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代科技服务业发展问题及政府政策创新
摘要: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是推动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创新型国家的内在要求。针对目前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必须克服制约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瓶颈,从科技管理体制、金融机制、人才机制、区域协调机制等多层面进行创新,探寻提升我国科技服务能力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科技服务业;政策;创新机制
一、我国科技服务业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近年来,我国整体科技实力及科技服务能力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仍是制约我国科技发展与技术进步的软肋。重技术引进、轻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传统理念导致我国科技产业层次及科技服务水平总体偏低、自主创新能力弱;同时,高科技人才、科技服务专业人才仍很匮乏,总体素质不高,致使我国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仍依赖于国外。此外,科技投入与美国等科技发达国家仍存在巨大差距。如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见图1),2007年,在世界经济与合作组织(oecd)及9个非成员国家r&d经费投入占这几个国家总额的比例中,中国虽然排在第6位(4.8%),但与美国(36.1%)相比,科技投入在推动自主创新方面仍有很大空间。
图1 oecd成员国及9个非成员国家
r&d经费总额的比例分布(2007)
(二)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
目前,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是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科技成果的最终产业化需要三种要素(企业、科研机构、科技中介)的相互联动来实现。而目前,三种要素的有效互动往往不理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作为我国科技创新与技术输出的“供体”,由于与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联动机制,使得科技成果缺乏针对性,产业驱动性不明显,导致科技成果有效供给不足;企业科研能力普遍偏低,有依赖外部研究成果推动产品更新的需求,如果与科研机构没能形成有效联动,往往导致“受体”有效需求不旺;科技服务中介机构等“媒体”整体素质不高和连接状态不佳,最终导致科技成果产业化艰难,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的困境。
(三)缺乏系统公正的准入标准及认证制度
科技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大批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的注入。因此,构建和完善与世界接轨、灵活的市场准入及认证制度,对于扩大科技服务业产业规模、提高我国科技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至关重要。而目前我国现有企业准入门槛较高,2008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规定,一般性服务业企业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3万元。而世界许多科技发达国家早已取消了新公司注册的门槛。准入门槛高,提高了社会资本的准入条件,抑制了科技服务领域中小企业的注入,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科技服务业规模化发展。与此同时,我国尚缺乏统一的科技服务人员职业资格认证标准,致使科技服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既没有进入的执业资格考核制度,又没有不合格主体的退出机制。这已成为制约我国科技服务业快速发展的瓶颈。
(四)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发展相对滞后
1、依附性强,整体水平与服务质量不高。目前我国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往往是由政府批准,在主办单位利益驱动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如技术市场往往是当地科委的下属单位;科技咨询往往是在某研究机构或大学内成立的等,这直接导致了这类科技服务中介机构缺乏独立性、公正性。此外,由于缺乏系统的上岗许可、退出机制,致使整个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及服务队伍良莠不齐,很难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科技服务。
2、国际化程度低。由于我国科技中介服务尚处起步阶段,其主要服务领域往往仅限于国内市场。因此,在战略规划、专业人才、国际通用准入制度等方面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在一定的时期内很难实现与国际接轨并形成有效竞争,科技中介国际化战略的实现任重而道远。
(五)市场化运作机制尚不成熟
目前,我国科技服务业融资市场化机制仍不完善,绝大部分领域的科技创新投资都由政府来“埋单”,通过股份制、发行股票等方式吸引民营资本及社会闲散资金注入的实践遇到了不少阻力。如:由于科技开发初期风险性大、收益期长,金融机构及民间资本往往不愿为科技开发初级阶段的企业提供信贷支持,这必然降低了企业科技创新与开发的动力。
此外,科技服务机构的市场化改制进程缓慢,绝大部分科技服务机构官办色彩较浓,过于依赖政府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扭转,服务能力与效率较低,致使我国科技服务业很难适应国外高效率的科技服务机构的市场竞争,很难适应科技服务机构面向市场开展高智力服务业务的要求。
(六)区域发展差异明显
制约我国整体科技创新与科技服务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从我国2007年科技统
我国现代科技服务业发展问题及政府政策创新
点击下载
本文2010-08-18 10:11:43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73459.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