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利率市场化对经济体系的影响研究
摘要:对我国经济的利率市场化的研究,其实质问题就是市场化的利率及其变化对消费、储蓄、投资等整个经济体系的影响。文章基于前人的研究,对利率变化对消费、储蓄、投资的影响进行了简单的计量分析,指出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完善,利率指标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效应在逐渐增加,最后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策略。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消费;储蓄;投资
一、前言
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改革的目标之一,从1996年6月1日人民银行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开始,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特别是货币市场利率放开的进度比较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所长李扬指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建立一个以货币市场利率为基准,市场供求发挥基础性作用,中央银行通过各种市场化的政策工具调控货币市场利率,并通过它来对利率水平和结构施以有效影响的体系。
事实上,我国的金融发展政策是一种金融控制政策,由于资金配置存在定向的倾向,所以利率市场化后金融控制政策既定格局下各个利益主体行为的可能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经济基本面的影响因素的冲击是讨论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基本出发点。自1996年扩大内需的政策以来,我国经济始终面临着高储蓄和消费不足的局面。因此,利率市场化要面对的实质性问题是:市场化的利率及其变化是否会引起居民、企业财务约束以导致消费、投资的不足和银行系统财务稳健性的下降(王晋斌、于春海2007)。
二、利率变化对经济中的储蓄,消费和投资的影响
(一)利率变化对储蓄的影响
李焰(1999)认为,自1978年以来利率对储蓄率的影响因素是不确定的。王国松(2001)和许江东(2002)认为,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增长率与名义存款利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李扬(2002)指出,我国居民储蓄水平对利率的变化反映不够灵敏,甚至可能没有灵敏度。本文运用1985-2007年23年的数据,对实际利率、名义利率和储蓄进行计量分析,探讨利率变化对居民储蓄水平的影响效应。y1代表储蓄,x1代表实际利率,x2代表名义利率。统计学上,经对一组样本数据进行对数变换后通常呈现出正态分布的特征,因而,本文对y1、x1、x2取自然对数,便于建立储蓄对利率变化的反应模型。数据分析采用计量软件eviews5.0。
回归结果显示,在显著水平为0.01时参数无法通过统计检验,并且■2■=0.4626相关系数并不大,说明储蓄和实际利率、名义利率之间的相关程度并不十分显著。为了更直接说明利率市场化中利率的变动对储蓄的影响,对lny1、lnx1、lnx2先后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经回归分析知道储蓄与实际利率有明显的反向变动关系,二者的相关系数比同一时期的名义利率与储蓄相关系数要强,因此将名义利率剔除,集中研究实际利率和储蓄之间的关系。得到回归方程:
lny1=12.84-1.72lnx1①
其中,■2■=0.49,f=21.86,t0=20.14,t1=-4.68从结果中可以得出,尽管相关系数没有得到明显改善,但是x1的t值与方程的f值已经通过检验,并且不存在自相关和多重共线性,因此我们可以知道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实施,实际利率与居民储蓄时间的关系由不显著或者相关性很小,慢慢转化为负的
浅析我国利率市场化对经济体系的影响研究
点击下载
上一篇:金融危机下人民币国际化的有利条件下一篇:医疗机构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探索
本文2010-08-18 10:12:03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73498.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