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基于环境约束的中国工业化道路转变

栏目:财经金融发布:2010-08-18浏览:2842下载184次收藏

    摘要:传统工业化道路是以资源的高投入为基础,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代价的。随着传统工业化道路与资源约束的矛盾日益凸显,在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应对各种机遇和挑战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在现有资源约束条件下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传统工业化道路;环境约束;转变
 
    一、环境与工业化
 
    在经济学中,工业化一般被定义为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同时,工业化不仅是工业发展的过程,还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环境因素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禀赋条件,工业的发展、社会的转型都离不开资源环境的支持,可以说环境以及其所提供的自然资源是工业化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都离不开自然环境所提供的物质和能量。工业生产是人类将自然资源加工制造为符合人类需要的产品的过程,工业化需要大规模地开发使用自然资源。所以随着工业化发展进程的推进,人类以更加有效的手段、更加集约的方式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同时,工业化的发展受到环境的约束。工业生产在消耗自然资源的同时还会产生各种工业废物,对环境产生影响。过度消费资源和破坏环境不仅使工业生产无法持续进行,而且将破坏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工业化的发展离不开资源环境,资源坏境是工业化的起点。中国工业化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参与人口规模最大的工业化发展过程,而中国的工业化道路是成本推进型和粗放式的工业化,这使得中国工业发展受到的环境约束更为显著。在稀缺资源的供需矛盾越来越尖锐和由于工业化推进使得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难以逆转的今天,积极地寻求工业化道路的转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中国工业化模式特点
 
    作为现代环境问题主要内容的环境污染几乎就是工业化的直接产物,中国工业化的具体特点使得其对环境的破坏更为剧烈。中国工业化道路与西方由自由市场推动的“自下而上的发展道路”不同,其特点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发展道路”,其传统的工业化道路体现出来的是鲜明的“追赶型”特征,而不是由劳动生产率提高所带来的收入水平和需求增长所带动的。无论是计划经济时期提出的“超英赶美”战略,还是改革开放后确定的“三步走”设想,都是建立在中国工业化落后于西方这一历史基础上的,都是为了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赶超”。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形成了以追求经济高增长为最重要、最优先目标以及以资本高投入、资源高消耗、污染高排放为代价的追赶型现代化模式,简单地把经济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而忽视了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忽视了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这主要体现在:
 
    第一,工业高速增长。1949年以后,中国的工业总产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在50年代为25%;20世纪60年代为3.9%;70年代为9.1%;80年代为13.3%,这种高速度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中也属罕见。这种高速发展一方面使中国的工业体系能在短期内得以建成,另一方面也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冲击。特别是80年代以前所建设的工业企业几乎没有污染控制设施,留下了巨大的环境“欠账”。80年代后,法律上规定新建工业企业都要配备污染控制设施,但由于重视不够,投资不足,仍留下了一些缺口。同时,在工业高速增长中,传统工业仍占据绝对地位,高技术产业所占比重不到2%。这种粗放经营方式下所导致的高消耗、高污染给环境和资源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第二,工业结构重型化。中国走的是一条由投资需求带动的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道路。重工业是以能源和矿产品为主要原料的产业,使得经济增长对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大为膨胀,从而拉动了包括石油、煤炭、电力、冶金、建材、化工等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基于环境约束的中国工业化道路转变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