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转轨渐进式制度改革成功的策略研究综述
摘要:文章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搜集了大量的关于中国经济转轨渐进式制度改革的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综述,以得出中国经济转轨渐进式制度改革的策略。
关键词:中国经济转轨;渐进式制度改革;策略研究;综述
一、对经济转轨制度改革的总体判断
转型经济研究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学理论发展最重要的前沿领域之一,中国和俄罗斯分别是从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两种不同方式的典型代表。这两种不同的转型方式判若鸿泥的实践效果,对正统的经济学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有的经济学家把中国转型过程中的持续高速增长称为“中国之谜”。对于经济体制转型的两种不同方式,特别是中国的改革做出理论上严谨规范的科学解释,无疑是经济学理论中最具突破性的研究课题之一。本文在划分两种经济转轨类型的基础上,将中国经济转轨道路概括为政治稳定条件下的渐进式改革。并从中国经济转轨的背景和任务入手,分析了中国渐进式改革成功的策略,包括改革方式的合法性、改革安排的时序性、改革权限的主导性、改革利益的调控性4个方面。中国在前3个方面都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并且已经取得成功,但是第4个方面的风险正在积聚和加大。
二、对两种经济转型制度改革国家经验教训的不同观点
研究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两种不同方式是由什么决定的,首先需要对转型方式本身做出正确的理论界定。对转型方式的理论概括,主要有两种流行的观点:
一种观点是用渐进式改革和激进式改革概括中俄为代表的两种不同的转型方式。这得到了多数转型研究者的认同,代表人物主要有斯蒂格利茨、罗兰、樊纲等。这种观点首先由于隐含着转型具有一个预设的并且相同的目标假定,因此自然就把研究的重心全部放在了改革策略的选择上,往往忽略那些造成或制约着转型方式不同的客观因素,把转型当作一个似乎人们在主观上可以完全控制的过程,从而远离了实际。其次,它把人们的目光完全吸引到了对转型速度的关注上,从而忽略了某些更加基本和核心的东西。事实上,不论转型国家采取的策略如何不同,转型都是一个长期过程,所谓的激进式改革最终也演变成了旷日持久的改革,而所谓的渐进式改革中也都包含着某些激进的局部和措施。显然,这对概念并没有揭示出两种不同转型方式的本质特征。
另一种观点是把转型与改革区分开来,只把苏东巨变后的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市场化进程称为转型,而把社会主义国家的市场化进程称为改革,而不是转型。持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萨克斯、胡永泰、杨小凯、科尔奈、科勒德克等。这种理论观点把经济转型与政治体制的变革完全联系在一起,甚至以政治变革为经济转型成功的前提条件,但这是缺乏现实根据的。不仅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在当前和历史上兴起的过程中存在着多种不同的政治体制,而且战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的崛起也伴随着民主和专制性质完全不同的政治体制。
不可否认,一个社会的经济体制要与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相互适应形成耦合关系才能稳定,但是这些方面的体制又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它们之间的耦合关系并不是唯一的,变化更不会是同步的。上述观点,把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前期的改革与巨变后的转型这两个具有内在联系的阶段割裂开来,既不利于深入探讨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型整个过程的内在逻辑,同时也给两种不同转型方式的研究设置了理论障碍。
观察以中国和俄罗斯为代表的两种不同的转型方式,使其彼此区别开来的最显著的现象是:1989-1991年,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全都出现了政权更替,共产党普遍失去了执政地位,南斯拉夫、苏联和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先后解体,所有这些国家都出现了剧烈的社会动荡和动乱,巴尔干和高加索地区的一些国家甚至还爆发了战争;而中国和越南等国则没有出现这种严重的秩序混乱。这就是说,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两种方式的根本区别在于,宪法性秩序转变的方式不同。
提出经济体制转型的渐进式改革和激进式改革的概念,绝不仅仅是一个词语上的简单改变。语词的转换,所反映的是思维方式的转变。
科勒德克认为,经济社会转型应当包括3个同时进行的过程:自由化与稳定化政策、微观机制重构和制度建设,除此之外,国家政策也非常重要。波兰等国的改革经验表明:政策不仅受经济理论的指导,更受政治冲突的影响,是利益集团冲突、妥协及合作的结果。中东欧和前苏联国家经济社会转型最深刻的一条经验教训是:不能忽视促进经济发展的经济政策,而只寄希望于“看不见的手”,即市场的自发调节。科勒德克还指出:在制定政策时不能将目标和手段混为一谈,转型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制定政策实行私有化、抑制通货膨胀都是手段而不是目标,因而转型中有两种不同的政策——促进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政策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定正确的政策需要有正确的理论加以指导。目前中东欧国家经济转型付出了较大的代价,出现了严重的失业问题,经济绩效表现不尽如人意,就是因为接受了只有“休克”、没有治疗的新自由主义理论,用它来指导转型政策的制定。
与此不同,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的孔田平则认为,转型前波兰由于外债较高,货币定值过高以及预算赤字货币化等导致波兰宏观经济中不稳定因素较多,从而实行以宏观经济稳定化、价格自由化政策为主要内容的“休克疗法”是有效果的,它消除了短缺经济,使通货膨胀得以控制、国企改革取得成功、经济持续增长、人均寿命提高,使波兰和西欧的差距没有扩大,为波兰经济的持续增长奠定了基础,而并非像科勒德克所说的那样“只有休克、没有治疗”。同时与匈牙利等国家相比,波兰经济的衰退时间是比较短的,转型付出的代价也没有科勒德克所说的那样大。中国社科院俄罗斯研究中心的陆南泉研究员认为,“休克疗法”本身就是治疗方法,俄罗斯的改革出现一系列灾难性后果,是由历史因素造成的。叶利钦在俄罗斯实行
中国经济转轨渐进式制度改革成功的策略研究综述
点击下载
上一篇:国有产权改革初探下一篇:我国中小型企业危机意识的思考
本文2010-08-18 10:07:52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72844.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