜡粉,体长3.1-4.2mm,宽1.4-2.1mm,长椭圆形,较扁平,两侧缘近似于平行,眼椭圆形发达而突出,触角8节,足发达。雄成虫较小,体长1.4-1.45mm,宽0.25-0.3mm,身体纤弱,通体深黄褐色,3对单眼紫褐色,触角10节,口器已退化,共3对足,胸足较发达,前翅白色透明,长约0.8mm,后翅退化为平衡棒。卵长0.5mm,长椭圆形,初呈橘黄色,孵化前浅褐色。卵产在卵囊中,卵囊白色棉絮状,由雌虫分泌的蜡丝构成,一般长5
玉米耕葵粉蚧的发生和防治技术
本文2010-09-10 13:01:17发表“理论文章”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76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