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对扩招与就业问题的经济学思考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这个问题提上了各级政府的重要议程,对于当前关于大学生就业难是否由扩招造成的辩论更是焦点。文章针对两位知名人士在两会期间的扩招观点进行评析,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分析,证实顾海良教授的扩招和大学生就业难没有直接联系这一观点,提出大学生的这种就业难其实是一种过程难的观点,并指出其产生的原因是由于经济结构和教育结构不合理所造成。旨在能够辨清当前舆论界的不实言论,并为各级政府做决策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扩招;就业;经济学;过程难
大学扩招问题的议论集中在大学生就业与扩招的关系上,自1999年扩招开始就经常出现在公众视野,已经不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只是在当前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下,600多万大学生面临毕业,加上还有2008年100多万未就业的毕业生,这种就业形势在两会期间引起了代表委员的密切关注,也引发了代表委员在大学生就业难是否由扩招造成的问题上的论辩。本文将对两会期间在大学扩招问题上的两种代表性言论进行评析,同时做出对当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些判断。
2009年3月12日腾讯新闻在《2009年两会代表委员交锋最激烈十大议题》的报道中有以下两个相对言论:
全国政协委员、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说,大学生就业难,是因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约10%,而大学生扩招了40%。他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直接原因是扩招造成的,当今扩招幅度超过了经济发展速度。
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认为:高校扩大招生并没有增加劳动力供给的总量,假设这些学生不上大学,同样也需要就业。所以扩大招生规模,只是改变了劳动力的结构,使层次较高的劳动力数量增加。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扩招与否和劳动力就业形势没有直接的关系。
可以看出,两方言论都承认当今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然而问题的焦点则集中在探讨大学生就业难是否由扩招造成的问题上。俞敏洪是一家民营教育机构的董事长,其机构招生完全受市场调节,所以观点着眼点考虑更多的是市场机制对人才需求的影响;顾海良是国立武汉大学的校长,言论反映的是公立院校而且是“名校”,同时也具有参与教育决策层面的身份,所以观点更多的是与教育行政官员们保持一致,支持扩招这项措施。由于双方言论出发点存在差异,所以对大学生就业难是否由扩招造成这一问题的看法存在分歧,俞敏洪认为扩招的幅度超过了经济发展速度,从而造成了人才市场上的供大于求,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就随之出现;而顾海良则认为扩招与否和劳动力就业形势没有直接的关系,大学生就业受其他诸多因素影响,扩招不是直接原因。此时最明显的一个争议点就是:扩招是否是造成眼下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直接原因。
假如扩招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观点成立,也就等同于这样一种推论:扩招前的大学生就业相对容易—彼时大学生人数少—现在则越来越困难了。反映在就业率上,一次性就业率应该自扩招以来呈现连续下降趋势,扩招后低于扩招前,越到现在越低。然而事实如何?
我国在1999年实施扩招,2002年第一批扩招学生(专科生)进入劳动力市场,此后逐年增加。因此应该以2002年为界,此前就业率应该很高,此后会随着大学生人数的增多出现就业率连续下降的状况。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数据,1996-2005年我国大学生一次性就业率分别为:93.7%、97.1%、76.8%、79.3%、82.0%、90.0%、80.0%、70%、73%、72.6%。2001年的就业率高于1998、1999及2000年,2002年的就业率(80%)高于1998和1999年,2004、2005年的就业率也高于2003年。即使剔除一些特殊年份,如1998(金融危机)、2003(sars冲击),仍可以看到扩招前、扩招后,以及总体上的就业率都没有呈现单边的下降态势,而是呈波浪起伏。这也证明扩招造成大学生数量增多,进而造成大学生就业难是站不住脚的。
oecd的统计结果也表明,1995年适龄青年高等教育净入学率美国、加拿大分别为34.7%和37.9%,而意大利、西班牙则为27.2%和25.6%,但2
时下对扩招与就业问题的经济学思考
点击下载
本文2010-08-18 10:09:56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73177.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