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摘要:教育部、财政部于2007年实施了“质量工程”,教育部于2008年又颁布了“关于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按照《意见》的规定,“十一五”期间,将遴选3000个左右本科专业点进行重点建设,2008年10月北京物资学院经济学专业获得了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围绕如何建设好经济学国家级特色专业,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质量工程;经济学;特色专业;建设
一、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存在着两大严重问题:第一,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许多高校在人才的培养方面闭门造车,缺乏对社会的了解,导致许多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这一方面浪费了国家稀缺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也给广大考生带来了严重的损失。第二,许多高校在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千校一面”的现象,大学与大学之间的同类专业缺乏区分性特征,特色不明显。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声誉,长此以往,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必将带来严重的后果。
教育部于2008年10月7日颁布了“关于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按照《意见》的规定,“十一五”期间,将遴选3000个左右本科专业点进行重点建设。2008年12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批准第三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的通知》[教高函〔2008〕21号],批准北京大学汉语言文学等691个专业点为第三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北京物资学院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编号ts10638)。这是北京物资学院经济学院目前唯一一项国家级的专业建设项目,也是该校专业建设历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二、特色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
目标明确之后,我们便按照“关于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的要求对经济学特色专业开始建设。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优化
特色专业建设是全方位的教育教学改革活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优化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为此,北京物资学院经济学院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最终确定了较为科学的经济学专业的培养方案。
由于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所以在课程设置中也得到了体现。例如,在08级培养方案中将运输经济学由原先的专业选修课调整为必选的专业方向课,添加了必选方向课流通经济学、商业经济学,这些课程设置方面的变化都进一步突出了北京物资学院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的流通特色。
其次,加大了实践环节的课时和学分。实践环节的教学由原来的20学分增加为27学分,而且在大二、大三两个学年中,每一个学期都专门拿出2个星期作为教学实践周,由班主任作为指导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一系列的课外实践活动,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提高了学生动手的能力。
此外,我们还根据社会对经济学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吸收用人部门参与方案研究制定的有效机制,发挥产学研在人才培养中的协同作用。北京物资学院经济学院先后和多家单位确立了联合办学的方针,定期请校外企业专家来校为学生上课,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在联合办学的基础之上,我们正在和相关企业探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即具体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专门为该企业培养他们需要的人才,学生毕业后直接到该单位上班。
(二)课程建设与改革
通过将课程体系划分为公共课(必修)、学科基础课(必修)、专业课[又分为专业基础课(必修)、专业方向课(选修)]、拓展课[又划分为专业拓展课(选修)和素质拓展课(选修)两种]、实践环节课(必修)等五大模块,形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的改革方面,深入研究社会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以及行业、学科发展的需要,积极开发反映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的新课程,如对大四学生专门开设了一门《经济学前沿》的课程,该门课程主要采取讲座的形式,由教授和新进博士就经济学方面的某一前沿问题进行讲解,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兴趣。此外,我们还努力将行业与产业发展形成的新知识、新成果、新技术引入教学内容,着力减少课程间教学内容简单重复问题。对于课程间存在着交叉重复的
经济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点击下载
本文2010-08-18 10:14:31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73871.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