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综合改革试点中基层组织建设实证研究
摘要:进一步加强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必须针对农村综合改革试点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发展抓党建、联系致富抓管理,瞄准实践需要、狠抓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积极完善管理机制、切实提高基层干部的执行力,理清发展思路、加强基层财源建设,清偿债权债务、减轻基层组织负担,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不断改进工作作风。
关键词:基层组织;新农村建设;农村改革
麻阳县是湖南省、市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县。在农村综合改革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试点不断深入之际,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建设是我们必须研究的新课题。
一、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新情况
麻阳县位于湖南省西部、怀化市西北部,地处雪峰山和武陵山脉之间,辖6镇17乡、307个村、14个社区,是全国5个单一苗族自治县、革命老县和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2006年,该县启动农村综合改革试点;2008年,该县开展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试点。与改革试点前比,麻阳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
(一)时代背景新,新农村建设主题突出
2006年来,新农村建设已成为我国的新主题和时代特征。
1、政治环境新。2006年,全国取消农业税以后,国家确立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目标,2004-2009年,连续6个中央一号文件都锁定“三农”问题,推出和实施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新政策。新农村建设春风吹绿了麻阳山山水水。
2、经济环境新。2006年后,国家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新阶段。农村经济实力稳步增长,农村迎来百年难遇的发展机遇。从中国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国内生产总值:2006年为210871亿元,2008年达到300670亿元;农村固定资产投资:2006年为16629.5亿元,2008年达到24124亿元。从该县情况看:县内生产总值:2004年为11.4亿元,2008年达到23.46亿元;全县固定资产投资:2004年为2.4亿元,2008年达到9.7亿元。
3、社会环境新。2006年以来,中央一系列惠农新政实施,有效缓解了干群矛盾,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基层组织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国家层面上:继取消农业税、实施农业直补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一系列惠农政策后,2009年7月,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中国农民60岁以后都将享受到国家普惠式养老金。“普惠式养老金”政策出台将引发一场新的观念和思想变革。从该县情况看:2006年前,干部主要职责是向农民“要粮、要钱、要命”;如今,已变成是给农民“送钱、送技术、送信息”,干群关系进入新的友好期。
(二)体制环境新,管理制度逐步完善
1、民主自治水平提高,管理制度不断完善。该县开展改革试点来,一是基层自治能力增强,“三公开”、“四民主”机制健全。各村基本上能做到村务、财务、政务三公开,认真落实村民民主选举、决策、管理和监督的各项制度,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参与、管理和监督权。二是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目前,大部分村都实施了村干部轮流坐班、便民服务代理和村干部集中办公日制度。同时,把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工作实效作为民主评议党员干部和考核评优的重要内容。
2、激励机制逐步系统,干部待遇改善。一是政治待遇提高。推荐优秀村干部参加乡镇公务员公开招考,在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选举中,适当增加村干部代表名额,多给村干部话语权。二是物质奖励过硬。每年县财政要拿出4万元,作为村干部工作奖励金,奖金发放按考核结果定,克服了“干好干差一个样”的弊端。三是工资标准提高。从2009年起,保障村干部每人每月不少于300元的误工补贴,对经济困难、工资不能按时到位的村,乡党委、政府及时给予扶助,从财政中拨付适当资金,保证村干部工资及时到位。
3、村干素质稳步提高,服务能力逐步增强。一是注重从农村致富能手、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农民工中选拔村干部,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目前,该县村支书、村长的平均年龄为43岁。其中,有一技之长的致富能手占80%,“一村一大”在读学员101人,大学生村官8人。二是重视基层干部的学习培训,农村党支部和党员干部的政治、文化、道德和专业素质逐步提高,依法治村意识显著增强。与干部和党员代表座谈时了解到,在支部的组织下,他们大部分能按时学习。通过学习,农村干部的工作作风明显改善,素质得到提高。近几年农村“愣、横、硬”的干部少了,在调处纠纷时讲政策、讲法律的多了,较好地维护了农村稳定。
4、保障制度初步建立,缓解村干后顾之忧。一是村干部“三保险”制度初步建立。县、乡、村三级共同努力,通过“县财政拨一点,乡镇、村集体支一点,个人出一点”的办法,为村主要干部进行人身、财产、养老金“三保险”。二是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和离职补偿制度初步建立。对符合“四项条件”的离任村支书和村主任,乡党委按每人每月基础工资+工龄工资模式进行生活补助,每年由县财政统一发放到位。对生活困难的离任村干部,乡党委采取相应措施,帮助解决生活困难问题,对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离任村干部,及时列为低保对象。
(三)经济基础新,基本运转有保证
1、农村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一是该县乡镇管理新机制更加精简高效,土地流转和社会化服务新机制更具活力。截至2008年底,该县规模集约土地12万多亩,组建农业生产型公司24家,建立优质水果、无公害蔬菜、优质油茶等现代农业生产基地26个、示范点8个,实现农产品销售收入1千多万元。二是土地流转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将更多先进技术和优秀人才,带到了农村,进入了农村基层组织范围。
2、财务纳入预算,基本运转有保障。2009年,县财政预算按村4万元、社区6万元的标准执行,两项运转资金共1316万元。全县实行“村财乡管村使用”管理办法。乡镇负责对村级资金使用情况监督,村级财务收支一律在当地张榜公示,村级资金实行包干使用,各乡镇不得平调,村财政补助结余资金,接转次年仍归村使用。
二、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及原因
(一)基层组织财力削弱
基层组织财力削弱,严重影响组织功能发挥。主要原因是税费改革后,乡村两级财力大幅度削弱。自2009年,县财政虽然通过转移支付,每村安排了4万元,但也只能维持村组干部工资、五保供养、办公经费等公共行政性支出,村级办公经费紧缺,财力十分薄弱。从该县情况看:一是村级组织无财源,“无钱办事”问题突出。税费改革后,村集体失去了“三项提留”这个唯一的财源,集体经济几乎消失。该县307个村级组织,目前只有5个村有点小规模的集体经济,每年有万元左右的租金或果园收入,其他村名义上还属集体的林场、园艺场,已经长期租赁给个体经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该县在实施“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中,集体资产分得太
农村综合改革试点中基层组织建设实证研究
点击下载
上一篇: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政府关系的探讨下一篇:基于市场经济下的电力体制改革
本文2010-08-18 10:09:27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73099.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