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与风险投资对接问题探讨
摘要:目前国内外风险投资正在转向中部地区,投资商十分看好武汉的发展前景。武汉需充分利用自身的高科技优势,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企业与风险投资的对接。因此有必要对武汉高新技术企业与风险投资的对接进行探讨,以营造武汉地区良好的创业投资氛围,开拓创业风险投资思路,缓解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难题,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关键词:风险投资;高新技术企业;对接;武汉
一、武汉风险投资发展现状
第一,风险投资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1988年,中国风投起步,武汉也于当年开始尝试风险投资,并成立了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简称“东湖开发区”),但作为真正意义的风险投资机构的设立则始于1999年6月武汉世博科技项目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的成立。此后相继成立东湖创投公司、开元创投公司、华工创投公司、华汉投资管理公司等10多个有影响的风险投资公司和管理咨询公司。
第二,风险投资特别青睐东湖开发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随着风险投资机构及其风险资本的增加,武汉获得风险投资的高新技术企业或项目日益增多,风险投资70%集中在高成长性的高科技企业,投资领域主要分布在光机电一体化、信息、新材料、软件、生物医药、新能源、环保、咨询等行业。从各创投公司所投项目的运行情况看,大多比较正常,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大幅增加。
第三,风险投资的管理机制正在不断完善。从现已成立的风险投资公司看,基本上是按公司法设立的,大多为有限责任公司,较少是股份有限公司。对于项目的投资,各公司都建立了较严格的投资管理程序,并在实践中结合自身特点总结了不少好办法,如华工创投就有自己完备的投资程序和孵化流程。
第四,风险投资的部分配套机构已经设立。目前,武汉风险投资的部分配套机构已经设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武汉东湖开发区投融资服务中心、“武汉·中国光谷”技术产权交易所、湖北省创业投资同业公会等机构。
第五,海外风险投资已进入并运作成功。近年来,很多高新技术企业积极争取海外风险投资,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将有更多海外风险投资涌向武汉。
武汉风险投资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在全国已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其投资规模和发展速度与京、沪、深等地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主板上市企业屈指可数,大量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正在等待创业板上市的机会。武汉留住人才的比例也不容乐观,许多具有风险意识的人才都流向了沿海风险投资较为发达的地区。
二、武汉高新技术企业与风险投资的对接
(一)武汉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模式
目前,武汉金融不断创新,企业融资渠道越来越多。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具体有政府资助、银行贷款、自有资金投入、债券融资和风险投资等几种融资模式(见图1)。但由于传统的融资模式很难适应高新技术发展对资金融通的要求。因此风险投资是武汉高新技术企业的首选。其主要是由于高新技术企业各阶段投资的下述特点决定的。
高新技术企业在成长过程中的高风险性和高成长性决定了高新技术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对资金的需求在性质和数量上都不尽相同。在种子期,由于高新技术企业不确定性因素多,研究开发的风险很大,债权人通常不敢轻举妄动,资金通常来源于创业者自己的资金和风险投资。创建期是实现从样品到“现实商品”的关键性跳跃的重要阶段,也是投资风险最大的阶段,商业银行一般不愿向企业提供资金,融资难度极大。然而风险投资公司,有追求高风险和高收益的偏好,愿意向此时的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资金,并取得部分股权。在成长期,企业经营业绩逐渐得到体现,公司成功的前景开始变得明朗起来,资金需求仍然巨大。企业可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支持,但由于金融机构的贷款需要担保、抵押等,企业能够获得的贷款仍是有限,而融入大规模的风险资本可以弥补这一缺口。在成熟期,企业已发展为成熟的高新技术企业,融资能力相对较强,商业银行等比较稳健的金融机构此时会以比较积极的态度介入到企业的融资活动中。
(二)武汉高新技术企业与风险投资对接的效果
武汉引入风险投资这个工具,对其最大的期望就是催化武汉的高新技术,使这些以创意、论文、专利、专有技术等形态存在的知识产权能够在风险资本支撑下快速产生财富化效应。实际情况也确实印证了这种政策期待。武汉高新技术企业在与风险投资对接后得到快速成长。
1、武汉东湖创新科技有限公司投资武汉马应龙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武汉东湖创新科技投资有限公司是在湖北省、武汉市两级政府支持下,由多家法人单位共同出资于1999年底成立的武汉第一家专业性风险投资公司,主要从事有成长性企业、项目的风
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与风险投资对接问题探讨
点击下载
上一篇:我国现行税收制度存在的缺陷分析下一篇:对冲基金风险管理初探
本文2010-08-18 10:10:47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73315.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