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儒家与重农学派经济思想之比较
摘要:西汉盐铁会议期间的“义利之辩”首开中国农商争论的先河,以贤良文学为代表的儒家倡导 “崇本抑末”论,奠定了封建帝国重农抑商思想的理论基础。法国“重农学派”是西方古典经济学的主要代表。 对二者经济思想的比较研究,可以揭示重农思想所产生的特定文化传统和时代精神。
关键词:儒家;重农学派;经济思想;比较
重农思想贯穿古代中西方经济思想史的全局。中国的重农思想萌芽于西周,形成于春秋战国,盛 行于西汉。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盐铁会议期间的“义利之辩”首开农商争论的先河,以贤良文学 为代表的儒家倡导“崇本抑末”论,奠定了后代封建帝国重农抑商思想的理论基础。法国“重农学派”出现于18 世纪50-70年代,是西方古典经济学的主要代表。对二者经济思想的比较研究,不仅可以把握和印证中西方 重农思想的异同,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够揭示思想所产生的特定文化传统和时代精神。从经济思想的角度考 察,贤良文学和重农学派都强调农本商末,主张从立国与治国的高度来重视发展农业。具体而言,两者思 想的相似之处,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农业是财富的本源
西汉中叶,为巩固封建地主统一政权,汉武帝推行全面的重商主义政策。统制经济虽然暂时缓解 了财政危机,但长期战争和繁重的赋税致使民穷财困,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为此,“讫昭帝世,……诏郡国 举贤良、文学士,问以民所疾苦,于是盐铁议起焉。”(《汉书·车千秋传》)在盐铁会议上,贤良文学提出 “进本退末,广利农业。”(《盐铁论·本议》)他们认为“农,天下之大业也”(《盐铁论·水旱》),并明确 指出“衣食者民之本也,稼穑者民之务也。二者修,则国富而民安也。”(《盐铁论·力耕》)在贤良文学看 来,农业是富国之本,也是唯一重要的社会生产部门,“夫欲安民富国之道,在于反本,本立而道生”,“耕 不强者无以充虚,织不强者无以掩形。”(《盐铁论·忧边》)由此出发,贤良文学提倡封建政府“强本禁末” ,鼓励和扶持农业生产。“方今之务,在除饥寒之患,……分土地,趣本业,养桑麻,尽地力也。”(《盐铁 论·水旱》)“故非崇仁义无以化民,非力本农无以富邦也。”(《盐铁论·轻重》)与此类似,法国重农学派 也缘起于统治阶级所推行的重商主义政策。路易十四、十五两朝片面强调流通领域,造成农业萧条,农民 贫困。为挽救危机,重农主义应运而生。作为重农学派的创始人和重要代表,魁奈将农业视为财富的唯一 来源和一切社会收入的基础。他说:“君主和人民绝不能忘记土地是财富的唯一源泉,只有农业能够增加财 富。”“一切利益的本源实际是农业。正是农业供给着原材料,给君主和土地所有者以收入,给僧侣以什一税 ,给耕作者以利润。正是这种不断地再生产的财富,维持着王国其他一切的阶级。”在魁奈看来,农业是工 商业的前提和基础,如果农业荒废,其他产业必将受到损害。“农业繁荣,其他一切技艺也都兴旺,一旦土 地荒芜下来,无论从事水上工作或陆地上工作都将处于垂危的境地。”所以,“一切对于农业不利的东西,对 于国民和国家是有害的。一切有利于农业的事,也有利于国家和国民。”为保障农业的繁荣,必须加强国家 对农业的管理。“只有政府决定保护租地农场主,才能使这样的人,巩固他们专门从事农业的决心。”由上可 知,力主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促使国家重新走向繁荣富强,是贤良文学与重农学派经济思想的主题和中 心线索。
二、工商无以致富
在主张“力耕”的同时,贤良文学竭力否认工商业能以致富,他们认为工商业所带来的“利”并不是 真正的财富,它只是社会财富的一种再分配,无助于财富总量的增加。“故商所以通郁滞,工所以备器械, 非治国之本务也。”(《盐铁论·本议》)贤良文学以楚、赵“民淫好末”却“均贫而寡富”,宋、卫、韩、梁之 民“好本稼穑”而“无不家衍人给”为由,强调“利在自惜,不在势居街衢;富在俭力趣时,不在岁司羽鸠。”在 此基础上,贤良文学将国民按职业划分为农、工、商各个等级。“古者千室之邑、百乘之家,陶冶工商、四 民之求足以相更。故农民不离畦亩而足乎田器;工人不斩伐而足乎材木;陶冶不耕田而足乎粟米。百姓各 得其便,而上无事焉。”(《盐铁论·水旱》)“农”居主导地位,凌驾于“工”、“商”之上,显示出在汉代森严 的阶级结构中,农业生产者的政治地位要高于手工业者和商人,这是西汉儒家重农抑商思想的现实表现。 和贤良文学相似,魁奈从等价交换原则出发,论证了工商业不能增加物质财富。他指出商业只能使财富在 地点上发生转移,不
西汉儒家与重农学派经济思想之比较
点击下载
本文2010-08-18 10:15:59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74124.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