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宁夏地区贫困与教育的关系
摘要:一个地区的教育水平的高与低和这个地区的贫困程度有着一定的相关程度。文章试从贫困与教育的相关角度出发,探讨宁夏南部山区贫困与教育的相关特点及成因,为进一步建立良性的扶贫长效机制提供借鉴。
关键词:贫困;教育水平;相关性;扶贫效果
一般而言,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教育水平的高低,教育经费的投入,受教育的人数的多少和该地区的贫困发生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度。受教育程度高者可获取更高的收入和财富,从而陷入贫困的概率就越小。反之,教育水平较低的劳动者由于发展受限,获取就业和收入的能力低,生活极易陷入贫困。本文试从贫困与教育的相关特点出发,探讨宁夏南部山区教育贫困的成因,为进一步建立良性的扶贫长效机制提供借鉴。
一、宁夏贫困地区的现状
宁夏属欠发达地区,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而农村贫困人口主要分布于宁夏南部山区八县区,如表1所示。针对宁夏山区贫困问题,自2001年以来通过采取千村扶贫开发工程等措施,贫困发生率由2001年的16.6%降低到2005年的7.1%。2005年,山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597.27元,比2004年增长了13.1%,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由26.7万人减少到15.2万人,比2003年减少了11.5万人,低收入人口47.9万人,比2003年减少了23.4万人。贫困人数减少了,但贫困地区的贫困深度较全国其他地区却在增大。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宁夏南部山区农村教育的落后和严重不足(见表2)。
20%适龄青少年中途辍学,未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同时教育投入远远落后于我国平均水平。导致贫困的乡村教育经费严重短缺,办公费用严重不足,拖欠教师工资,教育水平下降。
二、宁夏地区贫困和教育的相关特点及成因分析
(一)南部山区教育与贫困的相关特点
1、教育发展水平的低下加速了贫困化。宁南山区贫困和落后的主要原因在于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的先天性失衡,但是当地人民知识水平低下和思想意识落后,这是延续贫穷落后的根本原因,即教育贫困导致的经济贫困。就农业生产方面来说,山区农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低,劳动力素质低下,直接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劳动率低下,生产能力差,农业产出低,农民收入上不了一个更高的台阶。劳务输出方面来说,由于劳动力素质低下,多数劳动力都没有一技之长,外出从事的工作都是苦、累、脏而工资很低的最简单的体力活,无力带动经济发展,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的现状。
2、宁南山区的贫困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虽然在国家“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下,有孩子上学的村民已经不用再负担学费和书本费,但是由于收入低以至于一些学习用具和学习资料上的开支都成了家庭支出的主要部分,尤其是上到中学以后,住宿费和伙食费更让大部分村民举债维持,因此宁南山区的教育投入的主力应该是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地方政府对教育事业投入的高低才能反映当地的教育投入情况。调查数据显示贫困县对当地的教育发展的财政支持的力度仍然不够,由于教育投入不够,办学条件差,无法引进优秀的教学资源,教学质量得不到质的提高。由于教育投入过低,“一补”政策落实不到位,补贴范围太小,对家庭困难的学生经济援助不够,导致高辍学率。从以上方面来说,经济的落后即贫困的现实加剧了整体教育水平的落后。
综上所述,虽然扶贫开发已有一定的成效,贫困人口也有一定的减少,但由自然灾害和短期就业机会的不稳定性,又有新贫困现象的发生。教育水平越低,贫困发生率越高,教育水平越高,贫困发生率越低,经济发展速度才会越快。宁夏地区的贫困程度与教育水平呈现非常典型的负相关性,宁夏地区的教育和贫困是相互抑制的。教育水平的低下是导致经济贫困的最根本的原因。
(二)南部山区教育水平低下的成因分析
1、财政资金投入过低导致教师年龄结构断层,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由于宁南山区经济发展落后,财政收入低导致财政支出在教育事业上投入较低导致师资力量严重不足,英语、计算机、数学、文体科类教师奇缺,为很多升入高中的孩子学习英语、计算机吃力埋下了祸根。更普遍的情况是,一个老师通常要担当其很多科目的科任老师,而且还有很多学校还存在严重的“包班制”。调查数据显示,50%以上的乡村教师的年龄都在50
浅析宁夏地区贫困与教育的关系
点击下载
本文2010-08-18 10:11:57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73481.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