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论新所得税会计准则

栏目:财经金融发布:2010-08-18浏览:2494下载223次收藏

    摘要: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39条企业会计准则并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施行。 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发布和实施标志着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其中《企业会计准则 第18号——所得税》首次明确统一了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彻底改变了现行所得税会 计政策各异、实务处理混乱的状况,为统一企业所得税的确认、计量和信息列报奠定了基础。文章通过对 新所得税会计准则的分析,从背景、特点、问题、建议几个方面出发,对所得税会计准则进行了比较全面 的解析。
 
    关键词:企业会计准则;所得税
 
    一、新所得税会计准则的背景
 
    财政部于1994年6月29日下发的《关于印发〈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的暂行规定〉的通知》([94] 财会字第25号)是我国关于所得税会计处理的现行有效文件,其中关于所得税会计的处理方法有“应付税款 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后者又有递延法和债务法两种选择。之后又有了《企业会计准则——所得税会计 (征求意见稿)》(1995)及《企业会计制度》(2001),2005年8月12日,财政部又下发了《企业会计 准则第××号——所得税(征求意见稿)》,在引入资产计税基础、负债计税基础和暂时性差异概念的前提 下,明确了暂时性差异、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和计量。这表明我国所得税会计处理方 法将发生重大变化,即只允许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2006新准则充分借鉴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2号 ——所得税会计》(ifrs12),体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接轨。我国所得税会计采用了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要求企业从资产负债表出发,通过比较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资产、负债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确定的账面价 值与按照税法规定的计税基础,对于两者之间的差异分别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相 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一会计期间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
 
    二、所得税会计准则的特点
 
    (一)所得税核算方法改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在进行有关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时,旧制度允许企业在应付税款法与纳税影响会计法(包括递延法 和损益表债务法)之间进行选择。应付税款法不确认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在这种方法下,当 期所得税费用等于当期应交的所得税。纳税影响会计法,是指企业确认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 按照当期应交所得税和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影响金额的合计,确认为当期所得税费用的方法。在这种方法 下,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递延和分配到以后各期。递延法和损益表债务法的核算基本相同, 仅在出现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时,采用损益表债务法需按新税率对原已确认的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 额调整,而递延法下则无需调整。而在新准则里只规定了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应付税款法、递延法、损益 表债务法将不再适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与损益表债务法均建立在业主权益理论的基础上,但前者基于资 产负债表进行核算,而后者是基于损益表进行的,两者存在明显的差别。两种核算方法下应纳税所得额的 核算是一样的,均是根据税法的规定计算得出,不同之处在于损益表债务法下递延税款账户是从收益、费 用和损失核算的角度,包括了税法与会计制度在确认上述项目时的全部时间性差异,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下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是根据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的差额来确定的。资产负 债表债务法在所得税的会计核算方面贯彻了资产、负债的界定。为了贯彻会计处理的“资产负债表观”,资产 负债表债务法替代原来与递延法对应的收益表债务法是发展的必然。
 
    (二)引入了“暂时性差异”的概念
 
    在旧制度下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计算所得税费用时,需区分永久性差异与时间性差异的概念,在 新准则中以暂时性差异的概念取代了时间性差异的概念。暂时性差异包括时间性差异。暂时性差异是指资 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不同产生的差额。因为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不同,产生 了在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的期间内,应纳税所得额增加或减少并导致未来期间应叫所得税增加或减少 的情况,形成企业的资产和负债,在有关暂时性差异发生当期,符合确认条件的情况下,应当确认相关的 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根据暂时性差异对未来期间应纳税所得额的影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论新所得税会计准则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