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我国种业发展历史、现状及问题透视

栏目:理论文章发布:2010-09-10浏览:2393下载244次收藏
 

 

许  晨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北京 100075)

摘要:建国以来,我国种业的发展经历了一波三折的发展过程,纵观建国60年的历史,我们在培育良种、发展种业上有失有得。而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种业发展又面临着许多问题,文章通过简述我国种业发展历史,分析种业发展现状,重点强调当前我国种业发展的几个重要问题,旨在对种业发展现状有所了解,为我国种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种子;种业;流通;农业科技

中图分类号:     s-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8-0140-2

 

0 前言

建国以来,我国种子流通体制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可以归纳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由于生产技术的落后和当时农村社会结构的原因,那时的种子流通主要是村村留种,集中供种的方式,这种方式不是一种产业化的方式,当时也没有种子产业化的理念,但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中,这种方式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特别是在1956-1976年,“一大二公”的体制要求生产资料的全部公有化和集体化,种子的集体配给也是必然的选择,这段时期也称为“四自一辅”时期,种子工作主要依靠农业合作社自繁、自选、自留、自用,辅之以调剂。第二个时期,是改革开放后开始至20世纪末,国家出台了“四化一供”方针,种子工作逐步实现品种布局区域化、种子生产专业化、种子加工机械化和种子质量标准化,实行以县为单位统一供种。这标志着种子生产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但也为县级种子公司奠定了垄断经营的基础。在这段时期中,杂交水稻的重大突破,使我国开始接触到了种子的商业化运作,但是种子的经营仍有大量计划经济色彩,种子产业的主体主要是各级政府成立的地区种子公司,政企不分、地方保护以及国家对种子产业的有关保护政策使得种子产业在这个历史阶段也未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运营。第三个时期是2000年《种子法》颁布实施至今,我国种子产业全面进入市场化阶段。在国家相关农业政策的大环境的影响下,各地种子产业已经成为现代农业领域中最值得关注的行业之一,良好的发展前景、巨大的市场潜力、高额的利润回报使得私有资本和基金资本纷纷介入种业。各类种子企业纷纷自主研发或从科研部门购得品种开发经营权,形成品种研发渠道的多元化,种业主体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

但是,我国现阶段种业发展还面临一些难题,特别是经济转轨过程中的计划经济残余体制和在种业管理和流通机制上的问题。本文将结合我国种子产业发展历史进程,主要阐明我国种业发展现状,集中聚焦透视其中的重点问题。

1 我国种业发展现状

以国外种业发展经验来看,“育、繁、销”一体化是种子企业发展的成功模式,跨国建立繁育基地、以一种或几种作物种子为主、兼营其他多种作物种子的经营模式也已经成为种业发展的成功范式。这种多元化的经营模式既可确保种子公司的主导商品种子或业务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又可确保其在一般商品种子或业务中的市场份额,还可以保持其必要的相关技术开发能力和新的目标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我国种业发展历史、现状及问题透视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