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瘟病防治技术
金钟吉1,李瑞福2
(1.吉林省柳河县安口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吉林 柳河 135304;2.吉林省梅河口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吉林 梅河口 135000)
摘要:稻瘟病是水稻生产上为害最重的病害之一,因为害时期、部位不同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防治稻瘟病要“狠抓穗颈瘟,巧治叶瘟”。当叶瘟达到2级时应立即用药防治,穗颈瘟应在出穗5%和齐穗期各喷药一次。
关键词:稻瘟病;穗颈瘟;病斑;孢子
中图分类号:s435.11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8-0087-1
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通化市是吉林重要的农业大县,是长白山脚下有名的“鱼米之乡”,水稻是通化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稻瘟病是水稻生产上为害最重的病害之一,通化市每年因稻瘟病造成减产10%-20%,严重地块达50%以上,有的甚至造成绝收。因此水稻要想提高产量,除了选好品种、采用合理的栽培技术,重点应做好稻瘟病防治工作。
1 发病症状
1.1 发病类型
稻瘟病别名火烧瘟、叩头瘟、稻热病。该病分布比较广,各地稻区均有发生,主要为害水稻的叶片、茎秆、稻穗。稻瘟病根据水稻的发病部位、时期的不同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等。
1.2 苗瘟
在水稻幼苗3叶前发生,病原由种子携带传播。发病幼苗的基部逐渐灰黑,上部变褐、卷缩直至死亡。幼苗发病重的部位产生灰黑色霉层,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
1.3 叶瘟
在水稻整个生育周期均有发生,分蘖期到拔节期发病较重。根据气候条件和品种间抗性的不同,病斑分为四种类型:慢性型病斑发展较慢,发病初期叶片上产生暗绿色小斑,逐渐扩大为梭型,病斑扩展连片形成不规则大斑,并伴有延伸的褐色坏死线。病斑中间呈灰白色、边缘褐色、外部有淡黄色晕圈,叶片背面产
水稻稻瘟病防治技术
本文2010-09-10 12:58:08发表“理论文章”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76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