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举党旗 创业为民
在河南省新乡市凤泉区,14年前的耿庄村还是个出了名的穷村子,全村仅有耕地1400多亩,村集体账面上只有700块钱,还欠着168万元外债,人均年收入600元。如今的耿庄村有11个村民小组,720户,2538人,村党委下设四个党支部,党员135员,主要以纺织、化工、三产、旅游为主导产业,全村实现年产值9.1亿元,上交税金2166万元,村集体收入256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4300元。集体经济实力和规模得到快速增长的同时,村民生活条件有了进一步改善、干群关系变得更加密切,社会和谐程度得以不断提高。以书记耿瑞先为首的村“两委”班子艰苦创业、敢为人先,一步一个脚印,带领乡亲们走出了一条辉煌的共富之路。
一、作风硬、纪律严,所以老百姓信任他们
耿庄村过去也有党员,也有党支部,为什么全村却在一个时期以来搞得人心散乱,生活贫穷呢?就是因为那时候党员不像党员,支部不像支部。领导班子软弱涣散,工作疲沓,干群关系紧张,集体的事情无人问,集体成材林一夜之间被砍光;群众生活无人管,党支部一班人,各跑门路挣各自的钱……事实证明,村党组织哪一天离开了党的宗旨,村里必然出大事,村干部自私自利,村民搞单干各顾各那一套是行不通的。
要结束村乱民穷的状况,必须有一个好的带头人,一个好的党支部。1995年耿庄村所在的新乡市凤泉区耿黄乡党委果敢地走群众路线,把握时机发动群众,果断地对耿庄村“两委”进行换届选举。正是那个时候,在部队立功入党,并历任班长、代理排长的耿瑞先,首先进入了耿庄乡民视野。这个年青人在部队时就是组织上重点培养的骨干。本来他也可以有一条与后来不同的生活道路。可是,贫瘠的故土,受穷的乡亲,使他魂牵梦绕,改变家乡旧面貌,建设新农村的憧憬在他心头挥之不去,最终毅然退伍回乡。就在选举那一天,全村2538口人和50多名党员翘首以待,渴望他挑起这副重担。表决开始了,45名党员把手高高举起,推举耿瑞先为党支部书记;接着,在村委会选举中,95%以上有选举资格的群众,把自己庄严的一票投给了耿瑞先。
这次选举,耿庄村党支部进行了“大换血”,除上届支部两位支委留任外,其余新任党支部成员全部是退伍兵,平均年龄31岁。耿瑞先知道,要把支部建成带领群众披荆斩棘奔小康的战斗堡垒,建成群众矢志追随的战斗旗帜,有赖于全体党员用行动为党旗增辉添彩。
耿瑞先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整顿党支部的作风。他带领支部一班人,把大家耳熟能详的部队政治工作优势,渗透到农村党支部的建设中,按照连队建设党支部的标准,建设耿庄村党支部。部队严谨的工作程序和军事化制度,素以高效严格著称,耿瑞先就是用这一思想利器,改变长期形成的懒散怠惰之风。他带着支部一班人重新学习党章,重温入党誓言,并郑重宣誓:“在部队为军旗增辉,退伍后为党旗增光。”此外,他们还制订了党支部考勤制度、值班制度、会议制度、述职制度、民主评议制度和村务、财务公开制度,把一切都制度化。
按照制度规定,村委和支部成员8点前上班签到。8点一到,管纪检的副支书就将签到本收起,点名时宣布未准时上班人员名单及罚款数额。支部和村委对群众承诺全天候24小时服务,因此,每天一名干部率三名工作人员24小时值班。上班期间,任何干部外出办事,须向值班人员说明去向和事由。耿瑞先知道“打铁先得本身硬”的道理,第一个将铺盖卷搬进了值班室,在为群众服务中接受群众监督,在接受群众监督中为群众服务。
在耿瑞先掌帅印的耿庄村“两委”班子里,没有特殊人物,没有“下不为例”。有一次,副支书耿守星有接待任务,午饭时多喝了几杯酒,上班迟到了5分钟,第二天耿守星作检讨不说,还被罚款100元。
有句熟悉的话: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支部。党支部作风焕然一新,耿庄村群众看在眼里,喜在心头。耿瑞先说,作风硬、纪律严,才有资格带领群众。别小看自己的一言一行,群众就是从每个党员的一言一行来看共产党的。
党支部一班人把人民军队政治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那一套完整的用于村集体的管理工作,很快就得到广大村民的信任。我们一定不能忘了,耿瑞先是怎么得到村民的信任的,那还是中国共产党以及当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宗旨、作风在发挥作用,耿瑞先和新的耿庄党支部只不过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回到这条正道上来而已。耿瑞先他们的成功的开头,在于他们拿出了军人的勇气,展现了革命军人“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气慨和风采,在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道上,迈出了创业的第一步,这一步不容易,不简单,是扎扎实实的,今天我们回首去看,在他们那低调的运作中,谁能说那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战斗呢?凭什么说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过时了?关键是真心实意地去恢复发扬那些过去好的东西,要有勇气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要善于结合具体实际,在与时俱进中间,创造性的把我们过去的好东西发扬光大。耿庄人走的这创业第一步,意义重大啊!
二、老百姓信任,所以更要继承创新党的优良传统
耿瑞先,多年来始终坚持一个信念,把群众的呼声和需要当成第一信号、第一需要。他说:我是农民的儿子,如果心中没有群众,那就不像个共产党员。耿瑞先和村党支部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变换中,没有迷失方向,他们把握了一个不变的真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们坚持原则,坚持真理,但他们又不是僵硬的坚持原则,而是在具体工作中采取 “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这就是在继承我党优良传统的同时,又不断根据具体情况,有所创新。
村支部首先坚持自己的原则,在个人问题、家庭问题上过得硬,这主要靠的是继承传统的方法。在村里,耿瑞先家是日子过得较好的人家,父亲承包着村里的窑场,大哥承包着村里的面粉厂。经过耿瑞先提议,从村里实际出发,支部和村委会决定把交给个人承包的村办企业收归集体,显然,第一刀就要让他家先做出“牺牲”。为此,父亲骂他,大哥与他反目。在耿瑞先的耐心劝导下,他家里最终还是带了头。村里为统一规划,决定拆除未经批准、未办手续的房屋,他又动员两个哥哥带头拆除。
耿瑞先和支部成员承诺:关心群众“不漏一人,不漏一户”,不让耿庄有一个困难户,不让村民有一件为难事。他们不但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村民刘金梅孤独一人,生活不便,村支部决定由村支部副书记马合印与老人“结亲”,长期承担照顾老人的义务。马合印将老人视为亲人,老人生病,亲自床前服侍,喂药喂饭,端屎端尿。全村像刘金梅一样的孤寡老人,都有村干部与其“结亲”。村民耿万连过去是有名的“上访户”,多次收集干部的“黑材料”,到省、市告状。后来,他被事实折服,并拿出1万元资助村里办企业。在建设生态园时,他看到村干部经常忙到深夜,每日午夜做好鸡汤面条,挑到工地,送到干部手中。
耿瑞先经常这样说,支部和乡亲的感情应该深的,只有群众心里顺了,工作才好做。他和支部成员汲取前任支部与群众对立的前车之鉴,在新支部诞生伊始,他们就深入到群众中去了。
他和支部成员一起
高举党旗 创业为民
点击下载
本文2010-08-18 10:12:09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73511.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