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我县人文精神浅析
xx县政府办
没有思想的领先,就没有发展的领先;没有观念的超越,就实现不了发展的跨越。浙江大学的培训,我更多的感受到是思想、是理念,特别是一种强烈的人文精神。在xx掀起学习义乌热潮,促进xx更好更快地发展中,应当把xx人文精神作为一项激发全县上下抓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塑造xx人文精神至关重要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人文精神作为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作为文化的核心,是人们共同的人生价值,也是创业发展的精神支柱。当前,塑造和实践城市人文精神已得到普遍共识,我国各大城市在加快改革开放的同时,纷纷提炼并塑造各自的城市人文精神,如上海的“海纳百川、追求卓越”,苏州的“崇文、融合、创新、致远”,深圳的“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等。这些城市都把人文精神的塑造视为一场克服弱点、更新自我、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的竞争,作为彰显、提高区域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
(一)塑造人文精神,是保持发展态势所需。从当前来看,xx的发展已经到了厚积薄发、跨越发展的新阶段。面对新的发展要求和态势,最需要在全体市民中激发自强不息的勇气、革故鼎新的锐气、争先进位的志气,这就对人文精神建设提出了更为迫切的新要求。近几年来,xx各行各业干部群众在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加班加点,敬业勤业,表现出强烈的干事激情,比如我们的征地拆迁、招商引资、融资贷款、城市建设、公路建设等等,应该说,这几年,xx取得的成绩,发展大跨步,干部的精神状态和作风更是得到大的提升。但另一方面,在全县干部当中,由于近几年的越常工作,也显得有些放松。所以,我认为,激情是一个阶段的,人文精神是永恒的,必须把xx这种激情上升到人文精神的层面,才能给xx注入永不枯竭的动力。可以说,凝聚xx人心,激发创业热情,迎接时代挑战,创造辉煌业绩,如今比任何时候更需要人文精神的引导、支撑和鼓舞。
(二)塑造人文精神,是营造创业氛围所需。浙江经济得以发展,深层次的原因在文化,在于浙江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传统与当今时代发展的有机结合,在于浙江精神中包含的一种创业理念和创业气魄。在创业发展方面,我们也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创业发展环境得到了改善。但是,仍然有一些创业者、投资者和企业家,对xx的创业发展环境不太满意,希望xx的创业发展环境能得到进一步改善。尤其是一些同志认为在xx城市的人文特色、人文环境中,存在着不利于创新创业、开拓进取的消极面。我们认为,创业发展环境,最根本的是人文环境,而人文环境是人文精神在发展软环境中的体现。形成良好的创业发展环境,就必须对xx人文特色有一个科学的、辩证的态度,进行扬弃和创新发展,形成良好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环境。
(三)塑造人文精神,是打造城市灵魂所需。我们的县城不仅是现代化的城市,还应是文明的城市。整个城市应该是一个有序组合的有机体,一个多样统一的系统,应该更突出精神的内涵、品位和凝聚力。目前,xx滨江新城建设如火如荼地推进,旧城功能也在逐步完善,一座美丽的滨江生态园林城市正加快推进。而人文精神,是一个城市的根、一个城市的魂,是城市文明的核心。城市越大,城市化发展越快,就越要寻找维系城市这个有机体的根、寻找凝聚城市这个文明之都的灵魂,让市民形成共同的精神认同和文化认同,为“仙源福地,上善水城”提供精神支撑和动力。只有塑造城市人文精神,强化城市人文特色,才能确立竞争优势和特色,提升xx城市形象和品位,提升综合竞争力,实现互补错位发展。
(四)塑造人文精神,是提高全民素质所需。提高人的素质是一项长期的基础工程,必须虚功实做、以虚促实。弘扬xx人文精神,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移风易俗的过程,就是提高市民素质的过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网络文明的迅速普及,世界优秀文化得以在最快的时间里,在最广泛的空间领域内交流、融合与共享。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其双重性,社会的发展在让我们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文化糟粕。在新与旧、良与莠两种思潮的冲击交锋中,社会上的浮躁之风渐起,核心价值观受到极大挑战,传统道德观逐渐迷失。因此,在新的形势下,需要提炼和大力弘扬xx人文精神,使之成为全体xx人民的共同精神追求。
二、把握xx人文精神传统特色
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人文特色,深埋于城市的历史发展之中,决定着城市的兴衰。尤其是xx作为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城,人文精神对城市发展更具有决定意义。县委于2007年提出了“大气包容,开拓创新”的xx人文精神有其深厚的文化渊源。
(一)xx人古朴凝重的磅礴大气。xx为“万里长江第一县”,长江流经境内39公里,“滚滚长江东逝水”的博大气势在xx充分体现。xx有长江文化以及与之相关的码头文化(比如唐代著名诗人韦庄《夜雪泛舟游xx》云“因寻野渡逢渔舍,更泊前湾上酒家”,诗中反映出当时长江渡口边过客较多,酒家常是他们小憩之处,同时也反映了唐代当时xx就有码头文化)、鱼凫文化(公元前3000到4000年之间,鱼凫时代正是落后的渔猎经济步入先进的农耕经济过渡期,他们豢养着一种能捕鱼的鱼鹰——鱼凫(学名鸬鹚),即今川东一带渔民常使鱼凫的水老鸦。役使捕鱼不失为一种简单而省力的办法,人们便以其特色的捕鱼手段称呼其部落为鱼凫部落,即巴人部。他们地近宝源山,同其它兼事贩盐的巴人一样,也从事巫盐贩运,以逐其利。当时鱼凫巴人主要聚居的地方,早在先秦已很有名。明正德《四川志》记叙州府xx县北三十里有鱼符津)、酒文化(xx县的酿酒历史悠久,唐代就有了作坊式的“家酿”,“xx春”很是出名。唐代诗圣杜甫路经戎州,品xx春酒即兴赋诗“重碧拈春酒、轻红擘荔枝”;北宋诗人黄庭坚客居宜宾也盛赞曰:“常饮荔枝绿、更重xx春”,足见在唐宋时期,xx佳酿已居白酒之上乘。)、南蛮文化(僰人较周围各民族文化高,农业生产比较发达,据《水经注·江水》引《地理风俗记》云:“僰人夷中最仁,有仁道,故从人。”等等,同时也有民间艺术、风俗节庆等。这些都是受到广大民众高度认同和生活化的地域文化。这些文化的交融,充分体现xx“大气”情怀。
(二)xx人的兼容并蓄的包容胸襟。xx县境内2000年前汉代的石棺上发现了浮雕“凤竹蛇”图画,僰人是崇奉竹图腾的古濮人后裔;凤是楚人崇奉的图腾;蛇是古越人崇奉的图腾,这就体现了xx人多种族的融合。元末明初、明末清初的两次“湖广填四川”,更是促进了xx民族大融合。元末明初,1370年以后,朱元璋为了维护新政权、控制西南地区、恢复农业生产,将蒙古官兵、塞外边民、降兵降民、地主富豪、流民、贫民、罪犯、军队等迁徙到四川,明初向四川的迁徙的的对象主要来自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明末清初移民,从顺治元年(1644年)到康熙十九年(1680年),四川经历了长达37年的战乱,在战乱中,各方都以严杀作为威慑手段,致使四川人口锐减,几乎灭种,相传康熙三年(1664年),县城仅存杨、万、侯、阚、董、邹等七
塑造我县人文精神浅析
本文2010-09-05 13:42:21发表“理论文章”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75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