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美轮胎“特保案”谈国际产业转移
摘要: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争端随之层出不穷,而且这些贸易争端有越演越烈的趋势。鉴于此,文章选择中美“轮胎特保案”作为研究主体,说明在当代的国际产业转移的日趋频繁及激烈的情况下,中国轮胎企业的发展出路。
关键词:轮胎特保案;国际产业转移;技术差距;比较优势
一、中美轮胎特保案的概况
(一)什么是“特保”
“特保”是“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和“特殊保障措施”的简称。在中国加入wto议定书中有这样一条协议:中国产品在出口有关wto成员国时,如果数量增加幅度过大,以至于对这些成员的相关产业造成“严重损害”或构成“严重损害威胁”时,那么这些wto成员可单独针对中国产品采取保障措施。“特保”实施的期限为2001年12月11日至2013年12月11日。
(二)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出实施轮胎特保的缘由
一方面,中国输美轮胎扰乱美国市场。2009年6月,美国国际委员会宣称由于中国轮胎输美,使美国的轮胎出口从17%下降到5%,因此有显著的因素对美国轮胎市场造成严重的损害。这违反了wto有关条款的“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
另一方面,中国轮胎输美造成美国轮胎企业工人失业。美国从中国进口的轮胎数量从2004年到2008年增加215%,金额则增长295%,造成美国几千工人失业,如果这种情况持续,则会有更多工人面临失业。在此期间,美国的普利司通及固特异各关闭一家工厂,大陆马牌关闭两家工厂,使得美国轮胎工人的境况雪上加霜。
(三)轮胎特保案的结果
美国于2009年9月12日宣布对中国进口轮胎实施惩罚新关税,即在4%原有关税的基础上,在今后三年分别加征35%、30%和25%的附加关税。
二、中美轮胎特保案分析
关于此次的轮胎特保案,从美方的控诉缘由中我们可以看出,2004-2008年这四年期间美国的轮胎业遭受了重大的损害,美方将损害的源头直指中国的轮胎出口。实际上,2004-2008年美国的轮胎主要生产企业纷纷将在美国的轮胎工厂关闭,转向在亚洲的中国(主要)以及马来西亚开设轮胎工厂,并将生产的轮胎输入美国,这是美国四大轮胎企业进行国际产业转移的结果,轮胎特保案是美国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方式。
(一)什么是国际轮胎产业转移
国际轮胎产业转移,主要指发达国家或地区的轮胎跨国企业将在本国没有优势的产业转移到相对落后并且具有廉价而庞大的劳动力、资源、消费力以及政策优势的国家,利用自己在技术、资本和管理上的优势,进行经济掠夺的过程。
(二)中国主要的外资轮胎企业
中国在加入wto后,不断对外开放市场,尤其对于制造业,利用自身庞大的市场消费力和政策优势,成为国际轮胎企业产业转移的主要对象,其中包括米其林、固铂、普利司通、固特异等四大轮胎企业已然成为这个浪潮中的主力军,他们也是造成这次轮胎特保案的罪魁祸首。
(三)国际轮胎企业产业转移的动因分析
1、中国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中国在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为了吸引外资,不但在税收上给予外资企业种种优惠,还帮助他们以更方便的方式获得银行低息贷款。这就使得外资轮胎企业纷纷在中国开设工厂。
2、中国庞大的廉价劳动力市场。由于美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生产力比较发达,造成劳动力成本随之高涨。在制造业中,美国轮胎工人的劳动密集型比较优势早已丧失,而在亚洲特别是中国,劳动力价格比较低廉,中国的劳动密集型比较优势高于美国,为了取得市场竞争的比较优势,美国的四大轮胎企业不得不进行企业的产业转移。
3、中国的能源优势。在轮胎的生产原材料上,中国比美国更有比较优势,四大轮胎企业在中国开设工厂,能更好地利用中国的资源优势,并且在工厂的生产方面,电力、水力、维持生产的设备消耗的资源成本比在美国生产更低,这就可以更加有效地整合轮胎生产产业链,使四大轮胎企业实现生产、销售、出口的规模效益化。
(四)四大轮胎企业在中国产业转移的形式
在此次的轮胎特保案中,中国是无辜的受害者。从图1的四大轮胎企业在中国的产业转移的形式中可以看出,美国的四大轮胎企业在中国开设工厂后,造成其在美国的工厂关闭,导致美国的工人失业,中国的轮胎出
从中美轮胎“特保案”谈国际产业转移
点击下载
上一篇:我国油菜产业发展透视下一篇:浅议衡阳城市交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本文2010-08-18 10:15:34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74053.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