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镇化进程发展趋势探讨
摘要:对我国城镇化进程取得可喜的成果进行适时适当的阶段性总结,是各级政府及学术界都应该关注的问题。文章从人口分布不均匀程度加大、经济差异拉大、城市生态环境面临的严峻挑战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地理布局合理化、城镇群的形成、城市发展目标取向的不同等方面对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关键词:城镇化;城镇化率;城市群
一、引言
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到2008年底,我国城镇人口已达6.07亿人,城镇化水平为45.68%,比解放初期提高了35个百分点,年均增长0.95个百分点。形成建制城市655座,其中特大城市118座,超大城市39座。
城镇化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反映和重要标志。当前,各级政府把城镇化建设作为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战略来抓,实施城镇化战略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难免有急于求成的思想和做法。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许多问题也暴露出来,尤其是当前的快速发展是否是可持续协调发展应引起重视,适时适当地进行阶段性总结,有利于今后的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一)人口分布不均匀程度加大
随着我国城镇化速度的加快,不少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人口的规模都是以暴增的速度在增加,并且流动人口平均滞留期在逐渐增长。例如,北京近年来人口增长的趋势在加快,9年间增长了将近200万人,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据统计,2008年北京市常住人口达1633万人,再加上长期居住在北京的外地来京人员和短期逗留人员,在北京总面积1680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每天就有超过2200万人口在活动。
按现在这种发展趋势,既使北京、上海、深圳这样城市的人口不会出现大规模的爆增,但人口快速增加的现象会发生在其他省会城市或其他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并且由于城市人口的规模扩张具有惯性,扩张到一定程度后的人口规模的增长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相对不少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城市人口密度不断增加的情形,新疆、西藏等地人口又过于稀少。按现在的政策和发展趋势,人口分布不均匀的程度在加剧,而且人口分布不均衡程度的增长可能还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这样造成在西部地区本来就教育落后,人才短缺,却又留不住人才,难以吸收东部地区的人才。区际劳动力的流动速度加快以及流动规模扩大使得西部的技术性劳动力不断流失。劳动力丰裕地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抑制了资本丰裕地区的资本外流,因而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迟迟未向西部转移。这进一步加剧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二)经济差异拉大
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日益突出。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我国各地带内部的差异呈缩小趋势,但区域经济差异越来越大,已成为世界上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最大的国家之一。东部gdp占全国的比重远超过中部与西部,甚至大于中西部之和,东、中、西部3大区域。城乡居民收入差异也较大,尤其是2000年以后,该差异明显扩大。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都市圈,及辽中南、中原、武汉、长株潭、成渝等城市群,以不到全国1/10的土地面积,承载了全国1/3以上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2以上的gdp。这一方面说明城市群已经在我国经济发展站有主导地位,另一方面说明经济差异在拉大。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社会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三)城市生态环境面临严峻的挑战
近年来,城市人口增长具有加快的趋势,人口总量和建设规模也随之快速扩大,导致对自然资源需求的持续膨胀,而不少超大城市、特大城市或中型城市的自然资源拥有量十分有限,尤以土地、淡水、能源3者最为紧张,若发展速度超越了城市环境承载力的最大值,给城市的资源、环境等造成巨大压力,会导致各种比例失调、城市基础设施短缺和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大城市发展中易存在的问题。具体分析以下几点:
1、水资源的承载能力超负荷。不少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水资源的承载能力都是超负荷的,有些城市的地下、地表水的承受能力已突破极限。在人口的过渡扩张导致水资源短缺的同时,人类生活、工业活动对有限的水资源造成的污染程度也随之加大,城市地下水资源的保护任务加重。
2、城市的污染加重。由于二氧化硫污染严重、城市颗粒物浓度超标、局部地区城市酸雨情况有所加重、温室效应加重等现象在超大城市、特大城市或中型城市出现。再加上城市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和处置水平比较低,循环利用率不高,城市投入环境改善的
我国城镇化进程发展趋势探讨
点击下载
本文2010-08-18 10:11:02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73361.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