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调查与思考
摘要:晋江在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在城乡规划、城乡产业、城乡公共服务、城乡基础设施、城乡劳动力就业、城乡管理体制等6个方面,探索建立了一系列适应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晋江在创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进程中,主要依靠集聚扩散机制、市场互动机制、统筹协调机制、均衡决策机制。
关键词:晋江;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
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的经济社会结构和“三农”问题,成为困扰我国走向城乡和谐发展的障碍。福建省晋江市在城乡一体化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我们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和“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一、晋江创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主要做法
晋江在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在城乡规划、城乡产业、城乡公共服务、城乡基础设施、城乡劳动力就业、城乡管理体制等6个方面,探索建立了一系列适应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一)城乡规划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规划是先导。自1992年撤县建市以来,晋江始终按照“规划大手笔、建设大气魄、承接大泉州、品位大提升”思路,重点抓好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2010年中心市区将建成区面积60平方公里,中心市区人口60万人,城市化水平55%以上。加快绿色通道与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步伐,建设市民广场、市政广场、公共绿地、园林小区,推进城镇环境绿化美化。2010年市区将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绿化覆盖率、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8.6平方米、40%、17.7%,使晋江的城乡一体化进入一个新阶段。
(二)城乡产业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是以城乡产业一体化为基础,关键在于城乡产业的合理布局和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近30年来,晋江经济早已实现从农业主导到工业主导的重大转型,培育起了纺织服装、制鞋、陶瓷等为主体的特色产业集群,它们已经成为晋江的经济支柱。农村产业结构的这一历史性巨变,不仅减少了农民,富裕了农民,而且冲破了横亘在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之间的无形堤坝,实现了劳动力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为城乡一体化奠定了经济基础。改革开放初期,晋江农村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不足1/10,到2006年就超过9/10。当地农民的绝大部分家庭收入来自非农产业,绝大多数工资收入来自本地企业劳动所得。晋江顺应现代产业发展的规律,遵循“集中集约集群”发展的思路,统筹推进“四个集中”,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形成了城乡一体、梯度布局、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三)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是改善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村环境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必然要求。晋江建立了对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一体推进的机制,实施了网络化城乡交通体系建设、推进市政公用设施向农村覆盖、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一体化和城乡信息服务一体化,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城乡居民用电同网同价、城市自来水和天然气覆盖农村。自2006年以来,全市已完成普及自来水工程项目的社区(村居)达89个,投入1.85亿元,完成管网建设25.41公里,改造建设50公里配套管网。村(社区)垃圾集中处置、新建垃圾中转站23座,镇村垃圾平均清运率在90%以上,垃圾城乡一体化资源处理项目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村村通固定电话和广播电视、移动信号、宽带覆盖率100%。开展“百企联百村、共建新农村”活动,26家企业与20个村结对共建,投入资金8600万元。4个镇、74个村开展“家园清洁行动”全部通过省级验收;被列为全国首批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市。真正做到全市乡村道路“硬化”,主要交通干线及村路灯“亮化”,主要乡村和工业聚集区路旁“绿化”,农村垃圾处理达到“净化”。
(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是最能体现以人为本、共创共享的制度安排。晋江大力推进公共服务改革,建立了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制和经费筹集、财政投入机制,在就业、社保、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推动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推动城市公共优势资源向农村覆盖,使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目前,晋江已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城乡适龄学生免费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得到平等保障,职教贫困生享受财政补贴,农村中学建设全面达标。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0年以上,高出全国农村水平3年。镇镇拥有高标准卫生院,村村建有医疗所,初级保健工作全面达标。农村人均运动场所拥有量大大高于全国、全省水平,有线数字电视和宽带信息网络村村通,农村文化服务设施比较完备。村村建立警务室和巡逻队,人防、技防手段日益健全,报警定位电子系统逐步向农村普及。
(五)城乡劳动力就业一
关于创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调查与思考
点击下载
本文2010-08-18 10:10:36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73291.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