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的发展与演进
摘要: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研究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是如何对实际经济产生影响的。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的发展和演进起始于1911年irvingfisher提出的直接机制。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的发展和演进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传统的货币数量论时期、凯恩斯的利率传导机制时期、货币主义的货币供给传导机制时期和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时期,并对每个阶段的理论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供应量;信贷渠道
一、导论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运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引起社会经济生活的某些变化,其作用和影响首先是实现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的要求,由近期指标及至远期指标,最终实现既定的货币政策目标的传递过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的发展是从属于货币理论的发展的,由于学者们所坚持的基本货币理论和所处的经济环境不同,各派经济学家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问题的认识也存在差异。早在重商主义时代,爱尔兰经济学家richard cantillon在其《商业性质概论》一书中初步阐述了货币数量的变动如何影响经济活动的过程。不过,这种货币数量的变动并不是由货币政策的实施所引起的,所以还称不上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理论。严格意义上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是从传统货币数量论开始的,因为传统货币数量论者所分析的货币数量变动才是因实施货币政策而引起的。因此,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的发展和演进起始于1911年irving fisher提出的直接机制。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的演进和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见表1)。
二、20世纪初的传统货币数量论
20世纪初至30年代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的初始时期,学者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探讨起始于传统的货币数量论,包括irving fisher所主张的现金交易说、marshall和pigou所主张的现金余额说,以及瑞典经济学家wicksell所主张的“累计过程理论”。这一时期的新古典经济学家信奉看不见的手和萨伊定律,认为经济会自动调节达到均衡,货币是中性的,它不影响实际产出而只对物价产生影响。相应地,在那时人们只对货币数量进行了研究,而不可能关注到货币政策及其传导问题。irving fisher认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会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变化,而在充分就业的条件下,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最终只会引起物价水平的同比例变动,从而抵消货币供应量变动的效果。marshall的现金余额说则从货币供求的角度来研究价格水平的决定,其本质与现金交易说是一致的。这种通过外生的货币供应量变化导致价格决定的机制后来被称为货币政策的直接传导机制。
但是,irving fisher和marshall都忽视了利息率在货币政策影响实际经济过程中的作用。而wicksell则修正了传统的货币数量论,提出了一个经由利率变动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wicksell强调正常利率和自然利率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均衡时两种利率相等,一旦两种利率出现背离就会打破经济的均衡状态,导致价格的持续上涨和生产的持续扩张,这就是所谓的“累积过程理论”。这一理论首次将利率引入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即货币政策通过使正常利率和自然利率发生背离的累积过程,从而间接地影响实际经济活动,因此被称为间接机制。虽然wicksell仍没有明确提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思想和理论,但其货币价值理论中开始引入时间因素,并实行动态的理论分析,已经超出了货币数量论的静态分析,其观点和分析方法对凯恩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凯恩斯主义的利率传导机制
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凯恩斯提出了经由利率和有效需求影响实际经济活动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成为20世纪30-50年代这一时期乃至后来最主要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凯恩斯指出货币政策会导致利率的变化,进而引起投资水平的变化,最终导致总需求和社会产出的变化。这一利率传导机制理论后经hicks和hansen进一步发展为著名的is-lm模型。此后,以paulsamuelson为代表的新古典
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的发展与演进
点击下载
上一篇:审判委员会制度的改革设想下一篇:天生全球化企业:理论与启示
本文2010-08-18 10:15:25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74027.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